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

2021-01-27 09:59邢文强谢英同蔡婷
当代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椎动脉磁共振硬化

邢文强,谢英同,蔡婷

(鞍山市长大医院影像科,辽宁 鞍山 114007)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指脑血管意外破裂或阻塞,无法为脑组织正常提供血液和氧气,进而导致脑损伤[1]。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65%。椎动脉闭塞、颈内动脉狭窄均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多见于40 岁以上人群。该疾病不但发病率高,且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2]。因此,预防和及早治疗脑卒中尤为重要,需要加强对脑卒中发病机制的认知,以有效防治脑卒中。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颈动脉B 型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技术,致力于早期发现动脉血管病变,预防和减少脑卒中发病率[3]。近年来,临床研究[4]发现3.0 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能够区分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其不仅敏感度高。本研究旨在探讨3.0 T MR 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 平扫(DWI 高信号)至高分辨MR 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设为早期组(n=26),时间为4~12 周设为中期组(n=20),时间>12周设为晚期组(n=1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5]:经头部影像学技术检查发现梗塞区局限性狭窄;行头颅MR 平扫检查,DWI 为明显高信号,ADC 呈低信号;颈部血管超声提示未见明显血管狭窄。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患精神类疾病;凝血功能障碍;非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卒中;超声提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早期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47~71岁,平均(62.87±5.52)岁;合并症:糖尿病8例,高血压6例,综合5例,高脂血症7例。中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8~73岁,平均(63.05±5.67)岁;合并症:糖尿病7 例,高血压5例,综合4 例,高脂血症4 例。晚期组男8 例,女6 例;年龄49~74岁,平均(63.41±6.31)岁;合并症:糖尿病4例,高血压4 例,综合4 例,高脂血症2 例。3 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3 组患者采用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GE 公司,型号:MR750),其包括16 通道头颈一体化线圈,扫描序列包括:①头颅MRI 平扫(T1WI、T2WI、FLAIR)及DWI 功能成像;②颅内血管3D TOF MRA 成像,确定扫描定位;③血管管壁(斑块所在层面)HR-MRI平扫及增强扫描,FOV:256 cm×256 cm,图像层厚:2 mm,平扫序列:T1WI、T2WI、PdWI,对病变血管长轴垂直扫描;经静脉注射15 mL Gd-DTPA增强扫描,对血管管腔分别垂直及平行扫描。

1.3 观察指标 将垂体前叶的强化程度为参考,分级为明显强化、轻度强化以及无强化,观察比较3 组患者的板块强化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 例患者中大脑中动脉30 例,基底动脉25 例,椎动脉颅内段5例;偏心性斑块35例,向心性斑块25例。早期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占比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0.05),轻度强化占比率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轻度强化占比率高于晚期组(P<0.05);晚期组无强化占比率高于早期组、中期组(P<0.05);3组斑块强化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程度有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斑块强化程度分析[n(%)]Table 1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plaque enhancement[n(%)]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椎动脉或颈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血管狭窄与闭塞,导致脑组织供血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使脑组织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分为短暂性、可逆性、进展性及完全性4种类型[6]。短暂性脑缺血主要颈动脉或椎动脉突发性阻塞所引起,而进展性脑卒中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其死亡率、致残率更高,经脑血管检查后发现患者发作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7-8]。医学临床研究者[9]认为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的斑块形态、特征与病情转归、病程具有一定的联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提高患者的复发率,延长病程。磁共振造影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均可用于评价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手段,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对血管壁可产生影响,却不一定具有管腔狭窄。有研究表明[10-11],脑卒中患者颅内血管斑块处于进展阶段时,血管壁发生病理病变,才会引起管腔狭窄,若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HR-MRI)提高血管斑块分辨率,可有效观察患者斑块的形态表象与物理特征。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应用黑血技术与指脉探测夹,对舒张末期信号、心动周期脉搏进行控制和检测,从而提高血管内斑块的清晰度,有效区分患者颅内动脉血管斑块性质。本研究选择6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3.0 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扫描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30例,基底动脉25例,椎动脉颅内段5例;偏心性斑块35例,向心性斑块25例。说明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能够准确检出斑块的具体位置,且能够显示患者斑块的性质。斑块性质能够直接判断患者脑卒中复发情况,且检出易损斑块能够及时对患者实施救治,预防疾病发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研究表示[12],血管超声诊断技术主要采用高低不均匀回声识别高危斑块,但是常规下均质回声与高回声均较为稳定,可因机器或患者血管病变因素所发生不稳定情况,从而干扰判断结果。最直观检查则是利用高分辨磁共振识别斑块的易损性,并能检出斑块硬化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分析斑块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斑块强化主要见于T1WI 上,斑块纤维成分在T1WI、T2WI及PDI 上呈现为等/稍高信号,在CE-T1WI 上,纤维成分可见强化,斑块脂质核心强化较少。通过将斑块强化程度与同一血管无斑块处的管壁强化程度进行比较,即可有效判断斑块强化分级。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占比率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0.05),轻度强化占比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轻度强化占比高于晚期组(P<0.05);晚期组无强化占比高于早期组、中期组(P<0.05);3组斑块强化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程度有所降低,本研究结果与钱丽霞等[13]和李瑞等[14]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中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可有效辨别斑块的性质与强化情况。可证实该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随着时间变化,斑块强化程度不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血管炎症也可影响斑块强化程度,血管炎症反应越强烈,斑块强化程度越高,同时在使用高分辨技术扫面时钆剂能够增强斑块的强化程度[15]。对此在分析时需要排除干扰因素,颅内动脉斑块强化可提示为危险性斑块或出血性斑块,血管炎性反应影响血管的通透性或新血管生成,会提高斑块易损性,若斑块易损或出血,可引发急性脑卒中。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诊断时应用采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可提高斑块强化检出率。

猜你喜欢
椎动脉磁共振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