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空间应用模式 助推教育跨越发展

2021-02-09 01:59李明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名校名师教研

李明

近年来,运城市教育局紧扣时代脉搏,立足运城实际,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事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保障,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个性发展;试点先行、突出生态重构;多方协同、突出机制创新”的工作理念,围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育人模式创新两大主题,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模式,拓展信息时代教学、管理与服务方式,推动网络学习工作持续深化。

一、整体布局,深度推进,以环境建设夯实空间应用基础

我们遵循“互联网垣”发展规律,统筹区域空间建设与应用需求,将空间建设与应用纳入智慧教育整体规划中系统推进。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实施IPv6教育专网、“三个课堂”、学生应用平板和创客实验四项工程,做到了全市教师人均一台电脑,“人人通”教学实验学校38所、实验班112个,共创建了50个创客实验室,实现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网络互联互通和城乡异地同步课堂教学。

打造新一代“空间人人通”教育云平台。采用先进的云平台系统架构,构建灵活可重组的群组设计模式,建设市、县、校三级可自定义重组的教育云空间,以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便捷的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实现全市所有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高效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

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我们按照“市级抓骨干,县级保全员,学校重应用”的定位,市级财政每年划拨100万元,县、校每年拿出教师培训经费的40%用于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并将此项培訓与教师评模、晋级、晋职挂钩。近三年,全市共对1163名中小学校长和2.6万名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领导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反响良好。

二、优化供给,创新服务,以优质资源保障空间应用效能

我们通过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开放汇聚适合区域及学校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保障空间应用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

创新资源服务模式。我们充分发挥空间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主渠道的作用,采用自建、共建、评选、购买、共享等办法,动态建设市、县、校三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优势互补的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体系,以便师生能免费获取各级各类公益性资源。

优化资源供给质量。按照“市级优质引领、县级系列全面、校级特色应用”的资源分级定责供给原则,第一阶段突出系列化微课和名师网络课堂资源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需求;第二阶段突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拓展性、研究性课程资源建设,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求;第三阶段突出主题式、项目式、探究式等跨学科学习、VR教学资源、机器人等创客教育资源开发,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需求。目前,全市已开发了6000课时的优秀课堂教学实录、100位名师专题资源、50个优秀校本资源和30个优秀教改项目资源,微课资源覆盖了全市中小学所有学科,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

升级资源供给深度。组织开展信息化教与学创新活动,推动资源供给的体系化、课程化,服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如人民路学校树人课程,魏风小学七彩课程,运师附小系列剪纸项目式课程,市实验中学心理咨询课程,盐湖区的德孝文化、关公文化、盐文化等地方课程,均已自成体系。

三、立足应用,变革模式,以空间融合重构教学与教研

以空间应用促进课堂教学深度变革。着力推进基于空间应用的教与学模式创新实验。全市推广了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学练递进、研讨升华等一系列“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涌现出了“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三段九连环”、“课前4+1,课中两核心,课后实践和反思”等20多种教学新模式,促进课堂结构优化,推进现代课堂教学生态在区域内加速发展。

以空间融合促进教研模式创新。聚焦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应用,探索基于空间应用的区域教研新路子。以学科为核心,建立市、县、校三级教研社区,开展“教—研—训”三级联动网络教研活动,提升学科教研质量;以名校为主导,建立校际教研联盟,带动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以名师为引领,建立网络教研共同体,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考核评价,实行教师研修学分制。截至目前,全市共建各类教研社区2847个,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8952次,参与教师达48642人次。

以“三个课堂”探索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新途径。以空间应用为载体,推进“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专递课堂”应用方面,与名校网络课堂同步,发挥集团校、联盟校和教学共同体优势,借力班级空间,开展“一校带多校”的“双四”学习模式探索,即“教材、课程、时间、教研”四个统一和教师“共备、共学、共研、共享”的“四共”策略。“名师课堂”应用方面,优选全市名师资源,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推出各学段名师授课、说课视频资源,县、校组织本区域教师利用教研社区开展示范课观摩和评课议课活动。“名师课堂”空间2020年推送的234节优课,点击量达2万多人次。“名校网络课堂”应用方面,市教育局统筹,组织名校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国家课程体系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任务。学生将通过个人空间,利用名校网络课程资源开展在线自主学习活动。

四、平台汇聚,生态赋能,以空间应用加速学习方式变革

学校、区域多层级联动,通过开放空间的应用接入、数据融合等,提升智慧教育云学习服务支持能力,赋能学习方式变革。

加速开放式学习服务供给。开展异地同步课堂、网络教研、优质课展演等,支持集团学校、城乡捆绑学校、托管帮扶学校协同发展;开通名师在线直播课堂,支持学生节假日网络学习。疫情防控期间,依托运城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在线直播教学、网络点播学习、集中辅导答疑等,发挥区域优秀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和名校网络空间的优势,开展了近100场次“云端送教”和20多个项目式学习,为全市56万中小学师生居家学习提供了强力支撑。2020年,盐湖区和魏风小学、垣曲初中分别荣获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区域和优秀学校。

赋能多样化学习方式变革。建立自助研学、同伴互学、问题导学、微课助学、以评促学、精准帮学的智慧教学模式;整合现行课程,实施跨学科教学;大力推行混合式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校内与校外、虚拟与现实等学习场景自由切换;充分发挥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临猗县贵戚坊小学基于大数据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菜单式的学习支持,创设“学习任务可自选、学习资源可自主、动态学习可自如、结果评价可自动、课后拓展可自由”的“自主学习场”,成为全市学习方式变革样板校。另外,作业盒子、“英语听说100”、“速算总动员”、班级圈、“家校通”等软件走进了学校,深度融入学生常态化学习进程,推进了面向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内生驱动育人模式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探索基于空间应用的家校共育新途径。开通“家校共育”空间,给家长推送课程、资讯和咨询服务;健全学校、家庭、社区长效协作机制,鼓励家长积极建立家长云空间,举办家长网络学校,拓宽家庭教育渠道,形成家校育人合力,促进教育综合治理。

五、建立机制,创新体系,以智慧教育促进空间应用可持续发展

我们以空间为载体和纽带,将智慧治理、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智慧校园等进行集中管理和应用,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教育体系,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成立各级协同发展中心,制定督导评估制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高效发展。

二是创新服务,持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建设运维,学校持续使用”的运行机制,实行学校教学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1+1”捆绑机制,建立并完善网络学习空间激励机制,为空间建设与应用营造良好的管理与服务氛围。

三是建立“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应用与管理体系,形成“名校出名师,名师上专递、专递育名师”的共享智力资源态势,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促进城乡教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下一步,运城市将以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抓手,坚持创新机制、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多方参与、协同发展,构筑运城教育发展新生态。

(作者系运城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名校名师教研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浅议"名师"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