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真性情 平淡温暖生命

2021-01-22 01:59钟宝生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鲁迅

钟宝生

一、教材、文本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首篇教读课文。此单元选取的都是有关“小人物”的叙事作品,其主题是“颂扬人性美”。文章中的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此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熟读精思。在教学时,应从散文文体的特点出发,通过熟读梳理整体构思和结构层次,把握文章重点。同时学习精思,依托整体构思和结构层次,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思路,从“缺点”和“不满”中体会出鲁迅先生的深层情感和写作意图。

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作者以双重视角——儿时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底层女性的感激与怀念。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人”,理解“人”,思考“人”,促成其精神成长与个性发展,导引其做一个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的真性情之人。

二、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熟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详略安排的妙处,感受人物风貌。

2.学习“精思”:欣赏关键语句,体会词语运用之妙,感受深层意蕴。剖析儿童与中年视角交错转换的特点,领悟作者情感。

三、教学重点

学习“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熟读精思”的阅读方法,学会自主精读文章。

五、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情感体悟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簡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坟》等。

2.作品介绍

《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10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多侧面地反映了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其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3.掌握“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含音形义)。

(二)学习“熟读”

1.熟读标题,梳理内容

导入:《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以神话内容为主的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内容包罗万象,可谓是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童年的鲁迅做梦都想得到一部,但大人们根本不当回事。那么,是谁最终满足了小鲁迅的这个愿望,使他得到了这本奇书呢?让我们走进选自《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解读其中隐含的密码。课文仅仅写了阿长与《山海经》的事情吗?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事?浏览课文,依照标题并列短语的样式梳理概括。

示例明确:(1)阿长与小风波;(2)阿长与睡相;(3)阿长与福橘;(4)阿长与故事;(5)阿长与隐鼠;(6)阿长与《山海经》。

2.熟读详略,把握重点

(1)围绕阿长写的六个方面的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明确:详写“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其他略写。

(2)熟读详写内容

默读课文第19—29自然段,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点批注。

自主探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阿长是怎么知道“我”非常想得到《山海经》的?(用原文回答。)

②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③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④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⑤“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②“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了“我”对从她那儿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

③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

④因为“我”对她能帮“我”做这件事没抱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的神力”。

⑤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一个“我”怎么也没想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并激发了“我”幼时搜集绘图书的兴趣。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

(3)整体详略安排

文章详写“阿长与《山海经》”的事,略写其他事。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妈妈有初步了解,如她的外貌特征及种种毛病,但这些并没有削弱“我”对阿长妈妈的敬意,因为这样的长妈妈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详写《山海经》一事,令人对阿长刮目相看,在“我”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象幼小的“我”对阿长是多么地敬佩和感激。

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我”浓郁的感情,使情节曲折,造成突转,形成鲜明对比,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重在后扬。

(4)局部详略安排

课文虽然在整体上略写了前五件事,详写最后一件事,但还是呈现出“略中有详,详中有略”的特点,请具体说说。

明确: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围绕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详写“我”渴望买到《山海经》(起因)和得到《山海经》后的感受(结果),略写阿长送给“我”《山海经》的场景(经过),未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具体过程(经过)。

(5)小结详略安排

明确:文章详略的安排要服从中心表达的需要,与之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略写。另外,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读者不了解的一般详写,读者已经清楚的一般略写。

3.熟读细节,体悟形象

(1)用心揣摩细节描写表达效果

①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③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明确:

①替换法,换一种描述方式进行比较。个性化的习惯动作,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阿长好事的特点及其行为的粗俗,表现出“我”对她的讨厌之情。但也表现了她的不拘小节、为人热心。

②替换法,换一个词语进行比较。形象地写出了长妈妈睡相的粗俗,令人讨厌。一个“摆”字既与“大”字形的睡姿相照应,又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儿童的心理。他猜想长妈妈是故意这样的,突出了他的不满。但也寫出了长妈妈工作的辛苦,以及她的率直、真诚。

③删除法,去掉描写神态的词语进行比较。突出了两个人在情绪与心理上的反差。面对“我”的不理解、不满、不屑,长妈妈却是那么真诚、欣喜,表现了长妈妈的纯朴、善良及其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2)小结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当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生动传神、形象感人,且更富有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描写的主要方法有:①细化人物描写: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写具体。②添加生活细节:把情节、事件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细微之处详加刻画。③注重优化语言:锤炼词语(如动词等),运用修辞优化语言,增强感染力。

(3)体悟形象

①请尝试用以下句式说话:读片断,我感受到阿长是个的劳动妇女。

示例:读阿长与小风波片断,我感受到阿长是个有些多事、不拘小节的劳动妇女;读阿长与故事片断,我感受到阿长是个愚昧迷信而又可爱、风趣的劳动妇女;读阿长与隐鼠片断,我感受到阿长是个胆小却又珍视孩子情感的劳动妇女;读阿长与《山海经》片断,我感受到阿长是个仁厚慈爱、乐于助人的劳动妇女。

②通过品味细节,我们感知了阿长其人其事。那么阿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明确: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我”,原谅“我”的冒犯,宽容“我”的情绪,成全“我”的期盼,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愧疚,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她给予“我”的是母爱般的温暖。

(三)学习“精思”

1.精思语言,感受意蕴

(1)夸张词句(大词小用、幽默笔调)

揣摩下列加点词句:

明确:

①“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表现了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②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③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看出“我”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2)反复语句

说说下列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①a句: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她出人意料地为“我”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b句: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她记我所记、急我所急、乐我所乐。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可是她不声不响地做了;别人能做而不肯做,她最不可能做却做成了,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这样的神力,应叫“母爱”。

②a句: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一方面为后文写阿长的粗俗愚鲁以及“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作铺垫,另一方面又与阿长最终赢得作者的感激和敬重形成鲜明的对照。b句:一个真诚关心爱护“我”的人,视“我”如己出,而“我”却只视她为“我”家的女工,最多是个保姆。低沉的叙述语调中包含着作者的思念和歉疚,也包含着感激和同情。

③a句:表现了“我”对《山海经》朝思暮想的心理,《山海经》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致。这为后文写“我”对阿长的异常感激作了铺垫。b句:语句简略了一些,表现了“我”验证书的急迫心理,粗略翻翻而已,扣住前文的“赶紧”一词,也体现出“我”的震惊。c句:表述最为详细,说明“我”对书印象深刻,集中体现了对阿长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

④敬意:第一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说她们能让大炮放不出来,“我”觉得她很有本事。荒诞的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势。第二个“敬意”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到了“我”日思梦想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所以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敬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关爱。“消失”表明阿长的“神力”并没有从情感上完全征服“我”,而“消灭”则表现出“我”对阿长的怨恨彻底地没有了。

(3)特殊言语

①虚词传情:请自由朗读第5、6自然段,注意其中的虚词,读出其中的情感。

明确:“也”“却”“仍然”“还”“实在”“但是”“然而”等虚词,传达出童年的“我”对长妈妈十分讨厌,甚至有着忍无可忍的厌恶情绪。一旦長妈妈出现,“我”就有从开心到不开心的心理变化。如第6自然段中的“然而”,作者在前后没有转折的情况下,却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

②标点达意:请自由朗读第10、11自然段,注意其中的标点,读出其中的意蕴。

明确:“阿妈,恭喜……”这一句中间用逗号,后面用省略号。我们在读的时候,“阿妈”读完之后要稍微停顿一下,后面的“恭喜”,声音要拉长一些。声音应该是慢而且低的,“我”是不情愿的、无奈的、不耐烦的。而阿长说的话连用了四个感叹号,而且“恭喜恭喜”等几个字之间没有逗号,说明语速很快,同时声调也高亢,阿长是兴奋、愉悦、急切的,异常激动的。其实这疯狂的言语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底层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我”一年到头日子能够“顺顺溜溜”的期盼,那是一份期待,一份爱意,一份母爱。

2.精思叙述视角,品味视角之妙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①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②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③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明确:①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里用的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基于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感受的立场。

②第30、31段的温情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③首先,作者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2)小结

助读资料: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因为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

以童年的“我”的视角来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因此,从成年鲁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充溢着一种温情,而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也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同时使其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此外,两种叙述视角的交织使用,也形成了一种对比,产生了一种幽默的效果。这种双重视角也是我们欣赏回忆性散文的常用阅读方法,能让我们由表及里地读懂作者在回忆中寄寓的情感。

3.精思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1)欲扬先抑

在熟读详略环节,我们确认了课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略写阿长的性格不足是为了对比突出她后面的慈爱善良。而在我们剖析了课文存在的两种叙事视角之后,你还这样认为吗?

明确:不能这样简单看待,前面的“抑”中也是有“扬”的。

请具体说说前文中的“抑”是如何隐含“扬”的?

明确:(1)阿长与小风波:多事却又热心,不拘小节;(2)阿长与睡相:粗俗却又率直、真诚;(3)阿长与福橘:迷信却又纯朴、善良;(4)阿长与故事:愚昧却又慈爱、自信;(5)阿长与隐鼠:撒谎却又珍视孩子情感。阿长一如既往地展示真实的自我,一如既往地对“我”付出着母爱。她对“我”的严格管教、复杂的礼节、很多的“道理”,都体现着一个合格的母亲对孩子的细心呵护与用心教导。

(2)小结

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地理解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

明确:这样写,不仅仅是为了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伟大”,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展现“我”对阿长情感发展的真实脉络。“我”作为一个孩子对阿长的认识是逐渐加深的。这样能让我们从鲁迅的笔下发现一个真实的阿长,认识一个在粗俗外表下拥有细腻、善良内心的阿长。这样也就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精思首尾,质疑揣摩

(1)精思标题与开头

常说“题好一半文”,我们再来仔细揣摩课文的标题,看看有何新的认识。

①文中对阿长都有哪些称呼?为什么写这么多称呼?

明确:“长妈妈”“阿长”“阿妈”“什么姑娘”“女工”“保姆”……暗示阿长地位卑微,不受尊重。同时也为后文作铺垫,与后文形成对照。

②有这么多称谓,鲁迅为什么在标题中单选“阿长”呢?

明确:第一,“阿妈”是儿童口吻,不适用于中年的“我”,而且容易引起指代上的误会。第二,“长妈妈”虽指代明确,却不吻合“我”将阿长视为亲人的感情,因此作者只在文章开头进行介绍、结尾表达敬意时,使用了这个称呼。第三,对于中年的“我”而言,以“阿长”相称,既指代明确,又符合文章前半部分略带调侃的意味,显得更亲切。第四,以“阿长”相称,更易于展现“我”情感变化的脉络。

③文章为何采用并列短语作题,而不采用“纪念阿长”“回忆阿长”“阿长的那些事”“阿长买《山海经》”之类更能起到提点文章内容作用的题目?

明確:这恰是鲁迅匠心所在,用此暗示阿长与《山海经》在作者心中同等重要。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彼此促成了对方在鲁迅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两者都是神奇的,都装着各种各样为儿时鲁迅所不知道的神奇世界,共同填补了儿时鲁迅在“四面高墙”下的精神空白,给了他一个儿童应有的充满想象的孩童世界。正因为阿长,《山海经》才能在鲁迅孩提时代就走进他的视野,成为影响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也因为买《山海经》一事,让鲁迅看到阿长身上无意中契合自己教育理念的美好而可贵的思想品质。在鲁迅心中,人与书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他心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因此,用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作题,显示出二者的同等分量。

④“我”对阿长有好几个称呼,而且时常改变。请看看阿长对“我”的称呼有几个?这是为什么?

明确:阿长对“我”的称呼只有一个——“哥儿”。“哥儿”是绍兴方言里对男孩的昵称。阿长自始至终这样称呼“我”,表现了她把“我”视作亲人,像母亲一样对“我”始终如一的热心与关爱。她不会因为“我”对她的不屑或无礼而对“我”有丝毫的变化,她有着多么真诚、纯朴、善良的天性啊!而“我”对阿长的称呼随意改变,表明“我”只是把阿长当作一个给“我”家做工的人。所以,“我”现在想起来很是愧疚。

(2)精思结尾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以深情的祝祷,照应童年懵懂的祝福,并将全文情感推向高潮。对于中国的国民性一直持严厉的批判态度的鲁迅,用诗一样的颂歌式语言进行写作是很罕见的。何况这句话还体现着宗教般的庄重感与仪式感,更是难得一见。它集中表现了鲁迅对阿长的无限感激与思念,还有深深的歉疚。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阿长与《山海经》,那是一种对母爱的依恋,一种自我反思的愧意,一种对生命的养育者和社会底层不幸者的深沉的爱。”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精读文章的另一种方法——熟读精思。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

阿长其人完美地诠释了小人物的真性情以及平淡生命中的浓情暖意。让我们借此去感受身边的“小人物”,去品味那些平淡却绵长的温暖,体悟“小人物”身上的真性情。“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们所具备的,我们也应具备。我们要做个有着朴素的爱与单纯的善的真性情之人。

(五)拓展阅读

1.翻阅绘图版《山海经》,了解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2.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体会阿长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3.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感受体悟身边的人。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熟读精思情志生成

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课文的特点是: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侧重基本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的学习,着眼于一般性阅读能力的养成和阅读策略(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的运用。

此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重点是“熟读精思”,这既与前两个单元的“精读”任务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第一单元重在字斟句酌,要求理解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揣摩品味关键句段;第二单元重在学做批注,强调涵泳品味,体会情境,感受情怀。此单元则在“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精思”的学习要求。

“熟读”意在使学生获得独立阅读的方法(涵盖整体与局部、表层与深层),并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此单元强调文章的“意蕴”,比“内容”“情感”等更为深入,更具综合性。因此,“熟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得熟”,更要求学生“熟练地读”。为此,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从“读标题,理内容”“读详略,知重点”“读细节,悟形象”三个层面学习熟读的方法。

“精思”是此单元精读的新要求。所谓“精”,应是“有重点”(与“泛”相对)与“有深度”(与“浅”相对),善于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形成情感共鸣。所谓“思”,更是直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引领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提升,如归纳与演绎、聚合与发散、顺向与逆向等。要增加语文学习中的理性成分,帮助学生从感受转向赏析,从体会转向把握,从认知转向思考。为此,本设计从“语言意蕴”“叙述视角”“写作手法”“开头结尾”等四方面启发学生加深对回忆性散文文本意蕴的体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好的教育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教育的目的,更在于“成人”。在夯实语文要素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仅囿于对课文的理解评价,应将具体文本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有效资源。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我们与杰出人物同行,感受了崇高的震撼,沐浴于理想、责任、正义、气节、博爱、睿智的光辉之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然而,人类世界中的杰出人物毕竟只是少数,“小人物”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体,“理想的实质寓于所谓‘普通的’‘平凡的’人身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其实就是“我们”,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们所具备的,我们也应努力具备。阅读阿长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视人性、理解社会、净化心灵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视线转向身边的“小人物”,学会品味那些平淡却绵长的温暖,从而生成完善自我的情志,让个体生命拔节生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十、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龚锦辉:《小人物大情怀——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8年第4期。

3.温儒敏、王本华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

4.孙修林:《群文阅读使教读课文“增值”——走进<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21年第2期。

5.彭淑君:《匠心彰显情深意长——谈<阿长与《山海经》>的感情表达方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鲁迅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夫诸
阿长买《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奇兽
孔乙己
阿长买《山海经》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