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基础知识

2021-01-27 03:31
山东绿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圈层大洋海峡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

(一)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其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三)海洋科学的分支

海洋科学体系既有基础性科学,也有应用与技术性研究,还包括管理和开发研究。基础性科学的分之学科: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属于应用与技术研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航海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等。管理开发方面的分之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等。(海洋科学导论P5)

(四)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首先是它明显的依赖于直接观测;其次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和总体化的研究趋势日趋明显。

二、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科氏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差别

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上一切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偏向的一种力。这种水平运动的偏向力,最早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加以研究和确定的,故又称科里奥利力。由物理学知道,如果质点相对于以匀角速转动的参照系运动,则该质点要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该惯性力依赖于相对速度和参照系的转动角速度以及质点的质量,这种惯性力称为科里奥利力。同理,由于地球的自转,当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对于站在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感到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设想物体受到一力的作用,此力称为地转偏向力,也就是物理学中的科里奥利力。

三、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和外部圈层的构成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外核和内核,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 公里处。在各圈层之间都存在着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界面(或称不连续面),其中最重要的界面有莫霍面(M面)和古登堡面(G 面),它们把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地震波横波速度的变化,地球上部进一步划分出软流圈和岩石圈。

四、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地球表面总面积为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陆地面积为1.49×108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为3.61×108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陆面积比为2.5 ∶1。

五、洋、海、海湾、海峡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图2-7)。

(一)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

(二)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 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

(三)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四)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五)海和洋的主要特征

洋:深度大,一般>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 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六)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

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六、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

(一)海按照位置的分类

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陆间海和内海一般只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与大洋有明显差别。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二)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渤海,为中国的内海,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的一个浅海,仅通过东面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沟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陆地所包围,即分别邻接辽宁、河北、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峡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老铁山头),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登州头),宽度约106km。

渤海的形状大致呈三角形,凸出的三个角分别对应于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北面的辽东湾,位于长兴岛与秦皇岛连线以北。西边的渤海湾和南边的莱州湾,则由黄河三角洲分隔开来。

2.黄海,是全部位于大陆架上的一个半封闭的浅海,因古黄河在苏北入海携运大量泥沙使水色呈黄褐色而得名。其北界辽宁,西傍山东、江苏,东临朝鲜、韩国,西北经渤海海峡与渤海沟通,南边以长江口北岸的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面至济州海峡。习惯上又常将黄海分为南、北二部分,其间以山东半岛的成山角(成山头)至朝鲜半岛的长山(串)一线为界。北黄海的形状近似为一椭圆形,南黄海则可大致视为六边形。

3.东海,位于中国岸线中部的东方,是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东海西有广阔的大陆架,东有深海槽,兼有深海和浅海的特征。东海西邻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的连线。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

4.南海,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位于中国大陆南方,纵跨热带,亚热带,而已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要特征。南海西南面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与苏禄海相接,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北靠中国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东临菲律宾群岛,海域广阔,总面积达35×105km2,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在马尼拉海沟。达5377 米。南海海岸复杂,但以生物海岸占优,珠江口为三角洲海岸。

5.中国近海各海区所属海洋类型

渤海,中国大陆东部由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所围绕的、近封闭的浅海;中国的内海。黄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东海位于中国大陆与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之间的西太平洋边缘海。南海位于中国大陆南部与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的太平洋边缘海。

七、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

(一)大洋划分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面积最大,最深的大洋,其北侧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东边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解,西以经过塔斯马尼亚角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是经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大西洋与北冰洋的界限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诺尔辰角经冰岛过丹麦海峡至格陵兰岛的连线。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冷的大洋。

(二)“南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海洋学(而不是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般把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在1970年的会议上,将南大洋定义为:“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时的连续海域。”

八、海岸带、潮间带

(一)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二)潮间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三)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 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 ~20m。

(四)海岸带类型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沙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猜你喜欢
圈层大洋海峡
海峡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五行真经(6)
前往大洋深处
第十章 前往大洋深处 (上篇)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