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理论创新和基本经验

2021-01-22 10:33王国斌张志敏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共同富裕

王国斌 张志敏

摘 要: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间民生建设的重点环节,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核心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百年发展历经萌芽、探索、提升及基本形成四个阶段,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论不断创新完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历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新时代,解读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为诠释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共同富裕;百年探索;理论创新;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6.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国斌,张志敏.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理论创新和基本经验[J].克拉玛依学刊,2021(6)12-18.

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實现,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到脱贫攻坚战的彻底胜利,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百年间共同富裕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中国迈入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总体而言,其探讨的角度有三个方面:其一,解读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其二,以马克思诸多论述为基本导向,与中国共同富裕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其三,对共同富裕进行理论分析。从百年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进行分析,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未来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解读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贯穿于百年发展历程中,对其内涵与特征进行基本解读,综合分析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其一,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合理性继承及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着重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建设及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重要性,从侧面而言,人类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物质水平的提升及生活富裕的充分满足。马克思指出:“共同富裕要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在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整体富裕的基本前提。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的最终目的[3]。此外,共同富裕在实践过程中是逐步推进的,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渐进性,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共同富裕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尤为突出,更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需要强调的是,共同富裕的理念并未完全形成,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共同富裕理念仍在不断发展及完善之中。

其二,共同富裕是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价值导向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采取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系列措施,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这也是共同富裕理念的基本雏形。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物质财富的分配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得共同富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根本方向所在,为解决中国局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4]。对于世界而言,共同富裕的理念为消灭贫困及缩小国家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提供了解决思路。

(二)共同富裕的特征

以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为背景,可对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以下解读。第一,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强调综合性。共同富裕并非一味地指人民自身的财富得到满足,而是指全体人民以及全体社会的综合性发展。例如: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进而体现共同富裕理念的综合性、协调性,同时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高层次的起点与平台。第二,共同富裕主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5],强调人民对社会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期盼。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已经彻底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第三,共同富裕的实施强调系统性。在宏观领域强调地域差距的缩小、社会阶层的消亡;在微观领域强调人民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提升,民生得到全面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百年历程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历经萌芽、探索、提升及基本形成四个时期,分阶段逐步推进、各阶段紧密相连。充分解读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百年历程,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意义重大。

(一)萌芽(1921-1949年):共同富裕的第一步

1921-1949年是共同富裕的初步萌芽阶段,此时社会的思潮以人民自身的思想解放为基本前提,其中诸多论述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基本追求是消灭剥削与压迫。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并提出消灭阶级差别、废除封建所有制等都是共同富裕的基本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就已经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绝非社会之福”[6]。此外,李大钊先生指出:“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7]。可见,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人民自身的安居乐业。次年,中共二大顺利召开并坚定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导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在于实现人民自身的当家作主,为此开展土地革命、推翻“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人民自身的基本权益得到满足,极大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这也是在共同富裕实践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二)探索(1949-1978年):共同富裕实现破旧立新

1949-1978年是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阶段,“共同富裕”的理念是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并加以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可谓是一穷二白,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强调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必要性,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关系进行改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而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化三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其中指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8]。同时,党中央制定“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出现大炼鋼铁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此阶段是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道路上的曲折发展阶段,中国人民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共同富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是必要前提,发展经济、脱贫攻坚势在必行。

(三)提升(1978-2012年):共同富裕迎来质的改变

1978-2012年是共同富裕的提升阶段,共同富裕迎来了本质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充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198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在部分先富的过程中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采取必要的经济制度手段,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有了明显提升,2010年,我国人均GNI达到4 3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注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之间的关系,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措施。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再分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现实保障。

(四)基本形成(2012年至今):共同富裕得到强化提升

2012年至今,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的分配总是同这个社会的物质生存条件相联系”[10]。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共同富裕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实现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每年脱贫人口达1 000万以上,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189元,较上年实际增长2.1%,其中,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 588元,较上年实际增长5.6%,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2]。

通过对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发展历程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发展的阶段与当时的国情、民情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探索的百年历程具有阶段性、历史性和层次性。

三、对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创新性的解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共同富裕是指在社会生产资料基础上劳动者按劳分配实现资料平等占有的基本状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导向器,进而精准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关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完成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共同富裕才能在更高层面得到基本实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提出为共同富裕理论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公有制是一种相对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恩格斯指出:“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3],坚持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基本目标,其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人类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保障人民利益的价值遵循。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丰富了人民的主体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实现的必由之路。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是对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的规划,到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再到“十四五”规划的实施,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中国社会历经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美丽社会,无不是对马克思共同富裕理论继承与发展的有力印证。

(二)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坚持人民主体,实现了发展举措与目标相统一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基本立场是满足人民的基本利益,其主体是全体人民。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物质财富及社会变革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永恒追求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了发展举措与目标的相统一,而实现的基础就在于经济的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改革开放至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其根本在于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举措与发展目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基本目的,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实施一系列服务人民的基本政策,在实践中以公平和效率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建设。

(三)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质就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标准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民利益的公平公正,才能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高考制度的全面恢复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提升了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进而满足人民最根本的利益。21世纪初,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强调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注重再分配中保证公平,强调公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进入新时代,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公平更加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其核心要素在于公平的逐步实现,也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实现了全民共建共享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是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推进共建,两者存在现实协调性,有效地满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求。第一,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必须贯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同时更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矛盾[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这对于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推进作用。第二,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使人民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明显增强,极大调动了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对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实现意义重大。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对于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距、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在共建中实现共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民生建设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民生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焦点,在共建中实现共享对于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强大的推进力。可见,在共建中实现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达成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不可否认,在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实践的历程中,理论得到不断的创新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历史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的经验积累与时代展望

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既有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又有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既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亦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展望。

(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的经验积累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5]对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探索的实践经验进行系统解读,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存与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其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在其过程中始终占据基础地位。恩格斯认为经济因素不仅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更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16]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的有效经济发展政策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政策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强大的现实推进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更加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型国家”的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保驾护航。

其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证。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目标所在,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必要条件,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使命[17]。党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18]。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党的领导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其三,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人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力量源泉。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民自觉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共建中实现共享,使社会建设与民生建设同步发展。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使人民获得真实的幸福体验。进入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中国共产党必将继续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城乡差距及现存的贫富分化问题,推进本世纪中叶共同富裕全面实现的伟大进程。

(二)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的时代展望

伴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百年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目标初步完成,对未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目标进一步合理展望,以期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为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其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共同富裕理论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必然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进程,同时符合各国的实际发展需求,使得共同富裕的基本实现更具有世界意义。其二,为世界贫困地区人口早日脱贫提供中国智慧。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得世界各国人民认识到了中国力量,同时也为世界贫困地区提供了可参考的脱贫经验。因此,借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依据各国自身的贫困问题,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脱贫方案,有助于最终达到全球共同富裕的目标。其三,完善全球治理方式、缩小全球贫富差距。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理念日益被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实现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二,對未来中国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共同富裕”一词被频繁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19],可见中国社会发展及民生建设必然以共同富裕为基本导向。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未来中国社会共同富裕的民生建设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的战略以及民生的发展层次进行精准定位,同时需要继续丰富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彰显共同富裕的时代特征。未来中国社会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制定相关的计划。例如:在共同富裕过程中如何利用数据对比收入差距,以便精准定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提升共同富裕的实际成效。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中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历史性胜利,全国各地涌现出诸多脱贫致富模式,如何将这些经验转化利用,对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意义重大。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的永恒主题,不断向前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富裕取得的成就与曲折并存,对此开展经验总结,就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当下社会建设,为未来的民生建设和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3]李瑞军,董晓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回顾与展望[J].晋阳学刊,2021(1):15.

[4]贺璇,李英东.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6(6):22.

[5]李景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J].党政研究,2021(1):7.

[6]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8:12.

[7]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6.

[8]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215.

[9]李楠.中国跨越“中等收入”的优势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0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7.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12]蒋永穆,豆小磊.共同富裕思想:演进历程、现实意蕴及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1(6):126.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14]曹亚雄,刘雨萌.新时代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学刊,2019(4):17.

[1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08/17/c_1127770343.htm,2021-08-17.

[1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1.

[17]王秀华,张道胜.历史合力论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J].政治理论研究,2021(2):43.

[1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19]习近平.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理论创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