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分班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影响与应对

2021-02-02 08:04黄玉芳李俊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力课间学业

黎 杰,杨 松,黄玉芳,李俊华

学业分层分班,是指学校将一定年级的学生按主观设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此基础上设立异质的班级,配置差异性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高中学业分层分班较普遍地存在于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学校,尽管存在不小的争议,但在竞争激烈的人才选拔机制下,这种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得到社会的默许,短期内恐难得到改善。高中学段是我国中小学生 “体育锻炼兴趣和价值取向” 认同度、 “校内外体育锻炼时间” 均处于最低的阶段,不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学业分层分班对高中生体力活动水平是否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未见公开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以及主要体力活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学业分层分班模式对高中生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H市及其辖区县市实行学业分层编班的示范性高级中学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所示范性高级中学开展调查研究。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参考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PAQ-A)中文版,自编半结构化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体力活动内部动机,以及体育课体力活动活跃性、课余体育锻炼时间、课间休息行为、每周锻炼1h等反映在校学生基本体力活动的几项重要指标进行问卷调查。体力活动问卷设计经过征求2名长期从事中学体育教学的高级教师和3名学校体育研究方向的高校教授的审阅意见,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调查前经过小范围高中生面对面试填答与讨论,并进一步修改语句逻辑以便于学生准确理解题意。体力活动内部动机采用陈善平等编译的李克特7分值体力活动动机量表(MPAM-R,Ryan等编制)中文简化版,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问卷发放充分考虑学业分层、年级、性别人数平衡。在体育教师协助下,征得每位填答问卷学生知情同意。每校发放问卷12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漏填选项的均视为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30份,问卷有效率88.3%,随机抽取其中2校进行问卷测量信度检验,问卷平均重测信度R=0.88。

1.2.2 实地调研法

通过对学校大课间、体育课的实地观察,以及对体育教师、学生的随机访谈,以获得对学生体力活动情况、日常学习生活情况的进一步了解。

1.3 相关定义

课余时间指除学生正常上课、早(晚)自习、睡眠之外的校内生活时间。活跃体力活动指自主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运动过程中自感心跳加快、呼吸增粗、身体出汗的体力活动。学业分层分班,指主要依据中考文化课综合成绩,结合学校自组织招生考试和入学考试文化课综合成绩,按照分数高低,将学生集中编入不同的班级的教学编班方式。学业成绩优秀的编入重点班(A层),其他学生随机编入平行班(B层)。

1.4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由课任体育教师与体育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共同发放。被抽中调查的学生利用体育课上课前10分钟完成问卷。填答现场有两名问卷发放人员进行现场填答指导与问卷收集,所有参与问卷发放的体育教师与大学生均接受过调查前培训,指导语严格一致。问卷收回后及时复查并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ID编号。

1.5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用IBM SPSSStatistics2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t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学生体力活动动机

因为MPAM-R简化版是基于大学生做的信效度检验,所以需要对测量题项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EFA分析运用主成分法(Varimax,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排除多重贡献性。分析结果:体力活动动机测量共15个题项,EFA分析结果是,KMO值=0.87,球形检验Bartlett值=2941.34(P<0.001),15个题项因子载荷值在0.62~0.89之间(因子载荷临界值设定为0.5)。所有题项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置信系数克朗巴赫α值为0.87,适合于进行因素分析。t检验结果显示,A、B层学生之间体力活动动机各题项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A、B层学生体力活动动机水平t检验(nA=260,nB=270)

A层与B层高中生体力活动动机由强到弱排序一致,依次为:外貌、健康、能力、社交、乐趣。与我国大学生 “健康、乐趣、社交、外貌和能力” 的体力活动动机强弱排序稍有差别。这可能与高中生进入青春期的一些性别表现有关。

2.2 体育课学生体力活动活跃性

学业分层分班条件下,A层、B层学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 “经常” 和 “总是” 保持活跃性的比例分别为40.4%和51.4%,A层学生体育课中体力活动表现 “几乎不” 和 “从不” 活跃的人数比例之和达到15.3%,高于B层的9.6%。t检验结果:A层学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程度显著低于B层学生,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A、B层学生过去7d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比较(nA=260,nB=270)

2.3 学生课间行为

课间10min休息时间里,学生在课间很少离开教室,最常见的休息方式是在座位上和同学聊天,A层、B层学生课间处于静坐状态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9.6%和43.3%,A、B层学生课间休息倾向于静坐方式,而且A层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状态的倾向性高于B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过去7d学生每天1h锻炼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过去7d,A层7.3%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达到或超过1h,低于B层学生的11.1%。A层和B层分别有28.8%和26.3%学生在过去一周内每天锻炼时间达到1h的天数为零。A、B层学生之间一周内每天锻炼时间达到1h的平均天数(A层,M±SD:1.83±1.77;B层,M±SD:2.18±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A、B层学生过去7d课间行为比较(nA=260,nB=270)

表4 A、B层学生过去7d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比较(nA=260,nB=270)

各校作息时间表都在每天最后一节课后安排有25~35min文体活动时间,但是,A、B层学生课余体力活动情况均不乐观。过去7d,A层和B层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为零的人数分别为15.4%和15.2%,各锻炼时间区间内人数比例十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课余其他行为选择

课余体育锻炼之外,在其他时间安排上,A层学生花费在学业学习上的时间比B层学生要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该显著性差异在各年级A、B层学生中普遍存在,但随着年级递升有所减弱,也许与高考临近,B层学生的学业压力感受增加有关。A层学生花费在与学习无关的其他行为(闲聊等)时间上则少于B层学生,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表5 A、B层学生过去7d其他课余行为时间花费(小时)比较(nA=260,nB=270)

3 应对策略探讨

体力活动减少、静坐少动行为增多对青少年健康的危害性已经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证据的支持。糖代谢异常、慢性炎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体力活动不足有着紧密关系。较长时间的静坐少动行为和较低水平的体力活动,都会导致全因死亡率升高。胰岛素抵抗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和基础。国外一项针对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人的试验研究显示,静坐时间过长或缺乏体力活动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提示青少年每天保持最低运动量的重要性。静坐少动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会造成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静坐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压力会产生不良影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严峻局面也主要表现在肥胖率和近视率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慢性病的低龄化趋势上。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按照学业分层分班可能是导致部分高中生体力活动水平降低的间接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按学业分层分班,不同层级学生在体育课体力活动活跃性、课间静坐少动行为、每天锻炼1h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业成绩优秀的那一部分高中生体育课体力活动活跃性与每天锻炼时间达到1h的人数比例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

尽管A、B层学生之间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他们的体力活动动机水平仍处于同一水平,显示还存在其他外部因素对学生体力活动行为产生影响。社会心理学认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都会对人类的行为发挥作用,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外部动机是因外部的压力、奖励与要求而产生的动机;内部动机是因个体内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它激发人们产生和维持有目的性的行为。另外,学业压力也是高中生体力活动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学业压力可能存在对学生体力活动行为的交互影响。按照学业分层分班,A层学生从入校开始,升学目标就锁定为一本院校、211大学和985高校等,文化课学习竞争氛围进一步加强,受青少年身心发育 “集体压力” 效应影响,A层学生比B层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业压力。这能够较好的解释本研究的结果:其一,体育课中教学组织与评价带来的外部压力在课堂上转化为学生体力活动的外部动机,与学生的内部动机、学业压力产生交互影响作用,因为A层学生可能具有更高的学业压力感受,所以外部动机在A层学生中的内化作用可能弱于B层学生,并导致A层学生体育课中活跃性体力活动水平显著低于B层学生。其二,由于A、B层学生体力活动动机水平基本相当,这导致他们课余体力活动行为水平无显著差异,这也充分显示学生体育健身意识较弱,体力活动的他组织依赖性仍然较强。

3.1 达成共识,形成多元干预格局

“高三已至,我从今开始努力学习,至考方休。我将不贪玩、不发呆、不偷懒。我将全力以赴……,我是学校的荣光,父母的骄傲……” ,2018年山东平阴一中高三开学典礼上学生的誓言,未尝不代表着全国高中学生的心声。满怀个人升学梦想,带着父母和学校的殷殷期盼,多重压力使得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成为高中学校、家长、学生心中唯一价值正确的事。这些观念给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带来了现实阻力。因此,首先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家长、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危害要达成共识。要摒弃 “体力活动干预是体育教师的事” 的固有认知,形成家长、学生、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干预格局。

3.2 目标具体,精准干预

本质上来说,基于学校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是一项目标管理工作,要遵循目标管理基本原则。其一,干预目标要明确。那就是针对体力活动不足的学生,根据其身体素质状况适当分群,有针对性的给予体力活动量与强度的整体干预;其二,干预目标要可衡量。每天不同群体的体力活动形式、时间与强度要简单易测;其三、干预目标要现实可行。衡量集体干预的方案、措施是否现实可行至少需要符合两项条件:第一,尽可能不要打破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生态;第二,符合健康第一的要求。例如,打破课间静坐少动,只要实现离开座位适度活动就会产生健康效应。非要学生体力活动负荷达到一定强度、身体出汗不可,在学生现有体育意识水平上难以得到普遍接受。运动量较大使学生过度兴奋,既不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体质较弱的还有受寒感冒的风险,不利于学习与健康。精准干预,就是要瞄准学生体育课练习活跃性不足、课余体力活动缺少以及课间静坐少动行为过多等,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干预目的。

3.2.1 精准干预课堂体力活动总量与质量

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2008年体力活动指南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min中等至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并且包括每周还少3d的骨骼负重运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为3~6 METs,约相当于运动中本人最大心率的64%~<77%(运动时实际心率130次/min~155次/min之间),体育课中保持活跃、少间断的练习就能达到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因此体育课堂是提升体力活动质量的主要场所。但由于 “说教课” 、 “技术课” 、 “安全课” 等不出汗的授课方式充斥体育课,使得高中体育课堂学生体力活动总体活跃性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做到精准干预课堂体力活动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在对学生进行健康筛查的前提下,既要保证课堂持续运动30分钟左右的运动总量,又要使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体力活动达到中强度的质量。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学习兴趣激发上动脑筋,课堂把握 “乐动会” 核心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体育课上乐在其中、少等多动,有效提升体育课学生体力活动总量与质量。

3.2.2 精准干预静坐少动行为

减少静坐少动行为对于青少年健康促进至关重要。研究显示,即使每天都达到了推荐的运动量,但如果其他时间都处于静坐少动的状态,也不利于健康。而静坐少动状态哪怕被短时间的体力活动或站立打断,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也会下降。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文化课时安排紧密。根据几所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粗略计算,发现高中生一天最多有580min~640min的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学习。精准干预静坐少动行为可以从课间休息入手,首先要对课间静坐少动人群进行筛选,重点与普遍干预相结合。筛选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明白静坐少动对身体和学习的危害。其次要采取容易组织和评价的干预方式,如:开展教师 “不拖堂” 行动、 “走出教室、走到空地上去” 行动;规划校园课间行走健身路径,错峰行走;改善大课间组织理念与方式,增加净活动时间等,对课间静坐少动行为进行精准干预。

4 结论

1.高中按照学业水平分层分班,可能是造成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的原因。

2.不同学业层级学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水平、课余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显示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他组织依赖性均较强。

3.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有效干预,需要家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建多元干预格局,提高体育课有效练习时间,精准干预课间静坐少动行为。

猜你喜欢
体力课间学业
大学准备与学业成功:美国“早修大学高中”项目的经验启示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业精于勤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35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