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精神 薪火相传

2021-02-04 08:05本刊编辑部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1期
关键词:纱厂救国张謇

本刊编辑部

2020年11月12日下午,在江苏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过张謇,称他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时隔三个多月,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再一次肯定张謇是企业家实业救国、造福桑梓的典范。

张謇生活在风云激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他从未放弃救国之探索。他在南通建纱厂、开垦牧、办教育、兴公益。记录沿海垦牧历史的《垦牧乡志》里,张謇用“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这句话,表露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眼底有山河,胸中有丘壑。纵观其一生,张謇把爱国融入到了他的個人奋斗之中。他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无论哪一个领域皆以“公心”为先。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士大夫们虽慷慨激昂、不乏忧国忧民之心,但多于口头上的空谈,真正付诸行动、穷毕生之力去践行者甚少。张謇弃仕途而兴实业,在此过程中,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乃至农林牧副全面发展。从实业到事业、从经济到社会,一件一件,砥砺前行,直至造福一方百姓。

而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当下,人们重读张謇实业救国的精神内涵具备现实价值与借鉴意义。对青年企业家来说,如何传承张謇的爱国情怀、实干精神、创新理念,在不同行业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是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破解这个命题至少需要三个层面的考量:

一、是否存有实干兴邦的志气。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势日衰,尤其是甲午战争战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相继取得了在中国开矿设厂的特权,清政府迫于压力,放弃了沿袭千年的“抑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此时的张謇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历尽艰难,积极筹划,终于在南通建成了著名的大生纱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将事业触角延伸到盐垦、冶铁、机械制造、金融、面粉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了一个以纺织为核心的庞大实业体系。张謇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实业家的典范,成为“东南人望”,和他善抓机遇、奋发有为的精神密不可分。

二、是否具备砥砺前行的魄力。无论是筹办大生纱厂,还是修筑江海大堤、开垦沿海滩涂,张謇都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客观自然,有的来自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他都能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攻克一个个难关、闯过了一个个险滩。与晚清众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工业实体不同,张謇作为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注重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在发展实业中提出了“棉铁主义”等符合当时工业经济规律的理念,并且在利用外资、开放发展上也继往开来,构建了上下游产业相互衔接的循环经济。这些理念在今天也非常值得借鉴。

三、是否拥有达济天下的格局。后人对张謇最为推崇的是,他是社会企业的践行者,即以发展企业促进地方建设,造福乡梓。张謇达济天下的格局不囿于慈善,而是具备现代公益思维。张謇一直致力于对地方做综合建设,他所追求的现代化并不是要把农民改造成市民,而要以社会企业为基础,实现南通城市与南通人民的整体现代化。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张謇精神的内核,时至当下,读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青年企业家理应像张謇一样为所奋斗的事业注入炽热的家国情怀,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建设,把社会责任转化为长久之功,从而为中国企业家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猜你喜欢
纱厂救国张謇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称呼见人品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翁同龢点张謇
常人等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