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阅读教学中的信息拣选与运用范式

2021-01-31 11:22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吝啬鬼李商隐范式

邓 超

(韶关市第一中学,广东 韶关 512000)

“知人论世”,提醒我们要通过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时作者的境遇、心理以及时代背景,来理解、鉴赏、评价作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通常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老师都把背景介绍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环节,为了介绍而介绍,和具体学习活动缺少内在联系,更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的。”[1]172对于选取“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什么信息、在哪个环节使用,如何让学生养成“知人论世”的阅读分析习惯等,却注意得很少。简而言之,“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一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被简单化处理了。

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一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的问题。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阅读教学中的信息拣选

一篇作品,所关涉的写作背景的相关信息是极多的,然而我们的教学又不允许我们每次都花上一节半节课的时间来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长篇大论的介绍,所以,必然面临着信息的精挑细选。那么,如何选择呢?

(一)根据文本理解的需要拣选信息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目的在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对于理解文本有帮助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相关知识,有必要予以介绍。如李商隐《锦瑟》诗,诗意朦胧,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其诗因何而作,我们可抓住诗中“华年”一词来解读。诗既写于晚年,“华年”一词,暗含追怀生平往事之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简要介绍李商隐一生中重大的哀与乐:

李商隐“少孤家贫”,十岁时父亲去世,他是家中长子,需承担家庭重任,于是“拥书贩舂”,即给人抄书和舂米。

但在如此境遇下,他刻苦求学。他的一个族叔教他读书,十几岁时古文、诗就已写得相当不错。得到了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欣赏,后来成为令狐楚的幕府,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将女儿嫁给了他。

不过,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终其一生,辗转各地,做高官幕僚。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的爱情也甚为坎坷。与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前,曾与公主的侍女宋华阳有过恋情。宋华阳原是侍候公主的宫女,因随公主入道做了女道士,而李商隐此时亦在玉阳山修习道术,与她邂逅,双双坠入情网。但这段感情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毫无结果。

与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但却早逝。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

这段文字,从身世、仕途与感情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李商隐的生平,既有其年少早孤家贫、仕途不顺、婚姻爱情坎坷的“哀”事,也有年轻时屡受赏识、婚姻幸福的“乐”事。这样,在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时,这些“哀乐”之事便可成为解读的资源。如,李商隐为何追怀“华年”?因为其年轻时曾有过欢乐,而暮年却辗转各处幕府,夫妻离散。李商隐又为何具有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敏感、悲观心态?因其一生,哀乐交杂,且往往欢乐未久,哀即随之。如此,造就了李商隐敏感、悲观的心态。也就是说,这段文字,并不仅仅是为介绍而介绍,其目的在于提供足够多的解读诗时的背景资料。而诸多教学设计中所见的作者介绍,往往或偏于一面,拘于一事,或对李商隐的人生、艺术成就泛泛而谈,不成体系,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帮助不大。

(二)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拣选信息

有些作品,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无需提供太多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信息便可解读,或因学生对“作者及时代背景”早有了解,也无需赘言。比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学生初中已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三国动乱不安、曹操志在一统天下这样的信息,早已知晓。因此,课堂上教师就无需再对这样的背景信息喋喋不休。那么,是否“作者与时代背景”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无用武之地了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这样一个课程目标: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依据这一个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给《短歌行》设定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欣赏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悲凉”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对曹操诗歌的理解水平,进而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实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提供如下背景信息给学生: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曹操在一首题名《蒿里》的诗中,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因此,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忧叹时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多有这样的句子: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这种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当时的时代风潮。

将这个背景信息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潮与曹操《短歌行》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比较,我们会发现曹操的这首诗在情感态度上超越了同时代的诗。同时代的诗人沉浸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苦中出不来,而曹操却超越了这份悲苦,人生短暂之悲反倒催生出建功立业的紧迫之感。所谓“慷慨悲凉”,也就是说既有“慷慨”之处,也有“悲凉”之处。人生短暂,确让人感到悲凉。曹操一世英雄,也难免借酒浇愁,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却从人生短暂的悲凉中激发出了抓紧时间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超越了悲凉,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

(三)根据作者身份特点和文本性质拣选信息

入选教材的文本,一般都是名作家、大作家,其身份信息比较详尽,可根据不同教学需要挑选合适的信息。但也有些作家,信息极少,如《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

实际上,在作者信息极少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特点,提供一些与文本有关的信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针对“孤篇压全唐”的评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除了围绕诗句本身进行鉴赏评价外,我们还可以提供如下信息:

1.《春江花月夜》原是乐府旧题,相传创自陈后主。“《春江花月夜》属于宫体诗。一般说,这种诗由帝王倡导,以宫廷为中心流传,故而被称为‘宫体’,内容以艳情为主,风格浮华,格调卑下”。[2]52

2.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养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2]52

通过这两个背景信息,我们可以获得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两点认识:第一,继承。张若虚在题材和语言的华美上继承了宫体诗。第二,超越。抒写游子思妇之情,以民间情感替代宫廷趣味;以阔大的意境赋予旧题以新的生命力。理解了《春江花月夜》的“继承”和“超越”,我们对这首诗的评价才更为精准。

(四)根据教材选文情况拣选信息

同一个作家往往有多篇作品选入教材的不同册中,以粤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苏轼的《赤壁赋》选入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入必修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和《定风波》选入唐诗宋词选修教材中。而这四篇作品都作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那么我们需要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样一个背景讲四遍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做一个统筹规划,根据不同的学年和教学安排编写作者和时代背景相关信息。

依据教学进度,我们最先教学《赤壁赋》,所以需要给学生介绍“乌台诗案”的相关情况,以了解乌台诗案前后苏轼的处境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赤壁赋》中“主客问答”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内心争斗,以及最后解脱的达观。而必修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重在借周瑜来抒发自己功业不就的伤感,所以在背景信息的提供上,可以选取史书上周瑜形象与词中所写形象的矛盾之处,借此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和《定风波》两词,重在表现自己被贬后的超脱心境。我们可以借此来对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及作品来一个总结。所以,在背景信息的提供上,我们可以提供余秋雨的《苏东坡的突围》一文,由此文延伸开来,探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突围”:被贬黄州,苏东坡突出了什么的包围?为何能突出包围?突围的意义是什么?由此进入到被贬黄州期间所写作品的分析和总结,并从词作的艺术成就和体现出来的豁达之态中理解苏轼突围的原因和意义。

总的来说,在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信息时,要紧扣文本与教学目标,贴合学情,精挑细选,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并借此培养学生读书时“知人论世”的好习惯。在组织文字时,不要贪多求全,务必做到文字简洁,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范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种范式来合理使用“作者和写作背景”。

(一)兴趣诱导范式

所谓兴趣诱导范式,是指教师提供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相关信息或往往生动有趣,或留下悬念,总之,能引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这种兴趣诱导范式,最常用的形式是介绍作者如何厉害或者文本如何厉害。这一种方式常常用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如曹勇军老师在《守财奴》一课中这样开头:

世界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还有就是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李健吾先生说,这四个吝啬鬼都写得非常好,其中最生动、最逼真,可以说是吝啬鬼中的吝啬鬼,就是葛朗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课文《守财奴》。[3]309

曹老师提供的这段信息,通过两个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告诉学生课文写的是“吝啬鬼”的故事。“吝啬鬼”这一形象在生活中常见,是学生所乐于了解的人物类型。告诉学生课文写的是“吝啬鬼”,则有助于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二是通过李健吾先生的评论,指出课文所写的吝啬鬼在世界四大吝啬鬼中是写得最好的,那么,好在哪里?这个“吝啬鬼”究竟有多吝啬?这些是学生在看到背景信息时极易想到的问题,足以促使学生去阅读文本以期获得解答。

(二)问题激发范式

所谓问题激发范式,是指教师从提供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些信息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愿。这一范式既可用于课堂的导入环节,也可用于课堂的中间环节。如徐振维老师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这样处理:

《祝福》是1924年2月写成的,最初发表在杂志上,后来被收进《彷徨》。不是收到《朝花夕拾》,而是收到《彷徨》里去了。我的话大家听清了没有?那么,我刚才这几句话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呢?[3]269

徐老师提供的信息很精练,却通过提问,让学生从这段信息里挖掘出作者的心态是“彷徨”,写作时间暗示着辛亥革命后的时局背景,以及文本的体裁是“小说”,则小说中的“我”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鲁迅。既借此解决了课前学生自读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进而以此切入对小说环境、主旨等的解读。

(三)思考资源范式

在解读文本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仅仅依据文本内容,难以解答。这时,我们就需要适时引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疏解疑惑。如在教学《过秦论》时,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此文篇末点题,戛然而止,从作法上看确是画龙点睛,鲜明有力,对后代诗文影响很大;可是秦王朝覆亡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说得似乎太笼统,不全面。”[3]424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卢元老师通过这段信息予以回答:

(1)贾谊是汉初政论家,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受儒家“王道”学说的支配,但也杂有黄老和法家的思想成分。他认为秦取天下可以凭借武力乃至暴力,而守天下必须施行仁义。他写这篇文章,目的是给汉文帝作借鉴。课文选的是全文的第一部分(亦称《过秦论》(上),还有第二、三部分(亦称《中》《下》),在那两部分里,还谈到秦的另一些过错,并有所分析。(2)前人评论史事,往往抓住一点,起借古讽今作用,不要作全面论述。与文本同属一个单元的下一篇课文《六国论》,这点尤为明显。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说的仅是其中一点,他的两个儿子论六国灭亡原因的文章,就跟其父不一致,但都不失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之作。

经过议论,学生获得的共识是:如果我们今天来“过秦”,当然不会完全同意贾谊的观点,但是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古人,何况文章的题目是“过秦论”,不是“论秦朝覆亡的原因”。作者从他的写作目的出发,着重于诱导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正体现出一个政论家的特色。[3]425

卢元老师提供的信息,为客观评价贾谊这篇文章的结尾提供了充足的理据。从教学实录中提供的教学结果来看,学生对这样一个原本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有了比较周全通达的看法。

又如,前文所提到的《锦瑟》和《短歌行》这两首诗的背景信息也适于作为思考资源来运用。李商隐埋怨锦瑟,不愿回想“华年”,那么,如“鲛珠”“蓝田玉”一般美好的“华年”究竟是怎样的?现实又是如何,以致于诗人竟不愿回想那美好的过往?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作者生平来加以回答。而曹操的诗起“建安风骨”之风,慷慨悲凉,那么,他的诗究竟在什么方面有所超越?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使我们对曹操诗的艺术价值和地位有更深的理解。

“作者和时代背景”作为思考资源来运用,适合在学生有疑而难解时提供。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学生有了内在的需求,才会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格外的珍视。否则,放在课前简单一讲,学生也就眼睛一扫而过,入眼不入心,教学效果是较差的。

当然,这三种范式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并存的。在一些优秀的课例中,上面这三种范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如黄厚江老师在《葡萄月令》一文教学中这样开头:

我们今天学习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据说,汪曾祺先生写了这篇散文以后,非常得意。后来,人们一般也把他当作汪曾祺的代表作。可是它能代表什么呢?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它首先能代表的是汪曾祺的“汪氏语体”,汪曾祺的散文和一般人不一样,这不一样首先体现在语言上。究竟是什么语体?请同学选课文中的一小段,通过你的诵读,读出“汪氏语体”的特点。[1]72

黄厚江老师的这段开头,既指出汪曾祺散文很厉害,也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代表“汪氏语体”特点的文字,以及概括汪氏语体的特点。将“问题诱导范式”和“兴趣激发范式”结合起来。

同时,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黄老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汪氏散文是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的语言。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这种文章,一般人写不出来。所以,我们才称之为‘散文中的散文,散文中的极品’。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1]77并提供给学生这些背景信息: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形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致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1]78

黄老师提供的这段信息,所起的作用就是让写作背景信息成为学生思考的资源,让学生通过这些精简的背景信息对作者形象以及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兴趣诱导范式”和“问题激发范式”运用比较多,且通常将它们放在一节课的开头,作为教学的导入环节。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有其合理有效之处。但是,我们还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将“作者和写作背景”作为学生思考的资源来运用。只有这样,一节课才能足够的充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走向深处,“知人论世”的阅读习惯也才能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得到培养和熟练运用,进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吝啬鬼李商隐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嘲桃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石榴
吝啬鬼
录唐?李商隐《无题》诗(草书)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智服吝啬鬼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