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传播与互动研究
——以《青春有你2》为例

2021-01-31 01:15于丽耘郭于婷
视听 2021年3期
关键词:练习生综艺偶像

□ 于丽耘 郭于婷

一、研究背景

(一)网络综艺的兴起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增快,覆盖面增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综艺(以下简称网综)逐渐兴起。网络视频平台相较于传统平台更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等,综艺节目形式连贯性更弱,更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碎片化需求,网综因此脱颖而出,获得大众的青睐。

2007年第一档网综《大鹏嘚吧的》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后来出现《奇葩说》等制作精良的节目,形成品牌效应。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网综形式更加多元,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使其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偶像养成类网综异军突起

“养成”的概念最早来自日本的动漫和游戏,指玩家对游戏中的特定对象进行培育,使其完成设定的任务。受韩流文化的影响,偶像团体获得年轻人的喜爱,网综工作者将“偶像”与“养成”相结合,开创了网综新形式,打破了网络综艺面临的同质化局面。

偶像养成类网综是以唱跳才艺为内容,以大型舞台为展示平台,以比赛为选拔方式,以打造新星偶像为目标,以练习生机制为栽培模式的选秀节目。在长达四个月十几期的节目中,观众见证参赛选手的成长,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最终排名和成团出道位。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使养成类网综迎来收视热潮,2020年的《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更是引发了国内外的大量关注。本文以《青春有你2》为例,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分析偶像养成类网综的传播与互动,以期找到一定的规律。

二、视觉修辞下的形象塑造

(一)语言文字可视化修辞

相对于语言修辞对言语活动、语言风格、语用效果的特别重视,视觉修辞的修辞对象指向可视化的文本形态,强调借助图像化的方式来实现特定的修辞目的。《青春有你2》的特效字幕,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可视化。通过特效字幕的滑动变化、放大缩小、字体颜色的改变,将人物的语言可视化,起到强调作用,给观众留下记忆点。这种方法也增强了节目的美感和趣味性,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加活泼,提高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二)色彩象征意义的修辞

皮尔斯认为“一个符号只有能被解释成符号才能成为符号”,这说明符号表意的核心环节在于解释者自身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他还提出,任何符号的意义只有在传播过程中才能产生。颜色本来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在《青春有你2》中,不同的颜色被看作不同的象征符号,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节目前期的分班考核中,粉色代表A班,穿着粉色上衣的训练生传达给观众的就是“实力很强”的意思;灰色代表F班,其含义是“还需要努力”。在节目输出时,通过强调色彩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舞台结构的隐喻修辞

探究图像符号中隐喻、转喻、反讽、寓言等“修辞结构”的存在形式与工作原理,直接构成了视觉修辞意义机制研究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思路。隐喻是视觉修辞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青春有你2》最后一期,演唱舞台《Promise》中,所有练习生组成的队形是“X”,这象征着“X女团”的节目理念。传统舞台结构中增加了一条通道,与成团位相连接,隐喻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另外按照名次高低,舞台上的成团位呈三角形,有高低之分,所位于的位置越高,隐喻着所在的名次越高。节目通过舞台的不同元素和结构构成,在传播中反映出其所隐喻的内涵。

三、符号体系的编码建构

个体对外部事物产生感知,以信息源或信号的形式被编码,借助一定的载体后建构成一种符号而呈现出来。《青春有你2》在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时,对不同的信息做出编码,形成具有独特色彩的符号建构。

(一)角色编码:“偶像”和“制作人”的角色互建

《青春有你2》的整个节目构成中,最大一部分的群体就是参赛的练习生,他们通过不同的舞台和幕后呈现,完成对自我的形象构建。在第一期节目中,练习生上官喜爱通过舞台上具有爆发力的舞蹈、带有侵略性和欧美色彩的妆发,以及与导师对话时所展现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自己要做“咔咔真唱,一顿爆跳”的女团。这一系列的符号建构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价值观、有输出特质和引导力的“意见领袖型”偶像形象。

除了建构不同的偶像形象,“全民制作人”是节目组给予观众的角色符号。所有观众可以为自己喜欢的练习生进行打投,练习生是否可以出道,都取决于“全民制作人”。“制作人”的角色虽然不会在节目中大量出现,但是贯穿节目全程。由此可见,“偶像”与“制作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节目组通过对二者进行角色编码,实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互相建构。

(二)风格编码:多元舞台的符号建构

在不同阶段,《青春有你2》有着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舞台。按照不同的领域,将表演舞台分为“Dance”“Vocal”“Rapper”组,着重展示练习生的某一方面,构成不同的看点。另外,不同的舞台具有不同的风格编码。在展示青春活力的舞台上,服装、妆容、灯光、色彩都会设置为轻快明亮、活泼可爱的风格。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主题考核,在节目后期的“导师合作”中,导师的成熟与练习生青涩的碰撞,构建了这一主题的看点。《青春有你2》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风格的编码,多方面、全方位展现出节目特色,提高了受众关注度。

(三)视听编码:画面与声音的紧密配合

网络世界呈现的视觉符号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表征,而是通过各种元素的融合搭配,形成一个“配套”的虚拟世界,从而塑造出特定环境中的世界观。作为一个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内容的网综,舞台上的服装、道具、妆容、灯光,以及所展示出的舞美、歌声,乃至最后的镜头、剪辑,都使节目的视听呈现丰富而精彩。

节目组通过对人物角色、风格类型以及视听的符号体系建构,对可听可看、可感知可共鸣的多层次符号编码,将《青春有你2》的主题内涵、网络特征和文化内容放大,使节目效果深入人心,达成与受众之间的深层联结。

四、传播中的符号互动

(一)明星作用与选手话题度

《青春有你2》选取四位在不同领域有所擅长的导师,组成了强大的导师阵容。四位导师都带有大量的粉丝基础,特别是来自韩国的Lisa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也为节目拓宽了海外市场。此外,在节目不同阶段会邀请一位“X”导师,这在迎合了部分受众追星需求的同时,也为节目带来看点和悬念。除了导师以外,参赛的选手中有些是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例如“网红女企业家”林小宅、“流量女演员”虞书欣等,这些参赛选手带来了一部分流量和话题度,为节目积累了观众互动资本。

(二)去中心化带来的“沉浸性互动”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受众也可以作为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内容生产链条中发挥重要作用。偶像养成类节目与其他网综和选秀最大的不同就是颠覆传统的“传—受”模式,强调受众的作用,观众的参与成为节目制作的中心环节。节目组通过大量话题设计和细节体现,引进“全民制作人”的概念,与观众形成情感上的互动,从而形成偶像养成类网综的“沉浸式互动”,使观众有与偶像一路陪伴、一起成长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层出不穷的“梗”深入人心

《青春有你2》中的“梗”层出不穷,例如,“哇哦”“reader”“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等“梗”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目通过“梗”,拉近偶像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产生极大的共鸣,“梗”所具有的符号象征也深入人心。

(四)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合传播

在节目正式播出前,参赛练习生的自我介绍和好友助力环节使节目“未播先火”。节目播出后,线上投票、舞台直拍,现场节目公演,在微博、微信、抖音构建新媒体传播场域,线上线下全面配合为节目造势,实现了与受众的持续互动。

(五)传达主流价值观,引发共情

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对网络综艺的需求由娱乐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网络综艺从“娱乐话语”转向“主流话语”、从“青年亚文化”变为“主流文化”已成趋势。《青春有你2》“多远都可以到达”的口号,以及“不定义女生”的理念,都向受众传递积极向上、勇敢追梦、展示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正能量,使受众逐步改变对偶像的刻板印象。节目组向主流价值观靠拢,使受众从偶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共情效果,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符号互动。

五、结语

《青春有你2》作为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代表,通过复杂多元的符号建构,将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受众实现良好的互动,对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日后发展提供了借鉴。面对当下受众的多元化需求,人们对网络综艺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网络综艺形式,建构更丰富的符号编码,实现更加密切的符号互动,是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要打造更加精彩的节目模式,实现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练习生综艺偶像
大众偶像
偶像报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SEOUL TRAIN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食神练习生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