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提升路径研究

2021-02-13 14:52刘金林马静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认同度

刘金林 马静

【摘 要】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居民的抽样调研结果表明,跨境婚姻家庭主妇的国籍和户籍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认识的不足、基层治理能力等是影响调研对象“五个认同”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解决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入籍问题、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深入推进族际文化交流以提升族际认同、教育引导群众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突出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力等是提升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认同度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认同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

【作 者】刘金林,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西民族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静,广西民族大学在读博士,广西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6-0091-000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2021年4月,习近平到广西考察时强调:“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为一个国家政治地理的标志和对外开放的大门,边境地区具有主权性、战略性、民族性、国际性的特征。由于共同的民族感情、文化特征、宗教信仰、历史渊源等因素,边境居民极易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处理不当,常常诱发其对国家的离心倾向,危及国家安全。因而,及时跟踪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动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国家统战部及国家民委关于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进而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巩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确保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边疆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点的选择及调研的组织实施

(一)调研点的选择

边境地区民族团结是实现边境社会和谐稳定和边疆巩固的重要保障。广西与越南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包括八个县(市、区),即百色市的那坡县、靖西市,崇左市的大新县、龙州县、凭祥市、宁明县,防城港市的防城区、东兴市。毗邻越南的四省(广宁省、谅山省、高平省、河江省)十七个县,是典型的“边、老、少、穷、山、库”地区,也是跨境民族分布最为集中和广泛的地区之一。壮族为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8%,与越南的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斋族为同源民族,壮语(“土话”)为边民主要交际语言。 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八县(市、区)中,靖西市的壮族人口占比最高,为99.4%,是中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级行政区;那坡县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东兴市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也是京族唯一的聚集地。因此,由于时间和调研人员限制,课题组主要选择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作为此次的调研点,且着重以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距离边境0-3公里的居民作为调研对象。

(二)调研的组织实施

首先,课题组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知识,并结合有关专家意见设计了《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调研问卷》。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五个认同”两大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调研对象的民族、婚姻、政治面貌、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五个认同”分为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共五十六个评价指标。

其次,在设计调研问卷的基础上,2020年8月12日-28日,课题组到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靖西市、那坡县、东兴市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形式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5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4%。本次调研对象中,壮族占42.31%、苗族占40.38%、瑶族占13.46%、汉族占3.85%;33.33%的调研对象是中越跨境婚姻家庭成员。

二、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调查结果

(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评价细化为:“作为国人的骄傲程度”“对中国历史与文化骄傲程度”“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有机会,是否会加入外国国籍”四个指标。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充分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居民中近85%的调研对象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祖国荣誉感,90.39%的调研对象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90%的调研对象对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领土安全不容侵犯有深刻的认识。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从对本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三个层面反映。对本民族认同主要通过“对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自豪感”“应该遵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应该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应该经常讲本民族的语言”四个三级评价指标反映;族际认同评价指标包括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群众一起聊天、工作、成为邻居与亲密朋友、通婚等;而中华民族的认同则主要测度各族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的认知和认同,评价指标涉及“我为本民族感到骄傲,更为中华民族而骄傲”“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四个表述的看法,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通过调查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华文化认知度包括“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由 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对加强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等五个测度指标;本民族文化认知度评价指标涉及喜欢参加本民族节庆活动程度、喜欢本民族饮食风俗程度、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程度三方面(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对“中华文化对加强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这个观点,全部表示赞同,这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调研对象均认为中华文化对加强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也赞同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赞同的调研对象占比为98.08%)。而进一步调研发现,当问及“传承好本民族文化就好了,中华文化跟我没啥关系”这一问题时,有51.92%的调研对象表示赞同。这说明调研对象虽然充分意识到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但对具体诸如“由谁来弘扬中华文化”“怎样弘扬中华文化”等问题缺乏深刻认识,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缺少使命感、主动性和内在自觉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方面,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的调研对象占比分别为46.50%和32.16%,认为不太熟悉的占比为21.34%。尽管98.24%的调研对象为本民族文化而自豪,在喜欢参加本民族节庆活动程度、喜欢本民族饮食风俗程度、喜欢穿戴本民族服饰程度三方面,多数调研对象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占比分别为89.54%、92.44%、82.83%,然而谈到对本民族历史的熟悉程度,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的调研对象占比分别为12.23%和29.53%,一般熟悉、不太熟悉、非常不熟悉占比分别为22.14%、21.06%、15.04%,说明大多数调研对象喜欢本民族文化,也为本民族文化而骄傲,但对本民族历史熟悉程度并不高。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情况主要通过调研对象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守的初心、党的纪律、作用发挥等熟知程度和评价来反映。调查结果显示,32.69%和48.08%的调研对象认为所在社区的党员很好和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及模范带头作用,9.62%、9.61%的调研对象表示不太清楚和没有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在问及调研对象是否递交过入党申请书时,21.02%的调研对象表示递交过入党申请书。如此看来,近80%的调研对象对党员在其所在社区所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比较认同的,也侧面反映出其对当地党员的基层治理能力的认可。

关于调研对象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纪律及党的政策等熟知程度如表4所示。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非常赞同关于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党组织纪律、党徽党章以及党的政策的表述,没有出现非常不赞同的情况,充分说明调研对象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各项政策较为熟悉,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高度认同。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表5显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等评价指标的表述,90%以上调研对象均表示同意,表明调研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表述,分别有1.92%和3.85%的调研对象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对于“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均有3.85%的调研对象表示不太同意;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阐述,7.69%的调研对象表示不太同意。

选取“五个认同”评价指标中呈现出来相对较低的指标进行比较1,可以发现调研对象“五个认同”按照高低排序依次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调研对象的“五个认同”中,尽管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相对较低, 但也分别达到了78.66%、76.92%。

第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考察指标包括对“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等16个表述的态度。其中,对于“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两个论述的同意度最高,持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调研对象占比均为98.08%;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意度最低,持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调研对象占比为84.61%。

第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的考察指标中,“对中国历史与文化骄傲程度”“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两项指标认可度最高,对于前者感到非常骄傲和比较骄傲的调研对象占比为90.39%,对于后者持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调研对象占比也为90.39%;“作为国人骄傲程度”这项指标最低,持非常骄傲和比较骄傲态度的调研对象占比为84.61%。

第三,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的评价指标,对于“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須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一指标论述的赞同度最高,持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态度的调研对象占比为 98.08%;对于“所在社区中的党员所发挥的作用”这项指标最低,认为很好和较好地发挥作用的调研对象占比为80.77%。

第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测度指标中,“中华文化对加强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这项指标评价最高,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调研对象占比为100%;“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这项指标最低,认为非常熟悉和比较熟悉的调研对象占比为78.66%。由此可见,与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度相比,调研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则相对较低。

第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的考察指标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这两项指标评价最高,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调研对象占比为100%,“愿意与其他民族群众通婚”的同意程度最低,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调研对象占比为76.92%。

三、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身份层面:跨境婚姻家庭主妇的国籍和户籍问题是影响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80年代后期至今,中越边民通婚数量急遽增加,目前中越边境通婚比例达到10~50%。在此次调研对象中,约有1/3的中越跨境婚姻家庭成员,这些家庭婚姻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婚姻登记手续,嫁入边境的越南妇女没有中国国籍,也没有中国当地的户籍,从而在医疗、保险、人身安全、劳动力流动等生产生活权益方面无法得到保障,无法有效融入当地社会,自然在内心深处很难产生对现居住地和国家的热爱,不仅会导致家庭生活不稳定,而且给边境的社会管理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课题组调研发现,这些越南籍妇女的观念以及对国家的认同会通过子女教育产生代际传递和影响,进而对其子女的国家认同产生冲击。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这一指标,有5.77%的调研对象(全部为跨境婚姻家庭成员)持不确定态度。而谈到对伟大祖国认同时,7.69%的调研对象(均为跨境婚姻家庭成员)认为如果有机会,可能会或者肯定会加入外国国籍。因此,嫁入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国籍、户籍问题已成为影响跨境婚姻家庭成员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

(二)族群层面:族群偏见是影响中华民族认同的潜在因素

族际认同是指交往各民族之间对其他民族的亲近和好感。各民族之间在文化、宗教、语言和风俗方面存在的某种程度交集、所共存的历史使命或生产生活中的资源互补关系有可能形成相互归属、依赖的族际认同。族际通婚是测度不同民族相互关系和深层次融合,即族际认同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调研发现,96%以上的調研对象对本民族较为认同,但有少数调研对象表示不愿意和其他民族成员结婚(6.8%),不太愿意和其他民族居民聊天(2.15%),成为邻居(3.85%)和亲密朋友(1.92%);有21.15%的调研对象认为当地民族关系为一般。这些数据和访谈结果显示,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因素,族群偏见在中越边境地区依然存在,而过分认同本民族,排斥其他民族就有可能形成地方民族主义,进而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语言层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已成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明的钥匙。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中越跨境婚姻家庭的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日常交流以跨境语言为主,不会讲普通话,不会使用国家规范汉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文化缺乏深度理解。且语言、文化的缺失必然会通过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母亲和老年人对子女综合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再加上中越边境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比较低,优秀师资匮乏,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导致中越边境地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知度较其他地区普遍偏低。调查数据显示,中越边境地区跨境婚姻家庭越南妇女的普通话普及率仅为24.44%,60岁以上老人的普通话普及率也仅为61.86%,远低于广西全区普通话普及率(85.68%)。同时,调查结果表明,11.54%的调查对象对“必须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这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表示不知道(5.77%)、不太同意(3.85%)、完全不同意(1.92%);15.39%的调研对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不知道(7.7%)和不太同意(7.6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但5.77%的调研对象表示不知道“必须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国家战略布局;对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和“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也有9.62%的调研对象表示不知道(5.77%)和不太同意(3.85%)。

(四)思想层面: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认识的不足是影响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因素

习近平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而进一步调研发现,高达51.92%的调研对象认为中华文化跟自身没啥关系,仅传承好本民族文化即可。这充分说明,超过一半的调研对象尚未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致于大大影响了其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治理层面:基层治理能力是影响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直接因素

基层服务的态度和水平是影响群众对党和国家满意度的直接因素。习近平考察云南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植根人民群众,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目前,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基层治理面临着村干部积极性不高;社区党组织行政任务繁重,对服务群众“满于应付、流于形式”;部分支委和村委之间存在间隙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80.77%的调研对象认为所在社区党员很好或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但也有近10%的调研对象认为所在社区党员没怎么发挥或者一点都没有发挥作用。

四、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提升路径分析

(一)及时有效解决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入籍问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加快实施,中越两国的民间交往必将越来越频繁,这必然会带动边民之间的往来,跨国婚姻也必然会增加。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全面调研、掌握已嫁入中国的越南妇女尚未入籍的真正原因,本着便民和解决中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的原则,在加入中国国籍的条件和程序方面对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进行倾斜,安排管理婚姻登记、临时居留申请、永久居留申请和入籍申请的法定机关定期下乡、流动执法,以及时解决嫁入中越边境的越南妇女的入籍问题,承认她们的社会身份,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享受应有的国民政策,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增强她们对于中国的国家认同。

(二)坚定不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

语言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广西中越边境地区60岁以下的中青少年群体普通话普及率很高,已实现基本普及,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跨境婚姻家庭妇女的普通话普及率并不高。这两部分人群属于农村留守群体即“386199”部队 (农村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群体)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而,应以老年群体和中越跨境婚姻家庭妇女的日常生活为抓手,大力开展普通话学习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普通话学习和使用的社会氛围。同时,打造“小手拉大手”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模式,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学普通话”的推普进家庭活动,塑造普通话学习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青少年在普通话推广普及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家庭中老年人及跨境婚姻家庭妇女的普通话读、写、听、说能力,为他们充分理解我国的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文化提供支撑。

(三)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宣传体系建设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四大关系,即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物质与精神关系。同时,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因此,加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宣传体系建设,教育引导边民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物质和精神等重大关系,筑牢边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应成为新时期广西中越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工作。

(四)深入推进族际文化交流以提升族际认同

文化冲突是形成族群偏见,产生族际矛盾的重要因素。在进一步加大各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交流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节庆活动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纽带性作用,深入推进族际通婚、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等有利于扩大族际交往的活动和载体的建设,搭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平台,强化提升各民族的族际认同,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是提升中越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有效举措。

(五)突出增强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城乡社区是社会结构中重要的基本单元,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领导,落实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权和领导力。未来可重点通过分层分领域抓好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培训,提升各级党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引领功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完善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的党组织领导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本文同时得到广西社科联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高质量推广普通话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郑旺全,赵晓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演进与内涵深化——基于“五个认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体系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2]张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归侨群体的“五个认同”研究——以广西桥港镇为例[J].民族学刊,2021(8)。

[3]张雪雁.主体性视域下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构逻辑[J].民族研究,2014(6).

[4]李从浩,汪伟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29所高校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

[5]刘金林,马静.边疆民族地区居民语言能力的劳动者收入效应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A STUDY ON THE FIVE-IDENTIFICATION IMPROVEMENT PATHS OF RESIDENTS AT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 OF GUANGXI: The Fourth Paper of Series Study on

Language and Governance

Liu Jinlin, Ma Jing

Abstract:The results of the sample survey on residents in Jingxi City, Napo County, and Dongxing City at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 of Guangxi show that, the nationality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Vietnamese brides in cross-border marriages, the lever of general-use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th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abilit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five-identification of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Therefore, there are important paths to promote the five-identification of residents at 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 of Guangxi, that is, to solve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roblem of marry-in Vietnamese women in the border areas, to firmly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general-use spoken and written Chinese, to further promote interethnic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interethnic identification, to educate and guide people understand accurately the relationship 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thnic cultures, and to enhance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on grassroots governance.

Keywords:Consolid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five-identification;recognition degree;the China-Vietnam borderland of Guangxi

〔責任编辑:陆 露〕

猜你喜欢
认同度
贵州避暑旅游开发分析
关于如何提升民航安检服务质量的研究
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认同度与实施度的对比研究
浅析提升航海类专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群众中的认知与认同度研究
大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调查
高校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调查
企业转制中工会的定位与职能研究
边疆地区民族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