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促脱贫乡村振兴号角响
——省林草局定点帮扶汶川县工作纪实

2021-01-29 01:13文图
绿色天府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汶川县省林草局

○文图/本刊记者

挂职县委副书记直播带货甜樱桃

大寺村第一书记与贫困户交流林下套种羊肚菌技术

省脱贫攻坚奖获奖贫困户林下试养黑鹜鸭

脱贫攻坚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林草局定点帮扶汶川县脱贫攻坚。对口联系帮扶汶川县和克枯乡大寺村(现灞州镇克枯村)、威州镇茅岭村(现威州镇新桥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省林草局聚焦汶川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生态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结对认亲等帮扶措施,积极配合汶川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汶川脱贫摘帽后,省林草局按照习总书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开展帮扶工作,重点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助农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聚焦支柱产业 推进“三品”建设

作为全县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支柱产业的“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近年来面临周边县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供需饱和、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聚焦产业发展的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充分利用林草行业优势,从湖北、贵州、重庆、河南等省内外引进了秭归空心李、巫山脆李等12个李子新品种,在定点帮扶的茅岭村新建试验圃开展栽培试验,力争选育出适合汶川县高半山更替的优良品种。争取到省林草局专项经费8万元,实施李子新品种引进筛选及提质增效示范项目,邀请川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专家教授到村培训指导整形修枝、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针对不挂果、产量低的问题开具“处方单”对症下药,研制配发专属试剂,指导科学喷施。通过精准施策,其中一户村民家中的75株红脆李产量由2018年的1500斤提高到2019年的3500斤,翻了一倍多,且果品质量高、口感好,较往年增收近5000元。2019年,汶川甜樱桃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甜樱桃园区被评为“全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以解决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甜樱桃滞销问题为契机,组织开展“汶川三宝”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二维码身份标识溯源系统创建行动,统一品牌包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走进助农直播间,携手抖音达人、央视网记者为汶川甜樱桃带货,整个甜樱桃销售季,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直播近10场次,其中单次直播共吸引超过187万人次播放,助农销售额达180万元。在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2020年全县甜樱桃的产量和销售收入不降反升,分别达到918万公斤和4.8亿元,同比增长了2.3%和8.5%。

探索立体种养 提升综合产值

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始终把发展“造血”产业让群众持续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途径。针对“8.2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暴露出的农户主导产业单一、发展基础薄弱、价格呈下跌趋势的现状,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通过实地调查、专家咨询、市场调研和入户走访,充分发挥汶川高半山的生态优势,在定点帮扶村选择了6户贫困户和1户党员示范户开展李子树下羊肚菌套种试点,以此示范带动全村农户探索立体种养,拓宽增收渠道。通过省林草局支持项目资金用于采购菌种、薄膜、遮阳网等种植材料,并通过邀请省农科院、省林科院专家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视频远程等多种方式指导管理技术,2020年一季度首批试点地块共采收羊肚菌1000余斤,参与试点的农户亩均纯收入增加1万元,其中大寺村一户参与试种的贫困户2亩地采收700余斤,实现净收入4万余元。

按照省林草局刘宏葆局长到大寺村调研时发展林下养殖的指示,通过多地考察,大寺村驻村工作队结合本村山高路远的实际,决定引入集旅游观赏和食用一体高附加值的“黑鹜鸭”进行林下放养,与企业合作采取代养模式,将农户风险降到最低。2020年首批试点养殖1000只,5个月养殖周期,参与试点贫困户净收入1万元,下一步将逐步扩大规模进行养殖,该贫困户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

同时,在定点帮扶村积极探索开展辣椒、西兰花、莲白等蔬菜以及羌活、白芨、党参、毛慈菇等中药材立体套种经营模式的试点试验,在表现优秀的品种中择优进行推广,力争实现错季种养、以短养长,提高土地亩均综合产值。

壮大集体经济 推动农旅融合

针对定点帮扶的大寺村集体经济单一、可持续发展乏力的现状,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壮大集体经济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同时引进羊肚菌进行种植试点,在试点成功的情况下,修建羊肚菌标准化种植大棚10亩,扩大规模进行种植,由试点成功的农户进行管理,以集体发展的形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羊肚菌种植。指导大寺村成立了全村农户入股的“云上大寺农林合作社”,将农林产品的种植销售、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纳入经营范围,设计并注册“云上大寺”商标,开展青红脆李、羊肚菌等农林产品绿色认证,重点从技术、销售服务入手,提增集体经济产业附加值,带动全体农户投身产业发展。

依托“巴布纳森林公园、大寺冰瀑、万亩高山杜鹃、万亩杉树林”四大特色生态优势资源,结合全县“无忧花果山”发展定位,编制了克枯村(原大寺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对原大寺村村委会进行改造,打造成为区域游客接待中心,将特色餐饮、农产品销售功能集为一体,黑鹜鸭、羊肚菌特色产品实现旅游销售,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对冰瀑资源进行提档升级,打造萌宠乐园,积极融入汶川县北部冰雪胜地发展。

2020年由省级定点帮扶单位共同出资54万元,建设一条由珍贵树种和彩叶树种混交的7公里景观大道,省林草局出资100万元在大寺村修建防火及旅游产业通道10 公里,提升森林防火应急能力的同时将万亩杜鹃变为可通达的旅游资源。引入中航安盟财产保险公司推出公众险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保险兜底。

大寺村(现克枯村)游客中心效果图

推动阿坝州文旅公司与大寺村集体经济组织“云上大寺农林合作社”成立合营股份制公司。将全村旅游资源纳入合营公司,聘请专业团队运营,力争2022年实现年游客超30万人次。促进农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助农增收。

坚持点线结合 大力发展竹产业

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的重要指示精神,工作组全力推进了竹林通道、竹林小镇、竹林村落和竹林人家建设。2020年开春以来,在坚持“疫情防控和植竹造林”两不误的情况下,按照“连线成片,见缝插竹”的原则,指导全县各镇村抢抓植树季节,实施片状造竹9960亩、竹林通道建设106亩(15公里)。在汶川北部片区,雁萝路、索桥村村寨开展竹林通道建设和竹景观打造,共营造7.6亩竹林、建设3.2公里竹林通道,并招募当地贫困户参与竹林栽种;在汶川南部片区,新种植9900余亩产业竹和景观竹,并针对疫情过后乡村旅游业的复苏开展提前研判,重点抓好竹林基地、竹林村落和竹林人家的鲜笋供应,预计全年将带动贫困户增收3000—5000元。同时,结合汶川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在组织专家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引进湘妃竹、木棉竹、紫竹等多个新品种试栽试种,全县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建设成效初显。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将“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多种产业扶贫措施,实现农户收入稳定增长。工作组先后有1人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优秀第一书记,2人获得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林草局驻汶川县扶贫工作组遵循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乘势而上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贡献林草力量。

猜你喜欢
汶川县省林草局
省林草局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帮扶+以购代捐齐发力
省林草局赴生态环境厅沟通协调中央环保督察迎检工作
省林草局参加四川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暨
省林草局 驻汶川扶贫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指导大寺村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
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