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1-27 10:00宋德为
当代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正骨肘关节肱骨

宋德为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骨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是交通事故、生活创伤、运动不慎等间接暴力事故导致,临床主要表现为骨折部位肿胀疼痛,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等[1]。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出现神经损伤、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外翻等情况,严重时可产生畸形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治疗本病主要用复位固定手术处理,固定效果不一,而中医正骨手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 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18 岁,平均年龄(11.25±1.26)岁;其中左侧骨折19 例,右侧骨折21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17 岁,平均年龄(11.11±1.58)岁;其中左侧骨折22 例,右侧骨折18 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X 线检查确诊为肱骨髁上骨折;②均知情本研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粉碎性骨折;②先天性畸形;③伴有其他器官严重病变。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经臂丛神经麻醉后,与肘部外侧处做切口,逐层剥开皮肤、皮下等各层组织直至骨膜,再行骨膜下剥离处理,充分暴露骨折断端,给予牵引及复位,完成后经肱骨纵轴和外上髁45°处置入克氏针,将内髁定为出针点,再经内上髁进另一克氏针,于骨折处交叉穿透对侧骨皮质,术后对患者采用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为4~6 周。观察组患者行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治疗中选择1名助手和1名医生,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在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进行复位治疗。医生和助手需先行拔伸牵引术,医生固定患者的腕部,后以其肱骨作为纵轴的方向矫正骨折重叠移位和旋转移位的情况,到此初步矫正完成。初步矫正完成后,医生继续通过一只手进行牵引,另一只手放于患者患处,将骨折远端推到桡侧,而将近端拉到尺侧处,矫正尺偏位移。医生同时用两个拇指从肘后前推尺骨鹰嘴,而患处近端采用两只手四指向后环抱,同时助手在牵引下曲肘关节,感到患处复位后,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显示位置良好后,在透视下使用克氏针对患处进行交叉固定,交叉固定困难的患者行桡侧三枚克氏针扇形分布固定,并且外用夹板固定。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痊愈:采用X 线进行复查,骨折处完全愈合,肘部外形和屈伸功能全部恢复正常;显效:采用X 线进行复查,骨折处基本愈合,外形基本恢复正常,肘部屈伸丢失6~10°;有效:采用X 线进行复查,骨折处基本愈合,外形恢复一般,肘部屈伸丢失11~15°;无效:采用X 线进行复查,骨折处未愈合或者出现外形愈合畸形。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采用Mayo 评估肘关节功能评分[4]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4、8、12周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量表包括稳定性(10 分)、运动功能(20 分)、日常活动(25 分)以及疼痛(45 分),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术后血管神经损伤、缺血肌挛缩、肘内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治疗4、8、12周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治疗前40.33±10.61 40.56±11.21 0.094 0.925治疗12周95.68±3.23 88.21±6.03 6.907 0.000治疗4周59.64±12.78 50.52±11.33 3.377 0.001治疗8周90.25±8.21 80.89±9.35 4.758 0.000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肱骨髁上位于肱骨和髁骨相交的位置,该处解剖的结构非常特殊,呈现扁宽形,肱骨远端的内外侧柱是主要承重结构,该处间隙无足够的骨质保护,一旦遭遇间接暴力,往往会因为受到损伤而导致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早期行有效治疗,可获取良好的预后效果,否则有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神经损伤、甚至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的方式较多,穿刺固定、内固定、外固定等均具有固定作用,手术后使用辅助石膏或支架外固定。但是这些复位固定的方法均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术后无法进行早期的关节复健训练,且长时间均保持同一姿势,容易产生肘内翻、缺血肌挛缩、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6]。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是将中医推拿和传统的复位手法相结合,主要理论和依据来源于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手法。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借助X线透视明确骨折的位置及严重程度,采用牵引、拔伸、端挤、提按、旋转等中医手法矫正骨折端,可有效恢复解剖学位置。联合克氏针经皮穿刺固定可以为其提供可靠生物力学的支持,使其骨折处固定更加持久稳固。克氏针固定联合中医正骨手法,具有微创的优势,可以有效减轻骨折处软组织的损伤,保护患处的血运,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骨折处,再利用克氏针固定,为其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支持,利于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提高骨折处的愈合速度[7-8]。且中医正骨手法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其治疗的花费,同时提高其愈合速度,并且并发症更少,有助于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肘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确切,安全可靠。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临床仍需大样本量、延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证实结果真实性。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肘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正骨肘关节肱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