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态建设的中国语境与逻辑理路

2021-01-27 14:10刘宏伟张永霞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文艺

刘宏伟 张永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艺发展工作。2015年10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又再次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②。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但是,文艺发展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环境和精神气候孕育、滋养中产生、发展、变异和兴衰的。文艺生态的发展都是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产物,它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中国的文艺生态建设只有置于中国语境并寻求契合中国国情的逻辑理路,才能准确把握其核心命题。

一、中国语境下的文艺生态建设

任何国家的文艺生态建设都与其自身特定的环境有关,当前在讨论中国的文艺生态建设时,既要遵循其客观规律也要理清和鉴别其中国语境。从总体上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文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和载体。对于文艺的育人功能,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很早便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教门徒六经、六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哲学层面思考了艺术与美德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③马克思很早便深刻认识到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他鼓励、提倡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作家在体验贫苦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底层民众的生活场景,从而唤醒民众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列宁将文艺视作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其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这篇文章中写道:“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④毛泽东格外重视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当时的文艺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是为革命服务的,“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⑥他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也强调:“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⑦文艺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艺作品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具有引导正确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独特育人功能。要使文艺作品坚持为人民立德立言、把握新时代脉搏,让文艺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持续创作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引起社会关注的文艺精品,发挥艺术在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精神理念等方面的隐性教育功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空间。

(二)为刹住文艺圈不良风气提供有力支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而观众成为它们传达消费符号的接收器。投资者所关心的,不是美学价值,不是个性张扬,而仅仅是大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收视率的高低和广告投放量的大小。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为了争取高收益,社会中最能引起大众兴趣的东西——离奇、消遣成了文艺的第一选择,把文艺当成了追名逐利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作品为了经济利益,增加噱头、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故意扭曲经典、调侃崇高、戏说历史、丑化英雄人物;文艺界出现了浮躁、价值观缺失、崇洋媚外、唯钱至上的怪象。要刹住这些不良风气,文艺生态建设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文艺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样态,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人类学家认为,所有文化的功能最终都是满足人类的整合总体需求的。整合总体需求是人作为一种独立的、自由的、解放的存在所需艺术的文化需求。正像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样。“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是每个文艺工作者及其文艺作品义不容辞的职责。建设风正气清的文艺生态对于遏制文艺圈怪现象的出现至关重要,二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推动文艺生态的正向演替

文艺生态是静态与动态要素的耦合体,绝不是固定不变的。生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如果把文艺生态系统封闭起来,等待的结果只有文艺的凋敝和衰败。生态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受外部环境压力遭到破坏后,一旦压力撤去所进行自我恢复过程。文艺生态也和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也存在演替的过程。如文学领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政治压力之后,所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紧接着又绽放了“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以及很快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的“新潮文学”迅速发展,真是类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景。从当下情况看,中国文艺生态正呈现出一种正向演替的趋势,这种良好的未来给人以积极的预期。但是,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中国文艺生态建设面临的复杂性令人不安。在现实条件下,文艺生态内部结构及其外部环境间经过不断磨合,是朝着正向发展还是负向恶化,客观而言都面临着无法预测的情况。显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当然希望并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推动文艺生态实现良性演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环境比较宽松,这就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稳定、民主的大环境。在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文艺的作用。推动中国文艺生态的正向演替,正是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要加强文艺生态建设,并尽力创造昂扬向上文艺生态的重要原因。

二、当下中国文艺生态的异化现实

真正的文艺理应具备:真的内核、善的品质、美的神韵。就像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文艺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⑨。文艺的本意应该是使人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应然”的状态是积极的、正面的、高尚的、健康的。但是在大众文化滥觞之后,由于商业性的冲动,资本话语的干预,虚无主义的侵蚀,享乐主义的诱惑,导致了文艺的扭曲、异化,文艺的世俗面孔变得如此庸俗、香艳或狰狞。文艺的异化,直接表现为文艺的本性失真、行为失范和生态失衡。

(一)本性失真

文艺在大众文化的视域内和商业逻辑的框架里被异化,必然会制造文艺垃圾,导致了本性失落或者被遮蔽,其病症主要表现为“泛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这两种病症都是在对文艺本性的曲解和误读的前提下而导致的。“娱乐过度导致了某种强大的负面效应。解构,似乎就是游戏和娱乐的最高使命。它是解构善、正义和基本的道德尺度,解构必要的政治立场,解构人类的美学底线,解构内在的信念,解构价值与尊严,并解构了人的存在本质。”⑩当下文艺在传播媒介中具有感性化、平面化、浅易化、零散化和享乐化的特征,但这并不是文艺本性失真的原因,很多文艺作品消解价值、消解意义,驱逐真善美,追逐感官刺激,成为追腥逐臭的工具,这才是文艺本性失真的“真凶”。文艺为什么既有高尚的审美又有恶俗的消遣呢?恶俗的消遣和高尚的审美之间最大区别,就在于心理结构运动方向的不同。欣赏好的艺术的过程像是在爬坡,相应的恶俗的消遣则更像是在下坡。审美是一个精神愉悦并上升的过程,而消遣则是顺着感官的冲动往下滑的过程。显然,爬坡不仅比下坡慢,而且比下坡累。在没有有力的价值诉求作为支撑的时候,人更倾向于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文艺垃圾的产生“所看准和利用的正是普通人的这种心理特点,选取的是一条‘捷径’,这当然是市场环境下的商业运作所决定的”。

(二)行为失范

随着传媒消费化倾向的蔓延和加剧,大众文化的消遣、娱乐、休闲功能迅速上升,而审美意识则呈现低俗化、丑陋化等特点。文艺的“媚俗”与受众在“快乐诱惑”下的“欲望膨胀”,渐渐促成一种非艺术、非审美的失范行为。当代文艺行为失范的具体表现包括:过度模仿,创新不足;游戏有余,内涵不足;形式花哨,哗众取宠;博彩过多,内容失真等。我国文艺作品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的症候,体现在媒体急功近利,克隆成风,缺乏自主创新。受众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品轰炸中达到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一段时间后,由于作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参差,稀释了人们对该作品范式兴盛时的兴趣度,特别是一些克隆作品过分的粗糙和劣质,导致了受众对整个作品范式的迁怒和反感,从而过早地减弱人们对一种新作品的注意力,加快了此种类型作品的衰老速度。还有很多电视剧、小说、游戏、网剧、电影经过模式化的复制,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转化为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戏剧冲突,生存的意义仅仅被阐释成为一个个单纯的爱情游戏,残酷的历史真实被戏说为赏罚分明的道德故事,这种简单的编码方式让人担忧:当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思维去看待世界的时候,他们是否有正确判断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模式化的文艺必然使观众沉浸在感性的短暂快乐之中,从而丧失批判的理性和独立的思考力。

(三)生态失衡

文艺的病症,缘起于文艺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归根到底,是没有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一味追求发展速度,没有注重发展质量;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效益;只注重局部发展,忽略了整体的和谐发展,导致文艺生态失衡。受文艺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负面影响,文艺界弥漫着一种浮躁之气,使文艺作品的品格下降,文艺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传媒的整体道德水准也在下降,文艺节目对观众的正面影响力被消减。很多文艺作品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主动迎合某种趣味,应和某些受众,而忽视作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出现违反道德和缺乏人文内涵的低俗现象,为大众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不良气息。这种作品以牺牲作品的正确导向和文化品位为代价去追求经济效益,忘记了文艺作品应有的本位功能。有学者对商业化大潮中的电视文艺表示了这样的担心:与商业合谋的电视文艺,对其传播的“文艺”种类选择,常常局限于能够被商品化的一部分职业化舞台艺术,而将真正的民间艺术、大部分少数民族艺术、发展中国家与民族的艺术等排斥在外,形成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艺术话语权垄断,在多民族、多阶层文化的艺术话语多元并存的中国,电视文艺所着重传播的仅仅是其中少数部分,这样的结果是被排斥于传播之外的各民族和阶层,将因自己艺术文化传承的断裂,而被放逐到社会精神生活的边缘,失去其文化的内部认同与自信,进而导致其社会与文化的解体和消亡,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丧失,将导致未来中国人的文化能力整体衰退,成为马尔库塞所称的“单向度的人”。

三、中国文艺生态建设的逻辑理路

面对文艺生态的异化样态,我们应积极探索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建设策略。从主要进路看,当代中国文艺生态建设是应秉持“四心”,即以加强党的领导为轴心、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匠心。

(一)以加强党的领导为轴心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就讲“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⑫,并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置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

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方向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就是坚持正确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文艺作品表达国家意志、反映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致的,都是为人民服务,以此为立足点,就能正确处理党和文艺的关系。以加强党的领导为轴心来创新文艺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如下:一是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艺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二是构建文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建立面向大众、内容丰富、功能完备、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遵循文艺发展规律,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中国共产党“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⑬,同时文艺界也可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正确的角度评判和观赏作品,对于低俗、糟粕的垃圾作品勇敢地说“不”,要把握好批评的方向盘,促使文艺界创造出更多展现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

(二)以服务人民为中心

文学艺术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文艺工作者的对象与主体。毛泽东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⑭人民创造了世界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不仅哺育了文艺工作者,并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⑮离开了人民,文艺工作者们必然一事无成。因此,习近平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⑯只有感人民之所感,忧人民之所忧,文艺工作者写出的作品才可能具有人民性,才能创作出精品,创作的动力与灵感才能源源不断。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从歌颂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到跟随时代、热爱祖国、歌唱英雄,习近平为我们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的立体图景,将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本质属性阐释清楚,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正确的理论遵循,也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文艺划清了界限。古今中外,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具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没有不表现人情、人性和他们的美好品德的。文艺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文艺。文艺的产生,是人为了求得与环境矛盾的平衡,作为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被创造出来的。文艺产生于生产情感——心理平衡的需要。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紧跟时代、贴近生活、愉悦精神的文艺精品。

(三)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文化内涵是文艺的灵魂,文化品质是文艺作品的立身之本,提升文化品质,是文艺工作者须臾不能遗忘的使命和责任。文艺是大众精神产品的制造者,而不是“精神麻醉剂”的生产机构,切不可用“精神鸦片”麻醉大众。文艺仅仅具有娱乐性是不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要有价值观的普适性,内容取向的公益性。同样,文艺的文化产品属性,决定了它也要具备其人文性。人们对文艺作品或节目的需求不仅有即时性的快感满足,而且有延时性的美感满足,而后者才是长久的,陶冶性情、浸润心灵的,“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⑰。蕴涵、凝结、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持久地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⑱。举精神旗帜、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⑲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植根于丰饶广袤的民族文化土壤,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艺术的前进方向,不断开拓前行,推陈出新,用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匠心

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文艺作品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获得观众持续的关注和长久的青睐。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艺术的独创性,不断追求艺术创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⑳创新要戒除浮躁,专心致志,眼光长远,不能急功近利,要用专注的态度去创造不拘一格的文艺精品。提高创新能力,就是要从研究作品思想内核上下功夫。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虑节目创新,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本土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其著作《美学散步》中指出:“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音乐、绘画,各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左右民族思想,也能转移民族习性。它能激发民族精神,也能使民族精神趋于消沉。”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给我们以无比的自豪、自信和自尊。在文艺创新中,要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中积极健康的要素进行吸收和改造,并积极将之古为今用。文艺只有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创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已牢牢扎根在这片土壤之中,而且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不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知行合一”“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伦理观,对于文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为这些文化资源是丰厚的,也是相当稳固的,而且这些资源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独特的内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化力与生命力,能提升文艺的原创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原创意识,大力扶持原创性作品,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文艺精品。充分展现中国文艺的创新风范,引领中国文艺的发展潮流。

注释:

①⑥⑧⑮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党建》2021年第4期。

③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④《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⑤⑭《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860页。

⑦⑬⑰⑲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⑨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4、16页。

⑩朱大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乐》,《文艺争鸣》2006年第6期。

⑪《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2页。

⑱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㉑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文艺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