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省林业财政投入的减贫机制及对策

2021-01-28 08:05李欣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消费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安徽省

李欣沅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引言:自197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 “小康”一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便是我国人民团结一致渴求实现的中国梦。其中,实现精准扶贫是最重要的环节,预计2019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34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帽。因此,研究如何减贫与减贫工作中存在哪些障碍,便成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核心问题。山区建设周期时间长、经济结构单一、以林业为主,是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将林业与减贫相结合,是为明智之举。安徽省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貌复杂多样经济,以林业为经济主体,在政府的财政鼓励及补贴下,近年减贫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以安徽省为例,研究林业财政投入的减贫实施更加有参考价值[1]。

一、减贫机制

安徽省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底,安徽省贫困发生率为5.27%,脱贫工作刻不容缓。本文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安徽省林业财政收入可以实现的减贫机制进行分析。

(一)直接减贫机制

直接机制是指将现金补贴直接交付于贫困人口。通过采用财政支出的手段给予其经济补贴,如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等。直接减贫机制的好处是可以最直接最快速的使安徽人民脱贫,使用现金补贴的方式鼓励贫困人口积极投入生产。但弊端也同期存在,持续下发补贴并不是长久之策。此类补贴只是类同福利形式的捐助,考虑到安徽作为人口大省,专款补助可能会对财政部门施加部分压力,同时对于居民脱贫工作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更为重要的是,下发补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结构单一、与市场脱节等现实困境。因此政府仍需借助其他手段构建贫困户的长久立身之道[2]。

(二)间接减贫机制

间接减贫机制的核心理念是不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财政补贴,而是面向地区提供教育、科技等其它方面的帮助,在解决生产端问题的同时平衡消费端,从而达到改变地区宏观经济环境的目的。此类机制的特点是资助行为并不直接指向个体,而是通过对大环境的塑造从根本上对个体状态施加影响。

创造良好经济环境。在生产效率层面,以劳动力为例,若政府将投资更多的放入教育方面,如增加教育方面支出、提供更多技能培训,从而达到使劳动力的素质水平提高、设备操作更加娴熟、创新能力更强的目的[3]。

调整产业结构配比。经济的增长会带来劳动力格局的改变,经济推进的同时产业结构会顺应市场需求发生调整与改变。第一产业的产值占比会越来越小,第二产业的产值会逐渐增加。由于二三产业发力所带来的生产自动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人民所需生活日化产品的售价均会下调,意味着处于第一产业的贫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且生活成本降低,存在富裕消费力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二、林业财政投入减贫的制约因素

(一)林业财政投入规模不足

2010年安徽省林业专项补助资金为33164万元,5年后增加到53619万元,补助金额虽然在上升,但是林业专项补助在整个安徽省林业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仅占5%左右,同时林业补贴的标准偏低,对直接增加林农收入作用不大。林业专项补助资金的缺少也会导致林农投入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应该加大林业专项补助资金的投入,提高补贴标准,实际惠贫惠农。

(二)林业财政投入规模不合理

2015年安徽省林业支撑与保障支出接近50%,林业产业发展支出占30%,生态建设与保护支出占比不足20%。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当增加投入比例。同时生态保护投入资金过少,不利于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增加生态保护专项支出比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

(三)林业科技教育投入力度不足

2015年,安徽省林业科技教育支出为2110万元,占整个安徽省林业财政总支出的0.5%。科技教育投入不仅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帮助其就业,同时也会增加其获得更高收入的概率。由于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足,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滞后,林农培训次数减少,林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缓慢。

三、建议

本章将从完善林业财政投入的相关政策,实施产业化扶贫政策这两个方面给安徽省的减贫提出建议。

(一)完善林业财政投入的相关政策

第一,保持稳增长的林业发展态势。只有林业工作者得到政策的扶持,生产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2020年是脱贫的关键期,面对脱贫的压力和挑战,政府更应该制定合理的林业减贫制度,将林业发展为脱贫路上强有力的支柱。林业的发展对地区脱贫有着积极意义。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林业的重视也在逐年提高,并未达到脱贫实际所需数额。政府的投入与林业的脱贫效果成正相关,所以政府只有加大对林业财政的投入,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第二,完善林业专项补助。当前补助的范围仅限在国家需要的绿化防护带、特殊作用或特殊品种的树林等,范围很狭窄,有待政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补助标准低,中国目前现行政策是补助资金五元一亩地,无法满足脱贫需要,由于此举是最简单高效的脱贫方式,政府应一步步提高林业补助标准。同时,提高标准后可以雇佣专人看护绿化带,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应加大安徽林业产业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一方面是技能培训能提高贫困人口获得较高收入的机会,另一个方面是基础教育的普及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就业率。建议政府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既提高产值,又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加速脱贫道路[4]。

(二)实施产业化扶贫政策

市场和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产业化扶贫是必要的。产业化扶贫的关键是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走出安徽省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产销一条龙”的生产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例如安徽省的和皖南深山区等地,当地拥有特色的自然优势。政府可以结合当地优势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并且给予优惠补贴政策,吸引当地的自然资源产业与龙头产业相结合,吸收民间资本将产业做大做强,开拓海外市场从而增加当地的就业职位[5]。

支持林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发展。如林下养殖业、采集业,将这些产业与林业相结合,形成有机循环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有效利用了空间,而且将资源利用率提高。贫困农民不仅提高了就业率,而且经济来源也更加丰富,改善了林业产业本身所具有的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政府应该将林业补助更多的投入制定贫困县、贫困村的手中,鼓励人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多元农业体系。

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方面重点发力。安徽省不同于其他旅游大省,具有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格外谨慎,过度开发将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安徽省应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安徽省的历史发展悠久,依托当地的文化背景在建设生态旅游区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来说,交通地勤等基础建设极其重要,政府应做好旅游产业的保障工作,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例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公园的建设、湿地绿地的建设,同时吸引贫困户加入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建成生态园、农家院等产业。吸引广大外地游客前来,让游客深刻感受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的魅力的同时,能助力贫困户的脱贫进程。

发展特色经济林。安徽省应因地制宜发展属于本省的特色经济林,同时做到产销一体化产业建设,实现经济林利润最大化惠及贫困户。林产品的加工产业使林业的产业链延长,增加了就业岗位。而各个贫困县也应该发展出独立的特色林产品加工产业。例如在安徽省有代表性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发展油桃、板栗、蜜枣等特色果林,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与龙头企业合作,将地区产业推广到世界舞台,为当地的脱贫事业做出贡献[6]。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安徽省
成长相册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理解发展和减贫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