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蔬食观探析

2021-01-27 11:50郑州大学历史学院450001
大众文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素食佛教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450001)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食物给予了人们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糅合了礼制、人生观及价值观。蔬食作为饮食文化中一种独特现象,既是生活状态的映射,也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

从历史渊源来看,蔬食在历史发展中由最初表示清贫的生活模式,逐渐融入了佛教化的含义,后常被人与素食相混淆。然而,蔬食与素食在含义上存在差异,蔬食偏重于对自然生活方式的推崇,素食则侧重戒律的约束。1本文中的蔬食与素食既有重合又有区别,反映了佛教思想对本土饮食文化的影响。

从宗教信仰上看,对蔬食的探讨常常牵涉到佛教与素食,《中国中古的素食观》2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素食与佛、道、儒的关系,但未涉及现实因素对蔬食的影响。从文化含义上看,《宋诗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3分析了宋代蔬食所寄托的文人旨趣,而唐代的蔬食观还未见有人探讨,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蔬食在唐代呈现的文化意象以及本土与外来因素对蔬食的作用力,借此透视唐人精神世界。

一、抒发情感与彰显性情

(一)蔬食以表达哀思

食蔬食这种外化的行为,是孝道的体现,更是对逝去生命哀思的表达。景龙年间陈愻曾因母亲离世“布衣蔬食,志不婚娶”4。《朝野佥载》载“沧州弓高邓廉妻李氏女,嫁未周年而廉卒。李年十八,守志,设灵几,每日三上食临哭,布衣蔬食六七年。”5“蔬食六七年”的生活状态将女子在丈夫去世后的哀痛、坚贞不渝表现的淋漓尽致。

除一般民众外,统治者在面对生命逝去问题时,亦多有“蔬食”行为。“且陛下每决死罪,必三覆五奏,进疏食,停音乐,以人命之重为感动也。”6又“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7在唐代,“决死”之日皇帝下令“进蔬食”,除了表达对生命逝去的哀叹与惋惜,恐怕还包含了树立仁德之心形象,借此达到拉拢民心的政治效果。

(二)蔬食彰显品性

当“蔬食”与文人雅士的生活相关联,更多的是彰显其安贫乐道、清俭生活的人生志趣。蔬食方式亦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君箕坐卒岁,蔬食清居……人皆拘滞好荣事,君独清闲讨真秘,茹哀风树禄不遂,蔬食洛京守淳粹”8墓志的撰文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墓志主人生活态度的赞赏。

“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9在诗人笔下“蔬食”成为“去情尘”媒介,借此表达其超凡脱俗的情操。“蔬食遵道侣”10表现的是诗人的洒脱,“葛巾方濯足,蔬食但垂帷”11是安于清贫的恬淡。白居易更是在诗文中多次借用“蔬食”表达其不慕名利、闲适自得的情怀。“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12又有“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13“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14

在唐代,官宦的蔬食行为被认为与为官廉洁奉公的政治品德相关。窦建德在打胜仗后,将所得财物悉数分给部下,自己的生活却是“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15鹰扬大将军裴玢“蔬食敝衣,居处才避风雨,而廪库饶实,三军百姓安业,近代将帅无比焉”16,将官员自身清贫生活与其管理地区百姓的富足相对比,官员蔬食的行为凸显了其无私的品性。唐左千牛卫长史高承金墓志中记载其“清□以齐其心,蔬食以乐其道,故降年有永,德音无瑕。”17生活上的蔬食,表现出官员的不谋私利、一心为公。

蔬食所代表的平淡清简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了女子在寡居期间坚贞的象征。李氏十七岁守寡“廉死,常布衣蔬食。”18中和年间董氏“蔬食斋心,经戒是伴。”19咸通年间侯氏“夫人守节贞和……甘饴蔬食,长斋十载”20。

总之,蔬食在丧葬文化中寄寓了人们的对逝去之人的追思,同时又彰显了文人的淡泊名利、官员的廉简、寡居女子的坚贞。

二、蔬食观是现实与信仰的综合作用结果

唐人“蔬食”隐含着多样化的意涵,其形成原因既有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又有精神信仰的驱动,是历史性、社会现实性、宗教性、政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传统观念与现实需求

唐代蔬食观是基于传统蔬食观的进一步发展。汉代王吉“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21晋代王彬“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22官员在任不蓄私财、一心为民的形象得到了诠释。隋朝王颁在守丧期满后依旧“常布衣蔬食,藉藁而卧”23孝心感动周明帝,得到嘉奖与提拔。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蔬食是道教信徒修炼的重要途径。为修成正果,修道者在服食丹药、辟谷外,亦多辅之以蔬食的饮食方式。汉代李清“布衣蔬食,逾三十年矣”24,其目的就是修道成仙。

贫困的生活状况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蔬食。“疏食犹不足,今一啖肉,后何以继?”25揭示了食物的紧缺状态。“窦章居贫蔬食”26“纻衣岂寒御,蔬食非饥疗。”27基于此,人们将蔬食作为贫困的象征,“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28食“蔬食”的贫寒与食“腥膻”的富贵形成对比。

养生与疗疾也是选择蔬食的原因。“自煮溪蔬养幻身”29“没齿甘蔬食”30是出于养生的目的。寒山“蔬食养微躯”31与白居易“早衰饶病多蔬食”32则是因为患病而必须清淡饮食。

贫困、养生、疗疾等现实因素是唐人蔬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对传统蔬食意涵以及本土道教蔬食思想的继承则是唐人蔬食观形成的佐助之力。

(二)佛教信仰的力量

在佛教的影响下蔬食进一步发展。梁武帝《断酒肉文》仅规定僧尼不得食肉,而唐代食素已经成为佛教徒的普遍行为。33另外,南朝开始出现蔬食祭祀,在唐代,上林署的职责之一便是种植果蔬用以祭祀。34《太平广记》载祭拜佛塔时“每发光明,人以蔬食祭之,求其福祚也。”35

报应论称杀食生灵为罪,蔬食自是其必然选择。毋乾昭杀鹿与僧人法惠同食,遭到报应呕血而死。36又元和年间有嵩山客五六人遇一大蛇捕而食之,后遭到大蛇的报复而死。37建中元年南康县人叶朗杀食一物“其年夏末,朗之举家得病,死者八人。”而蔬食转化为人们常态化的生活模式则与唐代的政令实施密切相关。

(三)政策引导的结果

在举行佛事活动、国祭、处决犯人、帝王生日之际,皇帝会下诏蔬食,而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政令的引导无疑是唐代“蔬食”思想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关于佛教活动的日子中食蔬食“大斋日,尚食进蔬食”38是出于对佛教的尊重。国祭之日“宜令外厨断牲鳞。唯进蔬菜”39表达对先祖的追思,体现君王孝心。此外“决日,尚食勿进酒肉,教坊太常辍教习,诸州死罪三覆奏,其日亦蔬食”40是在处决犯人的日子里蔬食,借此树立帝王的仁德形象。文宗曾下诏“庆成节朕之生辰……恐中外臣庶不谕朕怀,广置斋筵,大集僧众,非独凋耗物力,兼恐致惑生灵。自今宴会蔬食,任陈脯醢,永为常例。”41这是出于避免宴会过于铺张浪费的目的。

断屠之日明文规定不得食肉。“若断屠及决囚日,停肉。”42唐朝政府多次颁发关于禁止屠杀的政令,限制了荤腥类食物的食用。“五月是斋,旧有常式。六月缘忌,特令断屠。宜令所事进蔬食”43据粗略计算,唐代“每年约有超过一百二十天的日子持素与禁杀”44,民众无法食肉的日子如此之多,蔬食则成为其必然选择。

三、结语

“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45唐人蔬食观是本土文化与外来宗教交织渗透作用的结果。因佛教的传入与传播,蔬食的佛教色彩渐浓,蔬食与素食的含义趋于混同。

南朝是蔬食观念发展的关键期,梁武帝《断酒肉文》令的实施,在佛教僧侣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同时,蔬食作为祭祀的新兴方式,革新了传统“三牲”的祭祀形式。46从南朝至唐代,在政令方面,从梁武帝时期针对僧侣群体的“断酒肉”发展至全民的断屠令,蔬食的群体范围逐渐扩大,民众的饮食习惯也历经了一个从强制执行到行为自觉的过程。

到宋代,蔬食观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一是宋人更加注重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二是宋代文官政治发展带来政治依附性的加强,但独立人格的追求反而愈发明显,文人大量借用蔬食表达自己对远离政治、修身养性的渴望。47

总而言之,唐代蔬食观念是唐代政治、礼制的一个侧面,且在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中蔬食思想得以广泛的传播。唐代蔬食背后折射出了丧葬与祭祀的礼制,以及安贫乐道、廉洁奉公、坚贞不渝的道德品性。唐人蔬食观的形成是本土传统蔬食观念的历史性原因、贫困与疾病的现实性原因、外来佛教不杀生与轮回报应思想的宗教性原因、唐代政府蔬食及禁止屠杀的政令的政治性原因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本土因素是唐人蔬食观生长的土壤,而外来佛教的传播在本土道教的基础上注入了另一层宗教信仰内涵,唐代禁屠政令则是使蔬食转化为民众自觉的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注释:

1.李静华,丁晓蕾.《“蔬食”与“素食”关系探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2.涂宗呈.《中国中古的素食观》,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3.刘丽.《宋诗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4.西安市长安博物馆.《长安新出墓志》.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5.24.35.36.37.(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71、36、93、132、458,中华书局,1961年,第2129、230、615、952、3743页.

6.18.25.38.40.(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96、205、182、46、56,中华书局,1975年,第3856、5822、5371、1195、1409页.

7.15.16.34.4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3、54、146、44、17,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238、3970、1886、571页.

8.17.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69、1996页.

9.10.11.12.13.14.27.28.29.30.31.3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125、186、132、424、428、430,中华书局,1999年,第1239、1904、1345、4675、4724、4757、1988、2253、3922、5260、9173、5123页.

19.赵力光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线装书局,2007年,第910页.

20.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56页.

21.(东汉)班固.《汉书》卷72,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8页.

22.(唐)房玄龄.《晋书》卷76,中华书局,1974年,第2006页.

23.(唐)魏征等.《隋书》卷72,中华书局,1973年,第1665页.26.42.(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10、4,中华书局,1992年,第298、129页.

33.夏德美.《论梁武帝的 <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9.(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78,中华书局,2008年,第447页.

43.(清)董诰等.《全唐文》卷34,中华书局,1983 年,第377页.

44.郑言午.《持素与禁杀:唐代断屠政策的生态学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45.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46.夏德美.《从南朝士人的素食观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青岛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7.刘丽.《宋诗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素食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世界素食日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素食,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风暴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