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乐始祖魏之琰之家系考①

2021-01-29 09:21宫田安魏若群漆明镜译校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崎太郎

[日]宫田安 著 魏若群 译 漆明镜 译校

内容提要:魏之琰是明末福建福清海商,在日本有明乐始祖之称。他带去日本不少明代乐器,并在家中传习其乐,后由四世孙魏皓整理成《魏氏乐谱》并教习与人。关于之琰和魏皓等人的生平事迹,日本学者宫田安在《唐通事家系论考》(长崎文献社,1979)第49章“魏之琰为始祖的钜鹿氏世系”中,有较详细的考证,他参考大量留存日本的相关文献,包括魏氏家族存留的书画、书信等史料,内容较客观真实,故特将此文翻译,以飨读者。

据《长崎实录大成》的“日本住宅唐人之事”记载,魏之琰是钜鹿清兵卫始祖②。平野繁十郎祐章的十九名长崎住宅唐人录中,魏七官应该是魏九官的误写。

一、初代③

魏之琰,字双、号尔潜、排行九官。④讳之琰,另又称之瑗,用到之瑗名的有崇福寺梵钟铭与妈祖堂内的“海不扬波”横匾,其上题有“弟子魏之瑗”。琰与瑗的字意都是“玉”⑤。万历四十五年(1617)福建出生。

在大正十三年(1924)七月一日钜鹿贯一郎给堂兄赫太郎书信(略称贯一郎书信)中问道:“我们推测故乡可能在福建建宁,可在印象中却有几处写到福清县,实际究竟在哪里?”

建宁是闽江上游,比延平更偏远的山区。福清县所属福州府、面向东海,是隐元禅师、即非禅师、高泉禅师的出生地。下文所述刘宣义写的寿章及其他材料中会出现“福清县”一说,因此可以认为其故乡在福州府福清县,建宁之说没有根据。

魏氏后来改为日本姓“钜鹿”,钜鹿位于北京西南面河北省,出土有名的磁州窑,可能是魏氏的祖籍地。《由绪书》误写成福州府钜鹿郡,其他的记录、书籍也多误写为钜鹿是在福建。

魏之琰在福州府福清县娶林氏,生一男永昌。与兄长六官魏毓祯移居东京(现越南河内),从事东京与长崎之间贸易。他在东京纳武氏为侧室,生二男魏高、魏贵。《由绪书》记载武氏是越南王族。

宽永十二年(1635)之琰十九岁,妈祖堂如果是在崇福寺殿堂刚完工时建造的话,那么可能是与兄长六官毓祯共同参与捐资兴建。此时的檀越之首是林太卿(楚玉)。

正保四年(1647)之琰三十一岁,这年在崇福寺铸造的梵钟上刻有其名下捐资一百五十两银两,数量最多。这一时期的四位檀越为:玉引(心渠)五十四岁,何高材(毓楚)五十岁,林守壂(大堂)三十八岁,魏之瑗三十一岁。⑥这年兄长毓祯应该是在东京,钟铭上不见其名。⑦

庆安三年(1650)之琰三十四岁,次男魏高(下述的清左卫门)在东京出生,其母武氏十五岁。兄长毓祯捐献禅林寺石坛。这时期,兄长六官在长崎,弟九官可能是在越南东京。(见《实录大成》第155页)

承应三年(1654)之琰三十八岁,十月九日,兄长六官在东京去世。此时弟九官与兄六官组建的兄弟商会经过相互合作已经拥有巨资。

明历元年(1655)之琰三十九岁,五月二十三日,崇福寺的十四名檀越代表在恭迎隐元禅师晋山时,有魏之琰的名字。兄长毓祯前一年十月在东京已去世。(见“隐元禅师崇福禅寺语录卷头”)魏尔潜居士施斋恭请隐元上堂。

万治元年(1658)之琰四十二岁,十一月七日即非禅师正式就任崇福寺住持,开堂时,14名的恭迎檀越他位列其中。十二月八日,为六官毓祯做法事。《即非禅师全录》(卷1之五-六丁)中记载:施主六官毓祯尽力创建崇福寺,令弟秉承兄志为寺奉献。六官在建寺时继第一檀越林楚玉之后也是大檀越之一。不能确定是否同在这一年,冬至时,东京的船舶主林尔受、魏尔潜、潘云仍、顾长卿、薛梅初、何崑嵋、何君腾诸位檀越恭请即非上堂。魏之琰已经明确是东京舶主,此时没有出现何高材的名字,虽然有写何高材是东京船主,但还需要进一步佐证。

宽文元年(1661)之琰四十五岁,魏贵(下述清兵卫)在东京出生,其母武氏26岁。这时候之琰已经作为东京船主来往于东京、长崎。

宽文六年(1666)之琰五十岁,《由绪书》上说这年是初次来日本,记录有误。如同上文所述,之琰很早以前就已经来往于东京、长崎。如果以宽文六年是移居长崎,魏高十七岁,魏贵六岁,还过于年幼,下述的宽文十二年移居(长崎)比较确切。同在这一年(具体时间不确定),《即非全录》(卷19之二十二丁)中题有《寄尔潜居士》七绝诗。

宽文八年(1668)之琰五十二岁,在法云明洞的《行业记》中记载:即非禅师告辞小仓的广寿寺回长崎崇福寺时,王、何、林、魏诸公到场迎接。这时期四大檀越就已经固定了,四位按年龄顺序排列:王心渠七十五岁、何高材七十一岁、林守壂五十九岁、魏之琰五十二岁。

宽文九年(1669)之琰五十三岁,他捐资修建的妈祖堂前石板条开始铺设。

宽文十一年(1671)之琰五十五岁,妈祖堂石板条工程铺设完工。据《寿山万古春墨书》中记录,石板条铺设工程花费了三年时间,共捐资五百两。妈祖堂门的基坛应该也是同期完工,随后完工的是妈祖门。这一年也是即非禅师圆寂之年。但在《寿山即非和尚德感集》中没有出现之琰的名字,有可能是去了越南东京,不然不可能没有他的名字。据此可说之琰应该是宽文十二年才迁来长崎的。

宽文十二年(1672)之琰五十六岁,携其子魏高、魏贵、仆人魏喜四人渡海来日,获批得到居住权,成为住宅唐人。之后,魏高改名钜鹿清左卫门,魏贵改名钜鹿清兵卫,仆人改名魏五左卫门(《长崎实录大成》第257页)。宽文十二壬子年,东京九官提出住宅申请,获得住宅唐人身份,成为日本人(《宽宝日记》第159页)。魏九官同其子清左卫门、清兵卫、家来嬉四人宽文十二年申请住宅唐人,其子二人延宝七年底(1679)成为日本人(《长崎虫眼镜》第37页)。从上述三本书的记录中可以确定之琰1672年成为住宅唐人。这一年魏高(清左卫门)二十三岁,魏贵(清兵卫)十二岁。《实录大成》把东京仆人名字写成了魏喜,正确写法应参照《由绪书》中的“魏熹”。另外《实录大成》中魏熹的日本名写成魏五左卫门也是错误的,《译司统谱》(第756页)登记的东京通事是魏五平次,五平次的儿子才是五左卫门,《由绪书》记载的五平次是正确的。

《光风盖宇》(第51 页)中有魏之琰与魏高、魏贵航海画图,画面上没有仆人魏熹,考虑到这只是画图的缘故,魏熹应同在贸易船上。作为东京船主的魏之琰应该是乘自己的船从越南到日本的。

延宝元年(1673)之琰五十七岁,被允许进京并在皇宫演奏明乐,得到御赐的酒和糕点。据《由绪书》记载,他在这期间收到好友安南国的太子书函,拟借军用款五十贯,其书函还保留着,是否借出尚不知。这封书函的原件可能是存在钜鹿敏子女士那里,钜鹿贯一郎抄写件送给古贺十二郎翁,现储存于县立图书馆古贺文库书架上。

“岁次癸丑年仲夏十一日,□□安南国太子达书于大明国魏九使贤賔平安二字欢喜不胜。”其中出现白银五千两的文字记录。上述《由绪书》中五十贯感觉很少。文化五年辰十二月,由钜鹿佑五郎送给江府的《由绪书》经过几次转抄,缺乏正确性。对于安南国太子是谁,钜鹿贯一郎请印度支那河内市佛国东洋学院的牧野丰三郎先生帮忙查寻,牧野氏回函说并不是大越黎氏,可能是安南王郑根,有没有得到结论尚不知。

相传魏之琰是长崎明清乐的始祖。之琰死后约九十年,之琰从本国带来的乐器,由其曾孙钜鹿民部的弟子筒井景周整理成《魏氏乐器图》,木版书于安永九年(1780)由京兆书肆奎文馆出版。

延宝七年(1679)之琰六十三岁,捐建本古川町至本绀屋町之间的石拱桥,位于现在的常盘桥。从宽永时期长崎地图来看,这地方原来架着木廊桥,《港草》记录正保四年(1647)六月四日本绀屋町的桥被洪水冲垮,应该是这座宽永的木廊桥被冲垮了。根据《宽宝日记》(第103 页)及《长崎略史》记载,宽文元年(1661)六月二十七日的洪水冲垮的也是木桥。

延宝七年(1679)魏之琰初次捐建石拱桥,给长崎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期望自家繁荣。但在遭遇了享保六年(1721)闰七月二十八日的大洪水后,该桥没有出现在《港草》记载的无受损桥梁目录中,可能同为被冲垮的八座桥之一,至少受损比较厉害。后又在宽政(1795)七月十九日的大洪水中被彻底冲垮(《港草》《古今集览》《续大成》)。

《古今集览》记载:享和三年(1803)五月二十九日动工到七月二十四日石桥建成。但是在《续大成》的记录是:四月开始动工八月九日完工。所使用还是原来的石材,所以这桥梁还是得到了之琰的恩惠。直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此桥才被钢筋水泥桥代替。

《长崎古今集览》记录延宝七年千呆和尚为之琰诵经。但根据《圣寿千呆禅师语录》(卷1之二十一丁)记载,是在建桥十三年后(估计是元禄四年,之琰去世后第三年),村田净智居士思念之琰功德请千呆诵经,却被误传为是延宝七年。据《长崎图志》《港草》《古今集览》等都记录“在此建廊桥”,以前是木廊桥,《长崎略史》记载:“延宝七年明人魏尔潜捐建石廊桥”,给人感觉是石建的廊桥,这应该是略史的漏笔。

同在1679年,“奉行”(即长崎地方长官)牛込忠左卫门允许魏之琰保留魏姓和穿明朝服装的权利,但其两个儿子则换上日本服饰,改姓为钜鹿,魏高改为钜鹿清左卫门,魏贵改为钜鹿清兵卫。《由绪书》记录奉行此年送来祝贺。此时清左卫门三十岁,清兵卫十九岁。《长崎实录大成》中记录改姓是宽文十二年(1672),《虫眼镜》及《由绪书》记载改姓归化是在延宝七年(1679),宽文十二年应是成为住宅唐人的时间。

延宝八年(1680)之琰六十四岁,捐建松森神社大门,在《长崎实录大成》(第98页)中记录为魏某氏,可以考虑正是魏之琰。此门现在尚存。

延宝九年(1681)之琰六十五岁,捐资扩建加高崇福寺的大雄宝殿。据《由绪书》记载,崇福寺檀越以九官之法名捐建本堂与妈祖堂。应该这样理解,正保三年(1646)由何高材捐建单层大雄宝殿,三十五年之后由魏之琰扩建加高。大雄宝殿前廊挂的匾额的左边题有“弟子何高材魏之琰仝立”,其中“魏之琰仝立”五字可能是后来补上,过于偏下,可能是三字去掉改写五字,两字靠边缘太紧,字体也略有不同。此时何高材早已去世,是何高材还是其长子何兆晋捐建详情不知。

这年也是天和元年(1681),福济寺的慈岳禅师正月施粥,崇福寺的千呆禅师九月施粥。估计是前一年开始扩建,到八月完工之后,就开始施粥。

七月一日,御上使到来,

三千石 奥田八郎右卫门 上下35人 御宿 魏九官。⑧

千石 户川杢之助 上下35人 御宿 何可圆

七百石 柴田七左卫门 上下35人 御宿 志筑孙右卫门

上述记事见《宽宝日记》(第234页)。

何可圆应该是何高材之子何兆圆(号可远)的误写。据载,住宅唐人与荷通词(荷兰翻译)的家都是豪宅。酒屋町的魏家能居住三千石领主及其随从的规模。据大正十年(1921)二月二十七日奉天的钜鹿贯一郎写给长崎的古贺十二郎翁第八封信中的最后部分写到,魏家是中国式香木构造的楼阁,称为凌云阁。木庵禅师的《东来集》(卷2之一丁)中有《秋登凌云阁》的五言诗,提到好像可以看到海。如果从木庵禅师在长崎时间来看,之琰在四十岁前后就已经建好凌云阁了。

天和二年(1682)之琰六十六岁,在东京大舶主毓祯老居士已在安南过世快三十年之时,弟九官把遗骨运到长崎,请千呆禅师举行出殡葬礼。千呆禅师颂赞六官创建崇福寺的功绩:灵棺虽然可以盖上埋葬,但其名不可盖,万世流芳,长范之家。(《千呆禅师语录》卷4之二十五丁)

贞享元年(1684)之琰六十八岁,《宽宝日记》(第269 页)记载:四月五日御上使到来。

千三百石 户田又兵卫 上下36人 御宿 何可远

二千石 小田切喜兵卫 上下36人 御宿 魏九官

二千石的那些人住在酒居町魏之琰家的凌云阁中。何可远是何兆晋的号,他是高材的长子,高材早已过世,兆晋十六年前辞掉小通事,自家住在桦岛町,在片渕乡建了叫心田庵的别墅,过着风雅的生活。

这年十一月三日,千呆写赞词,喜多元规画的之琰像保存在钜鹿家。画面高121cm,宽51cm,画底绢本色,黑帽子、着青衣,座椅是红色,赞词落款盖有性侒与昙端两个印章,画者元规的印被虫子吃掉不清楚,应该是喜多氏的印。另外在钜鹿家中有副写有祖先行乐图,是甲子孟春于温陵谢重燕画的。甲子年也是这年,温陵在福建省泉州府内的开元寺,县名可能是晋江,具体不是很明确。

图1 魏之琰肖像喜多元规画(钜鹿敏子藏)

图2 千呆禅师赞词

图3 祖先行乐图

贞享三年(1686)之琰七十岁,次男清兵卫之妻是大通事刘宣义(彭城仁左卫门)之女。刘宣义作为姻亲的亲家送了一副寿章祝贺潜翁魏老先生的七十大寿。在寿章中有看到“福清”的文字,因此确定之琰是在福清县出生的。

这年正月在中国的亲友也送来寿章,保存在钜鹿家中。《由绪书》背面记载了九官六十之贺、七十之贺有做清朝高官的亲戚送来的寿章,至今保存。十月九日兄长六官毓祯三十三年祭,弟九官尔潜为兄六官毓祯举行祭祀。(千呆禅师语录卷三之二丁)

元禄二年(1689)之琰七十三岁,一月十九日魏之琰去世。《唐通事会所日录》(一之206页)与《圣寿千呆禅师语录》(卷四之二十八丁)都有记录。千呆花了很长时间为其诵经之后,念叨此日盖棺离开,泽佑子孙后代作为结语。

图4 魏之琰七十大寿刘宣义赠送的寿章(钜鹿敏子藏)

崇福寺祠堂有两块新、旧灵牌,大的两块是钜鹿家族的历代灵牌合刻在一起(寄存牌位略称)分四个来供奉。最早的是左边比较小的一块,刻有双侯(字)与尔潜(号)。

大檀越双侯尔潜魏公 神位(牌后没有落款)

再左边看起来比较旧的大块灵牌,是崇福寺的院号。

明同剏大檀越崇福院元寿双侯魏公居士 神位(牌后无落款)

再往左边是为其夫人所设,是合起来介绍其夫人,可能是钜鹿赫太郎所供奉。

祖考 崇福院元寿双侯魏公居士神位(牌后无落款)

祖妣 清光院元秋妙盛武氏孺人神位(牌后无落款)

兄长六官毓祯的灵牌也是这个时期供奉的。

故伯 福源院普应毓祯魏公居士神位

牌后:承应三甲午年十月初九日卒

在东京的武氏后再嫁黎氏,生一男黎延相,生一女黎氏玜。武氏夫人去世四年后于元禄十五年(1702)六月,儒生黎延相给钜鹿清左卫门、清兵卫寄了母亲过世的讣告。

图5 魏之琰夫妻图像

根据这些可知武氏生年如下:宽永十三年(1636)八月二十日酉时生,元禄十一年(1698)四月八日辰时卒,享年六十三岁。武氏讳諠,号妙盛,谥淑行。埋葬在安南国清华道绍天府东山县古都社。对于武氏的墓钜鹿贯一郎请牧野丰三郎查询,牧野答复是河内到清华有铁道,但再往前就不便通行,古来就记录说多洪水。

武氏夫人比之琰小十九岁。十五岁时生清左右卫门,二十六岁时生清兵卫。

长崎市西山町二丁目三六番地的钜鹿家族墓地入口处,有前方后圆的中国式墓陵,正是魏之琰与兄长毓祯之墓。正面墓碑刻有如下碑文。

表1 魏氏兄弟墓碑⑨

据贯一郎书信所述:永昌是之琰与福建正妻林氏所生,虽住在福建,至少来过长崎一次以上。六官毓祯与九官之琰去世时间相隔35年,六官去世时可能正值壮年时期。贯一郎的书信中想了解六官的去世时的年龄,估计钜鹿家族中没有相关资讯。据贯一郎书信介绍长男清左卫门分家后住在豊后町,之后的事情不是很了解,酒屋町的本家由清兵卫作为第二代当家人继承。

本文的思路是先介绍清左卫门,再返回到本家。⑩

钜鹿清左卫门(魏高,即永时)

庆安三年(1650)在越南东京出生,其时父亲之琰三十四岁,母亲武氏十五岁。宽文元年(1661)十二岁,弟魏贵(后来的清兵卫)出生。宽文十二年(1672)二十三岁,移居长崎成为住宅唐人。延宝七年(1679)三十岁,改姓钜鹿,入日本籍。元禄二年(1689)一月十九日,四十岁,父亲之琰去世,之前已分家到豊后町。元禄七年(1694)十一月十五日,四十五岁,与弟共同捐建广福庵石梯。享保四年(1719)六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七十岁(《钜鹿家过去帐》)。

表2 清左卫门之墓与夫人的墓碑⑪(崇福寺祠堂见不到其夫人长春院的灵牌)

图6 长崎市西山町钜鹿家族墓地图示

钜鹿九右卫门(清兵卫,讳宽明)

清左卫门之子。元禄元年(1688)生,其时父亲清左卫门已三十九岁。可能是与叔叔钜鹿清兵卫的取名相讳,故取名为九右卫门。

享保十年(1725)六月十日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过去帐)。

表3 墓在图6中的

表3 墓在图6中的

俗名 后钜鹿清兵卫宽明芳桂轩照钓崎山居士墓享保十乙巳年六月初十日卒

钜鹿清次郎

清左卫门之子(《过去帐》)

表4 墓在图6中的

表4 墓在图6中的

俗名 钜鹿清次郎芳春院普秀景光居士之墓享保十九甲寅年正月十九日卒

二、二代⑫

钜鹿清兵卫,晚年名道伟(即魏贵,永昭)

宽文元年(1661)在越南东京出生,其时父亲之琰四十五岁,母亲武氏二十六岁。宽文十二年(1672)十二岁时,渡海来长崎,成为住宅唐人。延宝七年(1679)十九岁时,改为钜鹿姓,入日本籍。娶大通事刘宣义(彭城仁左卫门)之女为妻。元禄二年(1689)二十九岁时,父亲之琰去世。成为钜鹿家族二代(继承人)。元禄七年(1694)三十四岁时,与兄长清左卫门共同捐建从崇福寺妈祖堂到广福庵的石梯。记录此事的石柱至今尚存。

表5 魏高魏贵捐修石柱

元禄十二年(1699)三十九岁,四月十一日,御上使荻原近江住在酒屋町的魏清兵卫家里,御目附林藤五郎住在村田伊右卫门的家中,共有三百人左右(《宽宝日记》第346、348页,《会所日录》第15、22 页)。村田伊右卫门是魏氏的白丝绸贸易代理人,房屋也在酒屋町。

元禄十三年(1700)六月,清兵卫四十岁,与岳母(刘宣义夫人)二人共同捐修石动山观音寺(今德三寺)的梵钟(《名胜图绘旧刊本》第175页)。清兵卫之女受大病所困,请了全长崎的医生,喝了很多的药不见疗效,以为必死无疑,清兵卫爱女心切到该寺许愿,显灵痊愈后,捐钟和捐建钟楼。《石动山观音寺记》中记载着长崎酒屋町施主“钜鹿清兵卫 元禄十三辰年六月”的字样。

元禄十六年(1703)四十三岁,四月二十日御上使到来。(见《宽保日记》第362页)

二万石 稻垣対马守 西屋敷江 上下四百三十人

二千石 安藤筑后守 博多屋五右卫门宅江 上下百人

千五百石 石丸织部 村田伊右卫门宅江 上下九十人

二千五百石 荻原近江守 魏清兵卫宅江 上下百九十人

博多屋五右卫门的家也在酒屋町,这里估计有很多豪宅。

宝永七年(1710)清兵卫五十岁,七月一日御上使到来。

小田切靱负(直广)御宿 酒屋町 钜鹿清兵卫

土屋数马(乔直)御宿 酒屋町 村田利兵卫

永井监物(白弘)御宿 新町

片山九郎兵卫

上述记载在《唐通事会所日录》(五之247页)。

享保二年(1717)清兵卫五十七岁,圣福寺再铸梵钟,与日高、岛谷三人共捐。此时用了晚年的名字道伟。清兵卫的兄长清左卫门之子九右卫门承袭了此名。(《长崎市史佛寺部》下,第525、578页)

享保三年(1718)五十八岁,剃发取名道伟。(《由绪书》)

享保四年(1719)五十九岁,在崇福寺迎接中国僧人道本到来。在相关记载中有见到钜鹿道伟居士与其子太左卫门的名字。(享保四年诸书留)

享保十八年(1733)七十三岁,捐献皓台寺后山的三尊罗汉像。(《长崎市史佛寺部》上第512页)

元文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78岁。

夫妻的墓碑与寄放在崇福寺的牌位中的文字相差不大。

表6 墓碑位置见图6中的、

表6 墓碑位置见图6中的、

孝男 钜鹿太左卫门明规拜立故考瑞岩院净心道伟居士墓卒享年七十八岁元文三戊午年十一月念九日丑刻卒孝男 钜鹿太左卫门明规拜立故妣泰雪院净善妙寿孺人墓宝历四甲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三、三代

钜鹿太左卫门(讳明规)

系道伟之子。据《由绪书》中记载,九官在八朔御礼节⑬直接在正厅接待处免礼赐座,太左卫门因身体欠佳,也享受此待遇。上辈清左卫门与清兵卫兄弟俩,有和唐通事一起出席过八朔御礼的记录。《过去帐》记载太左卫门有十个孩子。

二女,真如院玉室良美大姊,享保十四年己酉(1729)十二月廿一日生,嫁给村山庄左卫门为妻,文化七年庚午(1810)十一月六日卒,享年八十二岁。

三女,清霄院善玉贞香钜鹿孺人,享保十七年壬子(1732)正月六日生,林梅卿之妻,宽延三年庚午(1750)十二月十四日卒,享年十九岁。

五女,瑞云院琼堂元明魏氏孺人。元文四年己未(1739)十一月五日申时生,彭城久兵卫之妻。天明五年乙巳(1785)十二月三日子时卒,享年四十七岁。

九男,怀信院普显君规刘公居士,延享三年(1746)出生,名彭城清八郎,文化十一年甲戌(1814)四月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九岁。姻家彭城仁左卫门之孙仪藤太分家别居后,让他继承了唐通事职务,故而与钜鹿氏分家,称之彭城氏,其实是钜鹿分家。

十男,性誉笃实如流居士,宽延三年庚午(1750)正月廿四日生,名村山久平治(原名奷次),文化二年乙丑(1805)五月十三日卒,享年五十六岁。

三代的太左卫门之妻出自彭城家,生了十个孩子。寄存的牌位中写有:“刘氏孺人神仪、彭城家出。”在钜鹿氏的《过去账》中也记载她“由彭城家嫁入”。

表7 三代太左卫门明规夫妻的墓在图6的处

表7 三代太左卫门明规夫妻的墓在图6的处

苍松院照节贞寿大姊紫栢院照操明规魏公居士同 专治规中同 清八郎明矩孝男 同 祐五郎明生 同拜立廿六日巳刻卒 同 万兵卫规康天明元辛丑岁十二月 钜鹿民部规贞明和六己丑岁正月初十日卯刻卒

钜鹿民部,原名富五郎,讳皓,字子明,号君山

钜鹿民部为钜鹿始祖魏九官曾孙,是明清乐的名家。值得一提是有人把民部与曾祖父之琰混为一谈。《由绪书》记载:“道流之兄幼名富五郎,对继承家业没有兴趣,上京改名民部,号君山。在教授明乐时,受到酒井雅乐头的扶持,受堂上方之令,于安永元辰(1772年)在河原御殿泉水演奏船乐,以前祖上就有九官上京演奏过明乐记录。近卫关白授意推广娱乐,本朝所有流行的明乐歌吟均由民部所传。”

《由绪书》有载,有栖川宫咏歌赞之:“金丝玉管难得见,迭奏吟唱曲悠扬。”冷泉为村赞道:“船上唐人着唐衣,巧弄丝竹兼歌唱。”

《魏氏乐谱》由崎阳魏皓子明编辑,平安平信好师古考订,辑录了50首曲子,于明和五年戊子(1768)正月由江户、大阪、京都三处书林销售。钜鹿民部的弟子筒井郁景周在民部去世六年后,于安永九年(1780)出版《魏氏乐器图》,是根据民部的曾祖父魏之琰(双侯)由故国带去家传乐器类的图书编辑而成,该书结尾部分附有“君山先生传”,简述民部的一生,该书比《魏氏乐谱》更罕见。其中记载着君山先生姓魏名皓,字子明,号君山,安永甲午(1774)冬得病,携带乐器回长崎后去世。

据崇福寺保存的安永四年日记簿史料记载,民部去世的四十九天里,每七日做一次法事。

表8 __民部夫妻之墓见图6中的处

表8 __民部夫妻之墓见图6中的处

文化六岁次己巳十一月十六日卒啸月院君山子明魏公居士白莲院蔡誉离染圣意俗名 钜鹿民部安永三岁次甲午十二月廿日卒

民部的妻子トエ(TOE)是上野宫诸大夫园田石见守之女(《过去账》)。寄存在崇福寺的牌位与墓碑铭没有多大差别,省略不提。

四、四代

钜鹿太左卫门,后改名道流,原名九十郎

父辈所生十个孩子中的第四个。三代当家人太左卫门的墓碑侧面刻有万兵卫规康就是他。其父去世后,他在明和六年(其时三十六岁)继承家业,之后让给弟祐五郎管理家业,自己过着隐居生活。二十二年后,至宽政二年时,道流已五十七岁,才回到钜鹿家当家做主。但由于有眼疾又无子嗣,故仍把家业转让给其弟祐五郎,自己削发出家改名道流,过了十四年隐居生活。

明和七年(1770)五月,三代太左卫门去世第二年,道流在崇福寺开山僧即非禅师百年远忌时修行,寺内有记录:供斋19天,钜鹿太左卫门、松苍院、祐五郎联名献资四十三匁,母子三人在檀越中捐资金额最多。

安永四乙未岁年《日记簿》(1775)中出现的太左卫门就是道流。这年酒屋町发生火灾,钜鹿家被烧毁。《长崎市风俗编》有如下记载:“以前归化唐人魏九官在酒屋町盖有壮丽的豪宅。宅内佛殿供有由东京国王赠送给魏氏的释尊佛像。据说有不少的庭院假山也是从遥远的唐土(中国)运来,还有豪宅的木料也是用船舶从唐土运来。魏氏归化后改姓为钜鹿。安永四年其家遭受火灾被烧毁,木材的香味在高空中飘荡,在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释迦佛像在《由绪书》也有记录,木材异香说法于大正十年二月在奉天的钜鹿贯一郎给古贺十二郎翁的信函中提到。

根据崇福寺保存的安永四乙未岁年番的《日记簿》记录可知,三月三日早,酒屋町发生火灾,寺院为遭受火灾的钜鹿家送餐,第四天派三人去帮忙打理灾后事宜,第五天送去饼与食物慰问,第六天监寺和尚去慰问,第七天记载有钜鹿家登山到清八殿还礼。四月八日钜鹿氏请求寄存牌位,据载共有十二块牌位,并捐金两百疋作为香料钱。

天明八年(1788),《西游日记》记载司马江汉来长崎到钜鹿家时,由祐五郎出来接待,这时四代的当家还是太左卫门。宽政二年(1790),太左卫门隐居,改名为道流,享和三年(1803)去世,享年七十岁。

表9 墓碑见图6中的处,没有其夫人的墓碑。

表9 墓碑见图6中的处,没有其夫人的墓碑。

辞世俗名 钜鹿道流享和三癸亥年闰正月初十日夜卒享保十九甲寅年十二月初三日夜生彻证院普休道流魏公居士逝者红尘外 悠悠伎俩生人寰痴与疾 千虑一无成

五、五代

钜鹿祐五郎,讳明生

三代太左卫门的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七,是四代道流的弟弟。宽保二年(1742)生。宽政二年(1790)四十九岁时成为钜鹿家当家。宽政五年(1793)五十二岁时,施粥捐米二俵(《施粥米并银钱等请取账》)。文化五年(1808)十二月,其时六十七岁,由钜鹿祐五郎撰写的《由绪书》提交给江府。本文多次引用该《由绪书》,后来经过钜鹿笃义氏增加了内容。

文化六年春(1809),其时六十八岁,经町年寄⑭高嵨四郎兵卫参府,进贡了两箱古董字画到江府(《续长崎实录大成》第435页)。同年九月,钜鹿祐五郎自始祖来日以来,已成为当地旧商人,任令其孙百太郎为唐方稽古通事(见《续大成》第440页)。钜鹿家初次成为唐通事。《译司统谱》(第705页)有如下记述:“文化六年九月十六日,当地旧住民钜鹿百太郎年满十四岁,新任命为稽古通事,授用银三贯。”

这年祐五郎当家的胞弟彭城清八郎64岁,是通事中最高级别的唐大通事。根据《过去账》记录,彭城家族分家,钜鹿改姓彭城继承彭城仪藤太的唐通事。彭城清八郎如果是从钜鹿家分出去的,那么百太郎取得稽古通事是钜鹿家初次被任命为唐通事。

祐五郎享年八十二岁,妻子天野氏享年八十岁,夫妻都是长寿。

表10 祐五郎夫妻的墓碑,位置见图6中的处

表10 祐五郎夫妻的墓碑,位置见图6中的处

仝妻 世寿八十岁天保八丁酉年九月初十日逝心月院瑞珠净光天野孺人怀宝院锦绣卷之魏公居士钜鹿百太郎明道孝男 仝敬立钜鹿清三郎明之文政六癸未年九月初十日巳刻逝矣俗称 钜鹿祐五郎明生 世寿八十二岁

六、六代

钜鹿清三郎 讳明之

祐五郎之子,天明元年(1781)三月十八日出生,当时其父祐五郎四十岁,其母二十四岁。文化六年(1809)九月,其时二十九岁,其子百太郎成为稽古通事。文政六年(1823)九月十日,其时四十三岁,其父祐五郎去世。文政十二年(1829)五月,其时四十九岁,中兴开山僧即非禅师远讳一百五十周年,有到寺参拜的记录。天保六年(1835)四月,其时五十五岁,儿子祐十郎升级为小通事。天保九年(1838)五月二十九日,其时五十八岁,妻子彭城シゲヨ(SHIGEYO)去世。天保十一年(1840)八月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岁。《过去账》记录其夫人出自彭城家。

表11 清三郎夫妻墓碑

七、七代

钜鹿祐十郎,原名百太郎,讳明道

六代传承人清三郎之子。享和元年(1801)出生,其时父亲清三郎二十一岁,母亲彭城シゲヨ(SHIGEYO)十九岁。文化六年(1809)九月十六日钜鹿百太郎九岁时成为稽古通事(《统谱》第705页)。当地旧住宅唐人新任命的稽古通事属于通事中的最低阶,薪资三贯。《译司统谱》记载他这年是十四岁,这仅是对外资料,实际只有九岁。像这样的事例在《译司统谱》常有。这年祖父祐五郎68 岁,父亲清三郎二十九岁。

文化十二年(1815)三月,钜鹿百太郎晋升小通事末席,时年十五岁(《统谱》668页)。文政六年(1823)九月十日,祖父祐五郎去世,百太郎二十三岁(见墓碑铭)。文政七年(1824)七月二十五日钜鹿百太郎晋升小通事,时年二十四岁(《统谱》第650页)。文政十年(1827)闰六月三日钜鹿祐十郎晋升小通事助,时年二十七岁(《统谱》第634页)。天保六年(1835)四月二日钜鹿祐十郎晋升小通事,时年三十五岁(《统谱》第634页)。作为唐通事晋升得快。

天保九年(1838)五月二十九日母亲去世,祐十郎三十八岁(墓碑铭)。天保十一年(1840)八月十八日父亲清三郎去世,祐十郎四十岁(墓碑铭)。在父亲清三郎过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天保十二年(1841)五月十三日钜鹿祐十郎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墓碑铭)。天保十二年(1841)七月二十二日,唐通事职闲置取消(《统谱》第634页)。他去世两个月后“译司统谱”就出现闲职取消,可能是由于职务承续的关系。

表12 祐十郎夫妻墓碑,位于图6中的处

表12 祐十郎夫妻墓碑,位于图6中的处

仝妻 世寿 六十九岁明治九年丙子十二月廿九日卒摄霜院妙清广观吉野孺人寂和院宗空君庸魏公府君嗣男 太作敬立行年四拾乙岁 俗名 钜鹿祐十郎天保十二岁辛丑五月十三日卒

崇福寺寄存牌位背面所写的文字与墓碑铭大致一样。妻子出于吉野家(墓碑铭)。

八、八代

钜鹿笃义,原名太作

钜鹿家的上门女婿,原来是初村馰百家的。钜鹿家的女儿名为“信”,是在七代祐十郎去世那年,即天保十二年(1841)一月十五出生的。估计在祐十郎去世时,出生六个月大的信就选定了十二岁的初村太作为夫婿。

初村太作出生于天保元年(1830)三月五日,初村馰百之子。天保十二年(1841)七月二十九日,其时钜鹿太作十二岁,世袭七代祐十郎做了稽古通事(《统谱》第712页)。对外的《译司统谱》显示是十四岁。嘉永四年(1851)十二月二十八日,其时钜鹿太作二十二岁,晋升小通事末席(《统谱》第673页),这时妻子信只有十一岁。明治三年(1870)太作四十一岁,妻子信三十岁,《即非禅师200年大远忌簿》载其捐大米1俵。明治七年(1874)太作四十五岁,讨伐台湾牡丹社时任翻译。根据卢高朗自述传写道:“在车城的天幕内,彭城大次郎与钜鹿太作(旧唐通事)在一起。”著名英文研究者唐通事彭城大次郎在那里去世,卢高朗患上疟疾死里逃生。

明治十三年(1880)有崇福寺的开基僧超然禅师的二百五十年远忌和32代住持松村宝林禅师举行的祝国开堂仪式。从当时留存的数册史料中可知,五十一岁的钜鹿笃义是崇福寺檀徒总代表。

明治十七年(1884),由松村宝林禅师亲笔写的该山檀徒户的人名簿中,在卷首记有酒屋町四十三番的钜鹿家信息:

天保元年三月五日,钜鹿笃义出生。(原注:至1884年,五十五岁。)

天保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妻子信生。(至1884年,四十四岁。)

万延元年八月七日,聟赫太郎出生。(钜鹿家九代传人。)

元治元年十一月十九日,ゑい(EI)出生。(母亲信在二十四岁所生的次女。)

明治元年七月二日,长子贯一出生。(应是贯一郎。母亲信在二十八岁时生。)

安政四年十二月廿六日,长女なを(NAWO)出生。(母亲信十七岁所生,嫁到山本氏,有墓。)

明治四年十月廿三日,次男精一出生。(应是诚一郎。母亲信在三十一岁时生。)

明治八年六月廿二日,三女逢夏至出生。(母亲在三十五岁生,墓碑名为佐仓夏至,位于图6中处)

明治九年四月十二日,孙女しつ(SHITSU)出生,なを(NAWO)之女。

明治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1892)钜鹿笃义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墓碑铭)

表13 钜鹿笃义与妻子信的墓,见图6中处

表13 钜鹿笃义与妻子信的墓,见图6中处

享年 六十七岁俗名 钜鹿信贞 明治四拾年拾一月二日寂贞镜院真月妙照魏氏孺人秋江院一钓得法魏公府君诚一郎男 建之赫太郎秋 明治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

九、九代

钜鹿赫太郎

赫太郎是笃义的次女ゑい(EI)之夫,万延元年(1860)八月七日出生,比妻子ゑい(EI)大四岁。昭和八年(1933)四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钜鹿赫太郎作为台湾总督府的翻译曾移居到台湾,住在台北市建成町四丁目。明治四十二年(1909)十二月三十一日钜鹿诚一郎生下义明后去世,之后义明过继给赫太郎。

明治四十三年(1910),赫太郎时年五十一岁,这年收养了义明为嗣子。大正十五年(1926),赫太郎六十七岁,黄檗宗管长隆琦大雄率山田玉田师、安部禅梁师(原注:当时为青年,现任黄檗宗管长)等人,出访福建省黄檗山万福寺,经过台湾时,钜鹿赫太郎氏迎接。(山田玉田)

钜鹿贯一郎

笃义之长子,比姐夫(赘兄)赫太郎小7岁。明治元年(1868)七月二日出生,时年父亲太作三十九岁,母亲信二十八岁。昭和二年(1927)五月十五日去世,享年六十岁。

大正九年(1920)八月二十七日,时年53岁,致函给长崎的古贺十二郎。同一天,致函给佛领东京河内市东洋学院的牧野丰三郎,署名满洲奉天朝鲜银行内,钜鹿贯一郎。同年十一月十一日,钜鹿贯一郎致函古贺十二郎(第四封信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牧野丰三郎氏回信给贯一郎。大正十年(1921)二月二十七日,贯一郎五十四岁时,致函给古贺十二郎(第八封信)。以上信函均保存在县立图书馆古贺文库。

大正十三年(1924)七月一日,时年贯一郎五十七岁,致函给赘兄赫太郎,保存在东京的钜鹿家。书函中写道:“小弟分家了,小弟这一代以后就没有钜鹿氏的血统……中略……想把家业一半委托给义明……”

估计贯一郎对(越南)武氏的墓是否存在有疑问,但没有得到答案就去世了。贯一郎的嗣子七郎是熊本县天草郡鬼池町的池崎生喜氏之弟。

十、十代

钜鹿义明

明治四十二年(1909)出生。钜鹿笃义的次男诚一郎之子。出生那年年底生父去世,过继本家赫太郎。幼年时期应该是在台北度过。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担任台湾总督府法官。昭和十年(1935)三月,时年二十七岁,与男爵笼手田龙长女敏子结婚。

曾任台北、嘉义、新竹的法官。昭和十五年(1940)九月,义明时年三十二岁,调任到名古屋。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时年三十三岁,担任东京地方裁判所法官。战后,西山的钜鹿家族墓地后面的山林,被土地中介佐藤某侵占建房,因工作繁忙没有回家,只委托岩本健一郎律师起诉,取得胜诉。根据墓地埋葬等相关法律,对魏之琰兄弟墓陵进行造册登记及县文化财(古迹)的认定时,土地中介商佐藤某勾结高林寺僧侣河野某恶意干扰,出现僵局,但后来还是得到县知事许可,文化财得到了认定。

义明对家族历史有兴趣,准备在退休之后进行研究,由于工作繁忙身体不适,昭和四十一年(1966)十一月三日在东大医院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他的夫人敏子是平户藩名人笼手田安定的孙女。敏子对其祖父曾任滋贺、岛根、新潟的县令的事迹作过几年调查研究,并在昭和五十一年四月出版了《县令笼手田安定》之书。该书除了收集地方新闻相关报道之外,还对其祖父生平进行了更深层的探索。

义明子女有:嗣子直贤、二男明弘、三男健吉,一女くみ子(KUMIKO)。

图7 魏之琰为始祖的钜鹿世系图⑮

注释:

①本文特别鸣谢日本长崎文献社授权翻译。

②见《长崎实录大成》,第246 页。在魏之琰及儿子归化日本后,改“魏”姓为“钜鹿”。

③译者注:宗祧继承制中的家长权。

④译者注:之琰实为字尔潜、号双侯。

⑤译者注:据乾隆十六年福清《文林堂钜鹿魏氏总谱》记载,实际上魏之瑗号毓祯,系之琰二兄。

⑥译者注:44岁。

⑦译者注:实际上钟铭只见“魏之瑗”,未见魏之琰。

⑧译者注:江户幕府(德川政权)直属家臣的随从人员的住宿安排。“三千石”是指其领地收割稻谷的土地规模。

⑩译者著:“本家”是家长制称呼。

⑫译者注:宗祧继承制中的家长权。

⑬译者注:“八朔”原来是指江户时代百姓在农历八月稻谷收割季节,祈愿风调雨顺与丰收的祭祀日。“八朔御礼”指唐人、荷兰商船完成贸易之后,在每年八月一日,作为答谢向奉行、代官、长崎会所、町年寄赠送礼金与物品。

⑭译者注:当时的一种行政官职。

⑮[日]宫田安:《唐通事家系论考》,长崎文献社,1979,第1000页。

猜你喜欢
长崎太郎
河流
孤独是基本条件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三菱重工启用新航空发动机部件制造厂
细节处见真情
难忘的长崎蛋糕
修钟表的爸爸
长崎,大红灯笼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