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时空差异分析

2021-02-07 03:32孙海霞苏凝娜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北地区青海排放量

孙海霞,苏凝娜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及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所导致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相关部门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与众多产业有“前向”和“后向”直接联系的旅游业[1],其各个环节均会直接和间接地产生碳排放,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正逐步扩大。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研究表明,全球CO2排放量的4.9%来自于旅游业,其对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率高达14%,且仍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增长[2]。因此,推进旅游业碳减排,促进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向低碳旅游发展模式转型,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必然举措,亦是现代旅游业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抉择[3]。中国作为旅游经济大国,在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下,厘清国家总体尤其是各个区域的旅游业碳排放,明确其碳排放的关键环节,是探明旅游业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目标并制定切实有效减排措施的一个重要前提[4],对于国内及各个地区的低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虽然旅游业由于自身统计资料及数据缺乏,对其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量的计算比较困难,但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不同尺度进行了大量探索。Gössling[5]首次提出系统测算旅游业碳排放的方法并对全球旅游业的能耗和碳排放量进行了评估;Becken 等[6,7]采用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对新西兰等国家的旅游业整体及交通、住宿等主要环节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Dwyer 等[8]采用生产法和支出法测算了澳大利亚旅游业碳排放;Camelia 等[9]采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罗马尼亚的旅游业碳排放;石培华等[4]采用自下而上法初步测算了2008 年中国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发现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查建平等[3]参照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构建旅游业碳排放量评估模型,对2005—2015 年中国省级旅游业碳排放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各省市之间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差异较大,且旅游交通消费是各省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王凯等[10]采用自下而上法测算了1993—2012 年全国及分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发现旅游业碳排放呈增长态势且区域差异明显;谢园方等[11,12]以能源消耗平衡表为依据,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对2005—2008 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CO2排放进行测算,发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持续攀升且旅游交通、仓储和邮电业碳排放在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田红等[13]、程占红等[14]、陶玉国等[15]、何彪等[16]分别用不同方法对山东、山西、江苏、海南等地的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李彩云等[17]以甘肃省敦煌市为例,在测算2003—2012 年旅游业碳排放基础上,探讨其旅游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周年兴等[18]以庐山风景区为例,计算并分析了2010 年碳源及碳汇,发现由于旅游者的区际流动和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旅游业使庐山成为一个显著的碳源;魏艳旭等[19]和胡林林等[20]则分别测算了1980—2009 年中国旅游交通和2000—2010 年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差异。还有学者探讨了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效率。潘植强等[21]分析了2005—2014 年中国30 个省(市、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发现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呈递减趋势且存在地区差异;谭华云等[22]对2000—2015 年中国及各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碳排放效率普遍较低且存在显著省际差异。

综上所述,尽管众多学者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了旅游业碳排放问题的相关研究,但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国家层面和中东部地区的研究,针对西北地区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内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地段,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区域面积约3.08×106km2,占国土面积的31.37%左右。地形以高原、平原、盆地为主,地貌类型多样,自然景观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戈壁、沙漠等。区内民族众多,各种文化(民族文化、草原文化、丝路文化、茶马文化)交叉融合,因此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拥有3 处世界文化遗产、13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2家4A 级及以上景区,还有大量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及省、市、县级旅游景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西北地区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3,24]。入境旅游总收入从2000 年的 4.40×108美元增长到 2017 年的 36.12×108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18%,国内旅游总收入从2000 年 的 223.41 亿 元 增 长 到 2017 年 的 8 585.08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94%。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其碳排放问题不可忽略。基于此,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下而上分析法构建旅游业碳排放量评估模型,对其2000—2017 年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差别化的区域低碳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取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和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法等进行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估算。由于旅游业涉及范围广、关联产业多,要全面测算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必须从广义旅游的视角进行估算。但中国旅游统计体系还不健全,旅游增加值、旅游能源消耗等数据资料缺乏,在相关的统计资料中还没有单独的旅游业能源消费统计项,也没有建立深层次、多领域、广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因而难以采用自上而下法估算旅游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25]。同时由于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产业部门,从相关产业剥离出来的方法也存在较多争论[4,26]。因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25],基于先拆分、后集成的自下而上的评估方法,针对旅游业能源消耗较高的3 个主要环节(交通、住宿、景区活动)进行碳排放估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t为第t年旅游业碳排放总量;CTt、CHt、CRt分别为第t年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景区活动等的碳排放量,其测算模式分别如下。

1.1.1 旅游交通碳排放量CTt测算 相关研究结果[2,5]表明,从全球来看,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耗占旅游业总能耗的94%,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Ri为第i类交通方式的客运周转量;λi为乘坐第i类交通方式的旅游者所占比例;βi为第i类旅游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系数。本研究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对该区域几种主要交通方式(民航、公路、铁路和水路)的旅客出行目的调查数据,将民航、公路、铁路、水路λi分别取值为64.7%、13.8%、31.6%和10.6%(考虑到西北地区河流及湖泊的通航距离和通航时间虽然较短,但水域的观光性质较为突出,因此将水路的旅游者比例取值为10.6%)。碳排放系数参考石培华等[4]研究成果,民航、公路、铁路、水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396、132、65、66 g CO2∕km。

根据各省(区)旅游统计公报及《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对游客出行距离的调查统计,确定各交通方式下旅客的出行距离。其中,在民航旅客周转量中,由于缺少直接数据,故采用式(3)进行计算。

式中,平均运距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详见表1。

1.1.2 旅游住宿碳排放量CHt测算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目的地提供的住宿方式呈现多元化,可为不同游客提供多重选择。但目前《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关于旅游住宿业统计数据主要是星级饭店,因此本研究在旅游住宿碳排放估算中选取2000—2017 年星级饭店数据测算西北地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表1 2000—2017 年民航旅客平均运距 (单位:km)

式中,B为星级饭店的床位数;MR为客房出租率;K为星级饭店的能耗系数,结合中国旅游星级饭店的运营现状,并参考石培华等[4]、Gössling[5]的研究成果,将西北地区旅游星级饭店每床每晚的能耗系数取值为155 MJ∕床,将其能耗与碳排放量转换值取为43.2 g C∕MJ。

1.1.3 景区活动碳排放量CRt测算 根据《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将景区活动归纳为观光、休闲、商务、探亲及其他5种活动,其碳排放系数分别为417、1 670、786、591 和 172 g∕人[27,28]。按照现有统计口径,将旅游者分为入境游客、城镇居民游客和农村居民游客。每种旅游活动的游客占比采用《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各省(区)数据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i为第i类旅游活动的人数;αci为第i类旅游活动的单位碳排放量。

1.1.4 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测算 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主要表示区域旅游经济与CO2排放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区域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第t年i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为第t年i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第t年i区域旅游业总收入。

1.2 数据来源

相关数据来源于2001—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西北各省(区)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 年《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和2004—2018 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旅游业碳排放量时序变化特征

2.1.1 旅游业碳排放量及结构变化 基于上述旅游业碳排放评估框架,对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由图1 可知,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态势,由456.68×104t 增加至1 950.90×104t,涨幅高达327.19%,年均递增8.92%。其中,增长率最大值(18.80%)出现在2004 年,最小值(0.38%)出现在2008 年。分析认为,自2000 年以来西北地区旅游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受2003 年“非典”的冲击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旅游业出现较大的波动。但“非典”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同时“非典”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等受“非典”影响较大行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所以在2004 年旅游业呈现出恢复速度快、反弹力度强的特点,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加速增长。2008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许多行业受到冲击,而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外向性的旅游业尤为严重,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减少,国内旅游支出削减,致使旅游业发展受到抑制从而降低了碳排放。

对比2000—2017 年旅游业3 个主要方面的碳排放量占比及变化(图2)发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平均占比高达87.25%。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与总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旅游交通对总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就4 种主要旅游交通方式碳排放(图3)而言,主要以民航为主且呈增长态势,其占比由2000 年的60.95%增长到2017 年的76.41%,平均占比为70.15%;而公路和铁路方式的旅游碳排放占比呈下降态势,且以公路碳排放占比下降最快,水运方式的旅游碳排放占比基本没有变化。究其原因,主要与住宿和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占比小、变化幅度不大有关;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7 年旅游活动碳排放占比呈波动增加趋势,而旅游住宿碳排放占比在2009 年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相对下降,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则与之呈相反变化趋势。截至2017 年,研究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1 950.90×104t,三大方面占比分别为90.05%、5.97%、3.98%。结合上文可知,民航和铁路碳排放是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增速最显著的旅游活动碳排放中,休闲度假增速及占比远超过其他活动方式,这一变化表明休闲度假这一活动成为旅游业碳排放的新增长极。

图2 2000—2017年西北地区旅游业三大方面碳排放量占比

根据式(2)、式(3),得到2000—2017 年4 种主要旅游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图3)。由图3可知,西北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从411.58×104t增长到1 757.84×104t,增幅为327.10%,年均增长率为8.92%。4种主要旅游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由2000 年的60.95∶16.76∶22.28∶0.01 变化为 2017 年的 76.42∶9.04∶14.53∶0.01。其中,民航碳排放量占比与增加最为明显,其增幅达435.48%,是该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主要增长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航线、航班数量的增加促进了民航规模的扩大,并刺激了该方式下旅游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公路碳排放量经过2000—2012 年持续增长后,于2013 年出现转折,其原因为随着旅游出行距离的不断提升,游客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出现变化,汽车拥有量提升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增速被运输距离过长所导致的低选择率而抵消;铁路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由2000 年的91.71×104t 增长为2017年的255.50×104t,增幅为178.60%,客运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层次铁路线的不断完善是铁路碳排放量持续增加的推动力;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西北地区缺少常年通航的水运航线,其中,新疆没有有效水运,其余四省(区)中,陕西水运规模呈上升趋势,甘肃水运规模未出现大幅波动,宁夏和青海的水运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分别通航于2010 年和2009 年,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水运碳排放量有所增加,虽总体占比很小,但也应提高重视程度,减少其碳排放规模。

图3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

根据式(4)得到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星级饭店的发展状况与碳排放量变化(表2)。为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旅游目的地住宿容纳量有所提升,旅游星级饭店床位数量增幅为176.03%,床位出租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峰值出现于 2009 年,达 57.48×106床∕晚,之后出租量有所回落,星级饭店床位数年际变化的原因为数量扩张、规模扩大的同时,部分星级饭店未通过审核等因素,使其处于停业整顿期。2000—2017 年研究区旅游星级酒店碳排放量与床位出租量呈正相关,从2000 年的 42.13×104t 变化为 2017 年的 116.40×104t,增幅为176.29%,碳排放峰值出现于2009年,达141.25×104t,以 2009 年为分界点,2000—2009 年和 2009—2017年两个阶段分别呈持续增加和波动下降趋势,出现波动下降的原因为在新增的游客中,选择短途一日游的游客比例上升,这类游客没有住宿需求;选择其他类型住宿方式的游客比例上升,星级饭店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低碳理念进入旅游行业各个环节,绿色消费比例上升,高碳行为减少。

表2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星级饭店碳排放量

根据式(5)得到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变化。由表3 可以看出,旅游活动碳排放量整体呈逐年增加趋势,五省(区)旅游活动碳排放量由 2000 年的 2.97×104t 增加到 2017 年的 77.63×104t,增幅为2 513.80%,年均增速为21.16%,最大增速出现于2014 年。从各活动方式来看,观光旅游、探亲访友、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其他5 种活动方式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2 543.77%、660.09%、4 460.38%、7 781.98%和882.39%,其中,休闲度假碳排放量增幅最为明显,从2000 年到2017年,5 种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大小及比重由探亲访友(56.09%)>休闲度假(18.53%)>观光旅游(13.89%)>商务会议(6.79%)>其他(4.70%)转变为休闲度假(55.97%)>探亲访友(16.33%)>观光旅游(14.07%)>商务会议(11.86%)>其他(1.77%)。旅游产业逐步完善和旅游规模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丰富及发展,其碳排放量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呈总体增长趋势。

表3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活动碳排放量(单位:104 t)

2.1.2 旅游业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变化 在2000—2017 年西北地区的旅游者数量由5 211.96×104人次增至93 354.00×104人次,涨幅达1 691.15%,年均增长率为18.50%;旅游业收入由259.81×108元增加至8 828.95×108元,涨幅达3 298.23%,年均增长率为23.05%。旅游者数量和旅游业收入,除2003 年外,呈持续上升态势,呈现2 个发展阶段,在2000—2008 年为缓慢增长期,在2009—2017 年为快速增长期。两者整体增加致使西北地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发生变化。

据式(6)及上文计算结果可得图4,在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游客人均碳排放量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呈整体下滑趋势,且均在2003 年出现异常波动,并在2013 年后下降速度放缓。其原因为2003年受“非典”事件影响,旅游人数(-9.53%)及旅游业收入(-10.03%)出现大幅减少,导致该年度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出现波动。2000—2017 年人均碳排放量从 0.087 6 t∕人下降为 0.020 9 t∕人,碳排放强度从 1.757 7 t∕万元减少到 0.221 0 t∕万元,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和人民生活理念的逐步转变,居民出行意愿与研究区独特旅游资源的吸引共同导致了这一变化,说明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增速小于赴该区游客数量增速,也表明西北地区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旅游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关系也如此。虽然西北地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其仍高于旅游业更为发达的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13,15],西北地区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

图4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2.2 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变化特征

2.2.1 旅游业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及分布特征 由图5 可以看出,2000—2017 年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差距较大。其中,2000、2008 和2017 年的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最高值分别为 195.61×104t(陕西)、403.35×104t(陕西)、636.73×104(t新疆),并在2015 年陕西旅游业碳排放量达到单省份最高值,为641.16×104t;在上述3 个年份中,碳排放量最低值出现于青海(2000、2008 年)、宁夏(2017 年),数值分别为 12.53×104、40.82×104、180.52×104t;五省(区)间旅游业碳排放量差距由2000 年的 183.07×104t 增至 2008 年的 362.53×104t,又增至 2017 年的 456.21×104t,差距逐步增大,但增幅呈放缓态势。导致各省(区)间旅游业碳排放量差异的原因为省(区)间旅游资源的数量、集中度、知名度、客源地距离、景区可达性、社会稳定度、游客接纳容量、游客的数量、出行距离、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以5A 级景区为例,各省(区)分布数量为陕西 8 个、甘肃 4 个、宁夏 4 个、青海 3 个、新疆 12个。在五省(区)中,更接近东部客源地且交通更便捷的陕西接纳旅游者较多,也产生了更多的碳排放量;甘肃旅游资源的分散性与交通便利程度使其旅游业深层次发展受到限制;宁夏至今尚未有高铁线路运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者的出行意愿;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旅游者数量;新疆偏远的地理位置,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旅游者进入,但其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仍吸引了大量游客。

为更直观地了解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依据测算数据及区间分布特点,将五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划分为3 个等级,即碳排放量大于428×104t 的地区为高排放区,碳排放量处于 214×104~428×104t 的地区为中排放区,碳排放量小于214×104t 的地区为低排放区。由此得到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省域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图6)。

从空间分布格局(图6)来看,2000 年五省(区)同属于低排放区,但排放量在该等级内部省(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截至2008 年,低排放区数量为3 个(甘肃、宁夏、青海),中排放区数量为2 个(陕西、新疆);截至2017 年,类型区数量变化为3 个,其中,低排放区数量为1 个(宁夏),中排放区数量为2 个(甘肃、青海),高排放区数量为2 个(陕西、新疆)。将西北地区划为东部、中部、西部3 个部分,旅游业碳排放量东部(陕西)、西部(新疆)地区增量大于中部地区(甘肃、宁夏和青海),按照2000—2017 年五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变化状况,可分为3 种类型,陕西、新疆增加量最大,由低排放区转变为高排放区;甘肃、青海增加量居中,由低排放区转变为中排放区;宁夏由于增量较小,仍属于低排放区。区域总体呈逐步向高排放区演变的趋势,表明在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但省(区)间存在差异。游客数量增加、出行方式转变、旅游目的地增多以及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导向,共同作用促使区域旅游业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

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陕西、青海和新疆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分别于2014、2016、2017 年出现激增,结合上文追溯其原因为赴陕西、青海和新疆旅游者中选择民航方式出行的旅游者数量迅速增加,导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并推动青海由低排放区转变为中排放区。民航作为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应对其发展规模及能源使用效率进行规范,促进民航业碳减排。

图5 2000—2017 年西北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变化

2.2.2 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差异及分布特征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与旅游者人数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测算数据,2000—2017 年,五省(区)的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状况表现为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四省(区)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青海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2000 年人均碳排放量大小表现为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2008 年变化为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2017 年转变为青海>宁夏>新疆>陕西>甘肃。最大值0.190 4 t∕人出现于2000 年的新疆,最小值 0.009 4 t∕人出现于 2017 年的甘肃。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在研究期间四省(区)旅游者增速超过旅游业碳排放量增速,而青海则相反,2000—2017 年青海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由0.039 0 t∕人增加到 0.080 6 t∕人,增幅为 106.67%,表明该省旅游业减排局面仍然严峻。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依据测算数据及区间分布特点,将五省(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划分为3 个等级,即碳排放量大于0.08 t∕人的地区为高排放区,碳排放量处于0.02~0.08 t∕人的地区为中排放区,碳排放量小于0.02 t∕人的地区为低排放区。

从空间分布格局(图7)来看,五省(区)旅游业人均排放量等级在 2000、2008、2017 年 3 个节点的变化各异。陕西表现为中排放区-中排放区-低排放区,甘肃表现为高排放区-中排放区-低排放区,宁夏表现为中排放区-中排放区-中排放区,青海表现为中排放区-中排放区-高排放区,新疆表现为高排放区-高排放区-中排放区。2000—2017 年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变化幅度分别为-83.52%、-91.61%、-12.61%、106.67% 和-70.01%,五省(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演变趋势出现两极分化,省际间差异虽趋于缩小,但青海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却呈增长趋势。青海旅游业碳排放结构中的异常变化,其根源为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青海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也呈不同于其他省(区)的变化趋势。总体上,除青海外,其余省(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呈低值化趋势,这与赴该区域旅游者数量的不断增多及低碳观念的推广有关。

图6 西北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省域差异

图7 西北各省(区)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空间分布

2.2.3 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及分布特征 由图8 可知,2000—2017 年五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期间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省(区)呈阶段性变化,其中,2000—2005 年为甘肃,2006—2010 年为新疆,2011—2015 年为宁夏,2016—2017 年转变为青海;强度变化最强烈的为甘肃,其碳排放强度由 4.416 0 t∕万元(2000 年)下降为0.144 1 t∕万元(2017 年),降幅达 96.74%,2000—2003 年其强度远大于其余四省(区),原因为甘肃旅游人数虽多但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致使其旅游业收入较少。强度变化最小的为青海,其强度由1.124 5 t∕万 元 下 降 为 0.830 5 t∕万 元 ,降 幅 仅 为26.14%。五省(区)间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差值由2000 年 3.291 5 t∕万元波动下降为 2017 年 0.605 8 t∕万元,省(区)间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差距呈减小趋势。虽然该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强度仍远高于旅游业发达的省份,如山东、江苏和海南等省[13,15,16],应吸取有利经验,推动本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减小。

图8 西北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为了便于分析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依据测算数据及区间分布特点,将五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即碳排放强度大于1.5 t∕万元的地区为高强度区,处于0.75~1.5 t∕万元的地区为较高强度区,处于0.25~0.75 t∕万元的地区为中强度区,强度小于0.25 t∕万元的地区为低强度区。

从图9 可以看出,2000—2017 年区域总体碳排放强度发生很大变化。高强度区从有到无,其数量由2000 年的3 个(甘肃、宁夏、新疆)变化为2008 年的 0 个并一直保持到 2017 年,表明 2000—2008 年五省(区)旅游业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较高强度区数量由2000 年的2 个(陕西、青海)增加到 2008 年的4 个(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而后2017 年减少到1 个(青海);中强度区数量由2000 年的0 个增加到2008年的1 个(陕西),2017 年数量为2 个(宁夏、新疆);低强度区数量自2013 年起增加为2 个(陕西、甘肃)。进一步分析发现,除青海外,区域总体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呈由高转低的演变趋势,其中陕西、甘肃的转变尤为明显。

造成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及差异的原因为游客消费水平的上升带动旅游业收入的提高,但各省(区)间的旅游业收入差距较大,如2000—2017 年陕西旅游业收入从 150.20×108元增至4 812.86×108元,宁夏旅游业收入仅从 9.33×108元增至248.12×108元;低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高耗行为逐渐减少。为促进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下降,各省(区)应积极与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低碳技术与经验,通过技术升级、产业优化、提升能源利用率等方式,缩小区域内部与旅游业发达地区间的差异。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按照自上而下分析法测算2000—2017年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量,分析其总量及结构的时序变化,进一步从碳排放总量、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3 个方面,分析西北地区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得到以下结论。

图9 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等级示意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态势,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西北地区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成果逐步显现,旅游人数及旅游业收入增速远高于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增速,从而致使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波动下降。

2000—2017 年西北地区旅游业三大方面碳排放量及增幅差距均显著,旅游交通碳排放始终处于绝对地位,其中,以民航为主要排放源,旅游住宿碳排放和旅游活动碳排放占比相对较小,从结构来看,三大方面结构由2000 年90.12%、9.23%、0.65%变化为 2008 年的 84.05%、14.67%、1.29%,继而转变为2017 年的90.05%、5.97%、3.98%。从变化趋势来看,2000—2017 年旅游活动碳排放占比呈波动增加趋势,而旅游住宿碳排放占比在2009 年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相对下降,旅游交通碳排放占比则与之呈相反变化趋势。过高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尤其是民航碳排放,是该区域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阻碍,绿色高效的住宿方式成为旅游住宿行业的新趋势,应对作为旅游活动碳排放中新增长极的休闲度假活动加以低碳化约束。

西北地区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从3 个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各省(区)旅游业碳排放量总体呈逐步向高排放区演变的趋势;除青海外,其余四省(区)的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呈由高向低转变的趋势。具体来看,截至2017 年,五省(区)间旅游业碳排放量大小及等级表现为陕西(高)>新疆(高)>青海(中)>甘肃(中)>宁夏(低);人均碳排放量大小及等级表现为青海(高)>宁夏(中)>新疆(中)>陕西(低)>甘肃(低);碳排放强度大小及等级表现为青海(较高)>宁夏(中)>新疆(中)>甘肃(低)>陕西(低)。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该区域旅游业人均碳排放量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仍需要持续推进旅游业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青海排放量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大美青海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全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
——《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