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取向视角下家校共育新途径的实践探索

2021-01-30 21:57
师道(人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家庭

彭 盛

一、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明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十分重视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资源取向视角下的家校共育

在以往的家校合作工作中,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工作方式,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多是为解决孩子在校的违纪行为、学习退步或心理问题而展开。这种聚焦问题的沟通方式相对比较被动,不仅降低了家校合作的力度,还容易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而“资源取向”则更加强调问题的功能意义和当事人的内在资源。资源取向的家庭治疗认为,要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不能仅从治疗个体着手,应该以家庭系统为对象,改变家庭沟通方式、认知特点、人际关系等,鼓励家庭成员从问题中找寻资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新模式。资源导向体现了三层含义:第一,资源导向并不是不关注问题,而是关注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侧重于关注问题的成因,而更多关注解决问题的资源;第二,资源导向体现了家校合作的一种态度,即更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保护性因素,过去有哪些成功经验,现在有哪些小进步,未来可以如何发展得更好;第三,资源导向也揭示了家校合作的新方向,更多地关注家校合作中的优势力量,让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近年来,我校以资源取向教育观作为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依据,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出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三、资源取向视角下家校共育的途径

(一)资源取向的 “1+3+2”家庭教育模式

我校以积极心理学和资源取向理念为理论依据,以“帮助家长自我赋能”为目标,采用 “1+3+2”的教学模式,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学校课程聚焦于为家长赋能,调动与挖掘家长的优势、力量和资源。

1.基础课程 “1”——案例教学课。课程面向全体家长,每学期2节(4学时)。基础课程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指导,在《父母课堂》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积极性的家庭教育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以生动多样、互动性强、易操作的教学形式进行实践,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

2.提升课程 “3”——智慧成长课程+家长沙龙+家长读书会。除了基础部分,课程还通过招募、自愿报名的方式,面向部分家长开设家长智慧成长培训班、家长沙龙、家长读书会等特色课程。家长智慧成长培训班以培养家长成长型思维为主,开设了《优势视角下的亲子沟通》《培养 “五好”孩子》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优势视角下的亲子沟通》中,讲师通过“画孩子肖像”的体验活动,带领家长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对孩子的关注焦点,并引导家长将关注点从孩子的缺点转移到孩子的优势上,在实践演练中学会积极倾听、开放式提问。家长读书会则选取了《终身成长》《非暴力沟通》等作为家长的阅读书目,并结合家长日常所遇的家教难题进行分享、引导,有效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掌握积极正面的教育方法。

3.拓展活动“2”——家长俱乐部+户外拓展活动。作为孩子一生中首要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为了帮助家长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学校还成立了家长篮球俱乐部、家长舞蹈队、家长羽毛球俱乐部等,由家校共育中心定期组织家长到校参与活动。此外,家校共育中心还定期组织家长到户外拓展基地参加团队拓展活动,为家长提供自我提升、相互学习的平台,帮助家长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资源取向的心理辅导与家校沟通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源多数来自于家庭。生态学模型中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求助者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个体内部,而且也存在于文化、环境和社会系统或情境之中;第二,当今咨询实践存在着这样一种变化,即将关注点从个体的病态转向求助者本身的潜力、资源和应对技能。因此,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的辅导方向也逐渐从问题取向转向资源取向,不再只关注学生问题的原因,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用积极关注和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的故事,通过灵活的提问,挖掘孩子内在的资源与优势,鼓励孩子运用内在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积极面对生活。

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将家庭系统作为孩子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辅导个案小张是一名初二女生,性格外向而倔强。小张妈妈反映孩子最近沉迷手机,与孩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老师了解到妈妈是一位全职母亲,本身脾气较为急躁,常因小张的一些琐事打骂她。在与小张的谈话过程中,老师也发现,孩子沉迷手机实际上是对妈妈“干涉太多”的一种无声反抗。于是老师与孩子进行谈话,引导孩子体会与妈妈冲突之外的“温情时刻”,调动孩子内在的资源积极面对目前的问题。同时,老师引导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更多要关注自身的成长,给彼此一些空间,减少对孩子的指责,做好自身情绪管理,学会发现孩子的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与咨询,小张与妈妈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沉迷手机的问题也自然而然消失了。在这个案例中,心理老师运用资源取向的辅导方式,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调动家长资源,引导家长的注意焦点从孩子的“病态”转移到孩子的优势与发展潜能上。

(三)挖掘家长资源,促进家长与师生共成长

学生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其中不乏行业精英、道德模范等有着丰富人生阅历和广泛爱好的家长代表,因此学校开设了“家长秀课堂”的社团活动,邀请优秀家长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了健康急救、手工制作、中外文化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更主动、更积极、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每月还会对优秀家长的事迹进行报道,宣扬正能量,为学生与家长树立正面的榜样。

综上所述,以资源取向为理念指导的家校共育新途径,充分挖掘家长内外在的资源,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家庭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