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2021-01-28 08:26航空工业信息中心
财会学习 2021年3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财务机制

航空工业信息中心

引言

一般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单位机构,并不以营利为主要发展目的。随着事业单位不断改革发展,其内部管理也引进了绩效考核工作,逐渐提高对于资金使用效益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风险管理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成果会对事业单位竞争力造成直接性的影响。而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益性单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逐渐受到单位内外部相关群体地关注。而风险管理作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事业单位需要注重内部控制工作,从而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定义概述

(一)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现代单位组织运营发展效果存在的不确定性,即预期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而风险的衡量一般情况下以偏差的程度为主要依据。但是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注重的不仅仅是最终产生的效果如何,还应当重视这种活动为单位造成的损失,因而形成了风险管理这一定义。风险管理理念最早起源于2004年,主要是由COSO委员会所提出的。该委员会认为风险管理是存在于单位内部各项活动全部过程当中,是由单位内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从而有助于保障单位各项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其单位管理层应当能够及时预测可能发生的事项,并且准确判断该事项对于单位运营活动造成的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其中存在的不利影响转换为有力影响,从而保障单位各项效益实现最大化。目前,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各单位最大化的防止和降低潜在风险,为单位合理的发展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的含义,最早是在1972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具体针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如下:内部控制是基于确定的环境之下,经济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结构为了保障现有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在其内部制定各项规划以及控制手段。换而言之,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降低单位、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根据各单位内部经济活动所构建的相应机制体系。这一机制主要是根据单位内部各组织结构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共同构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单位实现运营管理目标。简单来说,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保障实际效益的有效制度。同时,也能够保障各单位有效实现既定发展规划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满足现代化企业、单位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各单位、企业的必然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控制环境、信息交流、环境监管、控制活动和评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对于现代化的单位机构而言,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引发一系列潜在风险问题,最早内部控制机制的起源主要就是为了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目标上而言具有一致性。此外,就当前单位的发展现状而言,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则是为了有效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具有互补性

通过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精确识别各单位潜在的风险,利用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管控和应对各项风险,从而有助于保障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健康发展。基于此,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重要流程,并且对于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风险管理的精确识别和评估能力具有紧密联系,因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事业单位而言,想要有效保障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科学合理地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必然措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保障事业单位根据既定流程合理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加之事业单位是公益性质的单位结构,且具有一定权力,因而单位在行使相关权力的过程中,需要谨遵既定的相关制度,而实施内部控制作为基础的条件,从而才能有效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行为更加规范;其二,进一步保障各项工作的公正性、公平性。由于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使用,通过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事业单位以公平公正的基础原则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良性发展;其三,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有效实行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规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从而保障事业单位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是否优良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促使内部控制在单位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符合单位发展需求的环境。内部控制环境具体包括审计机构、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内部结构等。然而,内部控制环境当中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其具体的问题如下:

1.内部控制力度不足

由于单位内部控制力度不足,则会造成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各级工作人员都不能正确且深入化地认识到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能对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2.内部组织设置缺乏科学性

事业单位内部如果并未构建合理科学的内部机构、没有设立相应有效的职责分配机制,则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个人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性的发挥,内部控制的内容不能被有效实施,继而对事业单位整体的发展产生严重性的阻力。同时,如果事业单位内部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和优势,不能正确引导基层工作人员,则会导致单位内部出现一人担任多职的情况,不能形成各司其职的工作状态,甚至会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呈现混乱现象[2]。

3.监管机制设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内部由于部分机制规定缺乏精细化,内部控制管理呈现随意化,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分部门的决策活动未得到有效落实,加之人员分配,进而影响工作人员职责分配的合理性,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监管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同时,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监管部门代替部分内部控制职能的现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的监管机构极易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有所忽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事业单位忽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和后续管理,而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明显不足。此外,由于监管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引发的相关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二)管理制度影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显著,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依旧未落实到位,缺乏完善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健全的财务管控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内极为关键的工作内容。财务机制缺乏完善性的具体表现在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缺乏完善性,财务职位责任人的监管机制缺乏完善性。以上机制的缺乏都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呈现随意化,缺乏相应意识,进而对于单位效益平衡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财务工作脱离管控。

2.预算管控力度薄弱化

由于事业单位预算工作内容较为繁杂,如果单位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机制缺乏强制性高,对其中具体的内容缺乏实际的分析和考察,没有对实际应用形式的可行性进行判断,从而极易导致事业单位预算出现混乱情况。一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可行性,则会造成实际的预算管理和预期目标逐渐存在很大偏差,从而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关键作用[3]。

3.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缺乏科学性

事业单位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中,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并未对单位实际需求进行深入考量,仅仅是从基础层面上以价格对产品进行评估和购置,因而忽视了产品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效用,还有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并未按照财务管理机制中的相关内容开展工作,对于内部控制的关键内容缺乏重视。如果致使相关问题继续存在,则会无法保障相关信息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严重的资产流失。

五、风险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是确保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现有效实行的关键内容,更是强化单位风险管理意识的重要措施。因而我国事业单位要想优化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其一,按照自上而下的流程,进一步提升单位管理层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和认识。管理层是事业单位运行发展的引导力量,只有管理层首先认识到了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才能从全局角度进行布局规划,能够引导工作人员创建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促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实现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防止风险发生。并且积极引导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开闸专项的内部控制培训活动,促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以及自身职责,从而进一步优化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全体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其二,重视事业单位内部的文化建设工作。想要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良性稳定发展,其优质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优质的文化不仅可以改善优化内部的环境,而且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助于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4]。总之,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改善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增强风险意识,为事业单位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监管制度,强化审计工作

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腐败贪污事件逐渐暴露出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发展和控制过程中的潜在缺陷和问题,且问题的出现会逐渐加剧严重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尽快完善自身的管理及监管制度,保障自身各项管理机制的有效性,构建独立存在且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更是事业单位当前的必要手段,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且有效运行,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事业单位内部出现资源使用效益降低、财务随意流失的情况[5]。

首先,事业单位不仅需要构建专项且独立存在的内部审计监管组织,而且应当注重相应组织的建设工作,且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规定,同时,充分明确内部审计监管部门的具体职责以及相应职责范围,从而进一步提升监管力度;其次,外部审计监管组织也应当注重国家审计机构的效用发挥,尤其是关于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监管工作方面,不仅需要注重廉政建设工作,从根源处分析处理,而且有利于防止出现类似的腐败现象;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当提高相关数据信息的透明度,保障各项信息的真实性,进一步完善单位既定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事业单位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的效果会对整体的工作人员造成很大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需要在各部门中构建信息交流共享管理平台,派遣专业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工作,从而有效提升信息的时效性以及传递速率,有效监管风险的同时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

(三)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有效预防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是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是指根据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及时识别的问题,以及预算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充分掌握财务风险内容。因而,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控制中,应当针对此财务构建信息系统,有效防范引发财务风险问题。其一,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性地分析单位运行发展现状,根据既定财务规划,构建满足实际需求的财务系统,并设置应急所需的数据库,充分使用闲置资源,针对财务风险展开相应的评估工作;其二,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平台,通过有效应用先进的预算管理系统,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从而有利于提高核算工作的精确程度,简化预算工作流程,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其三,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工作能力。为了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应当从财务工作人员着手,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内控理念,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单位整体的工作效率[6]。

(四)事业单位内部行为规范化,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想要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实现各项行为的规范化,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是必要手段,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能够警醒工作人员,根据建立的奖惩机制对不同表现的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奖惩。而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应当谨遵“物以致用”的准则,有效结合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现状,从财务管理、整体运行以及工作人员等多个方面着手形成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各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同时,我国事业单位还应当注重关于《单位腐败风险防控》主要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充分利用其中相关资料,明确具体责任人,从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管理控制每一项工作板块,继而有助于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当前具有重要作用的公益性质的单位机构,加强其内部控制,则需要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动内部各项职能的履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作为影响系统化的事项,为了保障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促进彼此沟通交流,注重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的监管工作,改进完善相应考核工作,从而有助于事业单位实现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财务机制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沙盘推演工具在“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