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杜如晦:“多谋”“善断”传佳话

2021-02-08 08:43
月读 2021年1期
关键词:房玄龄贞观李世民

天 一

“房谋杜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涉及唐太宗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房指的是房玄龄,杜指的是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心共济,成为国家举足轻重的决策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房谋杜断”也与“萧规曹随”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宰相辅佐皇帝治国的典范。

一、房玄齡:孜孜奉国,知无不为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在隋末动荡之际投奔李世民而成为谋士的。他们二人原本是隋朝的下级官员。李渊起事时,房玄龄是隰城县尉,杜如晦是滏阳县尉,县尉与县丞同为县令的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级别较低。而他们又很有政治抱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当李世民带兵围攻长安时,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就是带着早已想好的计谋,来到李世民的军中自荐。同时,房玄龄还以其才华得到李世民属下温彦博的力荐。

当时,李世民正在寻求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对于贤能之士,自然颇为重视,当即任命房玄龄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按当时制度,记室参军掌管表、启、书、疏,就是为领导者起草和处理各种表奏文书的“机要秘书”,如今的一些文章将房玄龄称作“大秘书”,就是从这点着眼的。

杜如晦则是在李渊的军队进入长安后,来到李世民身边的。就这样,形成了房玄龄、杜如晦这对著名的“黄金搭档”。然而,杜如晦在贞观四年(630)病逝;房玄龄则一直活到贞观二十二年,因此,虽然二人并称,但房玄龄的角色显然更重要。

据《贞观政要·任贤》记载,贞观二年的一天,唐太宗与宰相们一起宴饮,并让王珪点评各位宰相的长处。王珪首先提到的就是房玄龄,说他“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这个评价相当高,道出了房玄龄的勤勉和担当。

(一)为相:忠于职守

房玄龄,名乔,玄龄是其字,公元579年生于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的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房彦廉是隋朝泾阳县的县令。别看职位低,却是一个大学问家,因此房玄龄从小就得受了良好的教育,加之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纪不大就已博览群书,为今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房玄龄不读死书,更不死读书,而是能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在青年时,他曾和父亲一起来到京城。当时,隋朝呈现出一派和平景象,一些政论家们都以为杨家会有一个较为长久的天下。但房玄龄不这么看。他私下对父亲说:当今皇上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德,不过是靠欺骗手段糊弄老百姓而得到天下罢了。得到天下后,又不为自己的儿孙作长远打算,擅自废长立幼,让儿子之间拼死拼活地争权夺利。而那些无望当太子的皇子,则无限制地追求物质享受,一个个都欲壑难填。照这样下去,乱必从内生。如今从表面看去天下似乎一派祥和景象,其实,杨家天下的灭亡不过早晚的事。年纪轻轻的房玄龄能对时局有如此深刻的分析,着实让他的父亲吃惊不小。

不仅如此,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寿机以善于识人著称,他见了房玄龄,称赞不已,对宰相裴矩说:我见识的人才也算是多的了,但还没见过像房玄龄这样优秀的,此人将来必成大器。

如前文所讲,房玄龄在隋朝当的都是小官,他的才华自然难以充分施展,这也让其对隋朝的统治感到更加失望。因此,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李世民攻占渭北后,房玄龄便立即赶去投奔。

自担任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开始,房玄龄就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左右。《旧唐书·房玄龄传》说:“玄龄在秦府十余年”,这十余年中,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机要秘书,“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瞻,初无稿草”。在许多重要而紧急的关头,房玄龄以其高超的文字水平和杰出的谋划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应对时艰。

当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也对房玄龄赞赏有加,认为房玄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曾对侍臣们说:房玄龄这个人,深识机宜,足当大任。每每替我儿子陈述事情,虽在千里之外,却像面对面讲的一样。

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房玄龄也参与了谋划。李世民后来说:“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其中的“定天下”,就包含“玄武门之变”一事。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房玄龄被任为宰相,成为皇帝的“臂膀”,最终辅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房玄龄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出要整顿吏治,贯彻的思想是“量才授职,务省官员”。隋朝时,为了巩固政权,中央机构中吸收了大量的南北方旧官吏。据《通典》记载,隋朝“内官(即中央政府官员)二千五百八十一”。这样就使官僚机构臃肿,官员遇事推诿,吏治腐败,这一问题在隋末尤甚。唐武德年间,为了支撑新建政权,又大量任命官员。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向关中进军途中,“民年七十以上,皆除(任命)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任命的人数如此之多,授官手续如此简单,导致所用之人良莠不齐,而且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弊病延续到贞观初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房玄龄秉承太宗的意志,对中央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朝廷中央的文武官员被精简到6 4 0余人。当然,仅精简还不行,重要的是提高行政效率,这就必须用制度和法律作为保证,使官员“各当所任”。房玄龄主持编写的《唐律》中,就有对各级主管官员私自“超编”的惩罚条款。有关唐朝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责、官员的考核内容在《职官令》《考法》中也做了详细规定。而且,《唐律》中还对官员贻误“公事”制定了处罚条款,同时对官员执行公务时出现的拖拉之风,也都做出了严格且详细的惩罚规定。正因为有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贞观年间的吏治大为好转,朝廷的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国家开支大为减省,政治逐渐走向稳定和清明。

另外,房玄龄还很重视典制律令。隋唐之际,是我国古代封建法制的发展时期。隋初,隋文帝参照北周、北齐的旧政制定了《开皇律》,史称“除苛惨之法,务在宽平”。而隋炀帝时,又制定了《大业律令》,“法令尤峻,人不堪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正式颁行新律令,即《武德律》。太宗即位之后,便让房玄龄主持完善法令,制定了《贞观律》,即《唐律》,于贞观十一年(637)诏颁全国。

房玄龄主持制定《贞观律》时,以宽仁慎刑为主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房玄龄以隋朝《开皇律》为蓝本,在《武德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同时又做了很多大胆的修改,《资治通鉴》中对此进行了举例和描述。《贞观律》的制定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唐初的政治局势。由于它较为严密,便于施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律典的依据。唐高宗永徽初年,由长孙无忌主持对《贞观律》进行注释和补充,编成《唐律疏议》一书,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荐才:网罗才俊,知人善任

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重要辅臣,有一个很关键的工作就是网罗人才,为主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房玄龄又是李世民的“人力资源总监”,打造优秀的团队,辅佐李世民成就事业。

据史籍记载,房玄龄在李世民的秦王府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意思是,每次李世民军获胜,众人都争着去搜罗奇珍异宝等战利品,只有房玄龄四处查访搜寻人才,交结各地的英雄豪杰,将他们引置秦王府。每遇良臣猛将,房玄龄就倾心结交,皆为李世民竭尽死力。这些人才中比较著名的有虞世南、秦叔宝、侯君集等。房玄龄为李世民苦心打造的人力资源库,为“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文要讲的另一个人物杜如晦,也是因房玄龄的举荐而被李世民重用的。当时秦王府中人才荟萃,唐高祖李渊在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挑唆下决定将李世民手下一部分人派到外地为官,杜如晦被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李世民那时还不了解杜如晦的重要性,便答应了。房玄龄得知后,立即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个难得的人才。您如果只想做一个藩王,没有他倒也没事;如果您想‘经营四方,就必须得到此人的辅佐。别的人调走并不足惜,唯杜如晦不能舍。”李世民听后,立即上奏父亲李渊,将杜如晦留任府中。此后,房、杜二人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也成就了“房谋杜断”的佳话。

从史料中看,贞观初期的许多重大举措,都是唐太宗同房、杜二人商量制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房、杜二人的政治远见和政治家的风范。常常有这种情景出现,唐太宗同房玄龄商量重大决策,虽然有了可行性方案,但房玄龄总是说:此事只有杜如晦才能做出最恰当的判断。而一旦杜知晦应召前来,在问清楚唐太宗同房玄龄所讨论的情况和内容后,最终还是主张采用房玄龄提出的方案。古代史家们分析和评价房、杜二人在决策中的这种关系,认为“杜如晦善于决断,而房玄龄长于谋略,两人深相知,故能协力同心,决策大事,所以世称良相,号为房、杜。”应当说这是相当中肯的评价。

《资治通鉴》评论房玄龄为贤相的原因,主要就在于能进贤选能。李世民自然知道房玄龄为他广罗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称赞说:“汉光武帝因为有了邓禹,他手下的人才亲密团结,如今我得到了房玄龄,就好像汉光武帝得到了邓禹一样啊!”

(三)做官:不居功,知谦退

房玄龄虽然位高权重,却懂得为官之道。他在宰相之位上越久,就越懂得谨慎小心,从不以功臣自居。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加以說明。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与大臣讨论高级官员世袭爵位的问题,打算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宋州刺史并非实职,只是对老臣的一种特别的赏赐,为的是让高官的子弟能世袭官爵。房玄龄得知后上奏道:“臣已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子弟过早地享有爵位,臣以为不妥,请允许我辞去宋州刺史之职。”唐太宗接受了房玄龄的意见,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的这一做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功之臣纷纷仿效,辞去世袭的爵位。看到这一情形,唐太宗赞叹说:“大臣们能这样做,都是房玄龄的功劳啊!”

贞观十六年,房玄龄认为自己已经当了十五年宰相,儿子又娶了公主,女儿成了王妃,自己权位太重,显贵太过,便请求辞掉相位。然而唐太宗不允许。没过多久,又进封房玄龄为司空,仍总揽朝政。房玄龄又坚决请辞。唐太宗便派人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您身体并未衰老,就不要再推辞了。”话说到这种地步,房玄龄只好接受了。

正是由于房玄龄为官的美德,唐代史官柳芳赞叹道: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终于宰相之位,总共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却没什么显著的政绩可寻,他的德行真是太高了。身为宰相,房玄龄之功正在于能看到每个人的优点,从而将不同性格、长处的人合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国家发展。

贞观二十二年,重病中的房玄龄仍心念国事,他对儿子们说:“如今天下太平,只是皇帝东征高丽不停,这是我担忧的。皇上态度坚决,群臣莫敢犯颜。我要是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于是他抱病写了奏章,请唐太宗以天下百姓为重,停止东征高丽。唐太宗读罢奏章,非常感动。

房玄龄病逝后,唐太宗十分悲痛,为之辍朝三日。房玄龄善识人,又能团结人,身处显位,却不自傲,始终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长孙皇后临终前对太宗说:“房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新唐书》则是这样评价的:玄龄执掌国政的时候,早起晚睡,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没有嫉妒人之心,闻人有善,如己有之。他还熟悉吏治,审议法令规定,总是以宽平为原则。他从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用人不求全责备,即使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让他尽其所能。这些都强调了房玄龄之功。

二、杜如晦:善于决断,勇作诤臣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开皇六年(585)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为北周和隋朝的显官,在隋时出任过工部尚书。他的父亲则出任过隋朝的昌州长史。

杜如晦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喜爱读书,好与旁人谈文论史,处事果断,志向远大。隋炀帝大业年间,他到吏部去候选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其刮目相看,说道:你将来是可以作为国家栋梁之材的。然而,在授官时,朝廷却只给他一个滏阳县尉。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渊率军攻入长安,杜如晦投到唐军阵营,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当了名兵曹参军。

后来,在房玄龄的举荐下,杜如晦不仅没有被调出秦王府,反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信任,成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武德四年(621),时任天策上将军的李世民为将来经营天下做准备而设了文学馆,收聘贤才。杜如晦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他以本官补选入文学馆,并任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为贺杜如晦入文学馆,李世民还特地叫秦王府文官褚亮写了一篇赞扬杜如晦的文章。文章中说杜如晦温文尔雅,讲礼仪,不粗俗,从来不自吹自擂,又说他胸怀宽广,待人忠诚,履行道义,品格高尚,等等。

随着杜如晦地位的提高,有人产生了嫉妒心理。当时杜如晦身兼多职,权力不小,有一个叫陈师合的监察御史对此上了一道奏章叫《拔士论》,大意是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而不应该兼任过多的职务。陈师合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李世民不高兴了,认为这是在挑拨他和杜如晦等人的君臣关系,一发脾气,将这个陈师合充了军。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杜如晦是多么信任。

当然,杜如晦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厚爱。贞观初年,社会初定,如何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局面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就成了唐朝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杜如晦和房玄龄一道,制定了相关的典章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些还东传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李世民和杜如晦曾有一番对话,有助于我们了解杜如晦的才能和识见。

事情发生在贞观二年(628)。李世民问道:贤明的君主能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就会从谏如流;昏聩的君主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短处,就会永远愚昧无知。隋炀帝喜欢自吹自擂,遮盖自己的短处,听不进逆耳的忠言,臣子们确实很难犯颜直谏。虞世基在隋炀帝有过失时不敢冒死直谏,大概不算是很大的罪吧。商纣王的叔父箕子规劝不了纣王,于是装疯自保,孔子仍称他为仁。隋炀帝被杀死了,虞世基该不该一道被处死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原因在于李世民表面上是问虞世基该不该被处死,实际上提出的是如何为臣的大问题。

杜如晦对此回答道:天子有了敢于直言劝谏的臣子,那么,即便天子無道也不至于失去天下。孔子就曾称赞卫国的史鱼,说史鱼真是耿直啊!朝廷有道,你如箭一样耿直,朝廷无道,你还是如箭一样耿直。虞世基怎么能因炀帝无道,听不进逆耳忠言,就闭起嘴巴不敢说话了呢?身居重位苟且偷安,又不能辞职请退,他和箕子装疯而去是不同的。晋惠帝时贾皇后要废愍怀太子,张华位居司空之职却不能拼死抵制,反而低三下四地顺从了。赵王司马伦起兵废了贾皇后,就派使者去抓张华。张华狡辩说:将废太子的时候,我不是没有反对,而是说了没人听啊。使者说:你身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你既然反对了没人听,为什么不辞职呢?张华找不到话来回答,于是被斩,并灭了他的三族。古人说过:危险时不去提醒,跌倒后不去搀扶,怎么能用这样的人来辅佐自己呢?所以君子在关键时刻是不能失去自己名节的。张华在犯颜直谏方面不能保持一个诤臣的名节,又不能急流勇退保全自身,作为一个臣子的职责他全都丢失了。虞世基位居宰辅,在能说话时却不敢据理力争,不敢说真话、说实话,因此处死他是应该的。

李世民听后十分赞同,说道:你说得非常对!君主必须有忠良之臣辅佐,才能自身安全、国家安定。隋炀帝就是没有忠诚正直敢说实话的臣子,所以他听不到也见不到自己的过错,等到恶贯满盈时,国家也就灭亡了。若君主言行不当,大臣中又没有敢于犯颜直谏的,反而是苟且顺从,事事都说君主做得对、做得好,那么君就是个昏君,臣就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君昏臣谀,离危亡也就不远了。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要当一个能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而杜如晦则立志做一个尽职尽责、保持名节、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

提到唐太宗时期的谏臣,我们往往会想到魏徵,其实,杜如晦也是一位敢于指出皇帝错误的谏诤之臣,遗憾的是,他去世太早,没有见到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纵观房、杜二人的一生,房玄龄少年时代便博览典籍,思维敏捷,长于文辞。入仕后,对于公务勤勤恳恳,讲求效率,许多事情都是“驻马即办”,并留意搜罗人才;其才、其行、其德均堪称榜样。而杜如晦少年时英姿勃发,有大节,善决断。入仕后,处事自如,同僚、下属都称赞他才华卓异。应该说,房、杜的才能与合作意识,一是来自他们自身的修养,二是来自他们对历史和实际经验的总结。他们深知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责任与担当,因此虽同居相位,却不互相掣肘,而是彼此相知,谋断结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家之间合作关系的一段佳话。

猜你喜欢
房玄龄贞观李世民
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分析唐朝贞观之治的当代启示
三张纸条
“吃醋”曾经是佳话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皇帝不能玩权术
以诚相待
唐贞观年间“罢大都督府”事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