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阈下的“邓恩铭精神”

2021-02-13 11:17苗体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邓恩铭济南中国共产党

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88)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1]其中就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烈士。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2]总书记在这里强调了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挖掘邓恩铭精神的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1月5日,是邓恩铭烈士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近年相关问题的讲话,特别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3]。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对“邓恩铭精神”内涵的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指出:“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4]从此“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4]。可以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贯穿在邓恩铭的青少年时代及中共“一大”前的革命活动中。

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一个水族人聚集的寨子里。为躲避匪患,1905年,邓恩铭姊妹兄弟6人随父母一起搬到荔波县城居住。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了出卖国家利益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人的支持。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反袁浪潮,当反日讨袁的爱国消息传到闭塞的荔波县城时,14岁的邓恩铭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投入到运动中。一次在街头讲演时, 为表达抵制日货的决心,邓恩铭将自己用的日货当众烧毁。受民主思想的影响,对黑暗、不平的社会现象,邓恩铭更是嫉恶如仇。当时的荔波,封建陋习浓厚,妇女备受歧视和虐待。一次,在放学的路上,邓恩铭看到一位粗壮的汉子毒打妻子时,一位长辈模样的人站在一边不仅不劝架,反而是不停地数落那位遭毒打的妇女,说什么女子出嫁不从夫就是失德等话,邓恩铭看不下去,当即走上前质问那位长辈模样的人说:“现在是民主共和的天下,提倡男女平权,你还讲古代前朝的三从四德,这不是反对共和、复辟专制吗?这成不成体统!”[5]7那位长辈被问得目瞪口呆,男人也悻悻地住了手。一时间,这件事很快传遍了荔波县城的大街小巷。

由于荔波地处偏僻,交通隔绝,为了读到更多新鲜的书籍,敢为人先的邓恩铭决定“到外地去求学,去领略那更为广阔世界的风光”[6]。1918年,邓恩铭考入山东省立一中,其父母、亲属尤其是资助其读书的二叔黄泽沛都非常高兴,希望邓恩铭能安分守己,埋头读书,将来博得个一官半职的,并借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针对当时动荡不安、黑暗透顶的社会,邓恩铭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始越来越关注起了国家的命运与前途来,特别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新思想引起了邓恩铭的极大兴趣。

1919年5月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后, 邓恩铭又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在整个5月,他都格外繁忙。5月5日,他联合多所学校的学生,有组织地到济南城内城外进行露传演讲,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7日,他参加了山东各界国耻纪念大会。10日,他带领山东省立一中学生与济南城内外20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不顾反动当局禁令,冲破军警阻拦,在省议会举行学生联合大会,并成立济南学生联合会, 以统一领导学界爱国运动。23日,他又带领一中学生参与济南学生总罢课,并根据《罢课宣言》,将一中学生组成若干个讲演团,分赴济南城内城外进行露天演讲,劝同胞速醒,以救国危。29日,他与其他学校的学生领袖共同发表宣言,痛斥警察厅甘心媚外、阻遏民气、禁止各界爱国活动的丑恶行径,并对警察厅发出的布告逐条进行驳斥。在活动中,邓恩铭与山东省立一师的王尽美相识,并成为亲密战友。

1919年6月,邓恩铭参与策划组织济南全市商人的罢市斗争,并与省立一中学生冲破军警封锁,走上街头,劝说各商店关门罢市,并与前来阻挠的军警展开说理斗争。罢市胜利后,6月15日,邓恩铭与济南各校学生数千人一起,冒着倾盆大雨在商埠和城内游行庆祝。《昌言报》是北洋皖系军阀操纵的政客集团安福系所办的一份报纸,该报经常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辩护,并极力诋段学生运动,说什么“国家大事,无知孺子焉能过问”[5]21。1919年7月21日,邓恩铭与省立一中部分学生参加在省议会召开的济南各界痛斥《昌言报》卖国的各界救国联合大会,会后,邓恩铭还带领群众包围《昌言报》馆,将其捣毁,并将该报经理张景云、主编薛惠卿、法律顾问张谦斋等一一绑缚,背插亡命旗,并游街示众。同年8月,为反对马良及山东督军署镇压爱国运动、杀害爱国人士马云亭等人的倒行逆施,济南及各地掀起了驱逐反动军阀马良的“驱马运动”,在“驱马运动”中,邓恩铭“始终站在斗争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5]22。

齐鲁通讯社是山东省议员、中国国民党党员王乐平创办的,设在济南院前大街2号,经销全国各地出版的进步书刊。从1919年10月始,邓恩铭、王尽美、王翔千等就经常到王乐平创办的齐鲁通讯社购买、借阅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教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和方法,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中共上海发起组负责人陈独秀函约王乐平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王乐平就委托王尽美、邓恩铭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联系,筹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141。接着,邓恩铭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开始了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工作。1920年夏秋之际,邓恩铭联络在齐鲁通讯社售书部结识的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进步青年,并秘密成立了康米尼斯特( Communist,译为共产主义)学会,学会的宗旨是研究共产主义。1920年秋,来中国的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的翻译、山东平度人杨明斋,从上海回山东平度省亲,途经济南时, 杨明斋与王尽美、邓恩铭等共商创建中国共产党一事。1921年春,杨明斋再次回故乡省亲,在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再次共商建党事宜。

1921年6月底,邓恩铭、王尽美等同前往上海筹备中共“一大”路经济南的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国焘,在济南大明湖游船上会面,就建党事项详细交换了意见。同年7月23日,邓恩铭、王尽美代表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议期间,邓恩铭除了与王尽美一起报告了济南的政治形势、党组织的简况及开展工人运动方面所做的工作外,他还与其他代表一起讨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并参与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

上面通过对邓恩铭革命活动的梳理与介绍,可以清晰地看出,邓恩铭从青少年开始,做事就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而且出席了中共“一大”,并自始至终参与了“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他不仅是一位敢为人先的革命先驱,更是一位开天辟地的建党者。综合起来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应该是邓恩铭精神内涵的第一要素。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4]。“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4]而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个群体里面最重要的成员。

正是因为邓恩铭有着坚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一生被捕三次、越狱两次,在狱中与敌人斗争时始终坚强不屈,充分展示了其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1925年1月,邓恩铭赴青岛发展党团组织,并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同年4月19日,邓恩铭领导青岛大康纱厂工人罢工,并亲自起草了《青岛大康纱厂全体工人泣告书》,宣传工人的悲惨状况,揭露日本厂主的野蛮行径,呼吁青岛各界予以援助,同时公开宣布成立工会。大罢工坚持斗争22天,并获得胜利。4月21日,邓恩铭指导四方机厂工会发动全厂工人举行怠工,抗议胶济铁路管理局未践约行为,怠工坚持到25日,迫使路局答应增加工人工资等三项条件。4月23日,邓恩铭又派人到青岛各纱厂活动。很快邓恩铭的行踪就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1925年5月4日,邓恩铭第一次被捕。后经中共山东省委与青岛地方党组织的积极营救,被关押一周后,邓恩铭获释“被驱逐出青岛,并被勒令不得返回青岛”[7]151。

1925年11月7日清晨,作为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邓恩铭与委员会的其他同志在济南东关机关开会时,被敌人知晓,他第二次被捕入狱。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活动中,邓恩铭已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入狱后,酷刑、重病交加,始终坚强不屈”[7]153。邓恩铭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仰,在敌人多次动用酷刑时,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在敌人不知道他真实身份的情况下,经党组织与家庭的多方营救,最后由两名贵州籍的官员作保,邓恩铭以“保外就医”[7]153而被释放。

邓恩铭出狱后,不顾家人的劝告,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到淄博矿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他一面养病,一面指导矿区党组织工作。1926年春节前,邓恩铭又离开淄博到寿光开展党的工作,在寿光期间,邓恩铭与当地的农民交朋友,很快邓恩铭就引起了寿光县当局的注意,随后,寿光党组织就把他秘密送出寿光。

1927年,在山东党内担任重要职务的王复元,因侵占中央给山东党组织的10000元活动经费,在受到邓恩铭的严厉批评后,王复元与王用章竟投靠了国民党。在这种情况下,邓恩铭“不顾个人安危,及时通知在济南二王认识的一些同志,并想办法把二王叛变的消息告知其他地方同志”[7]141,为党组织减少了损失。1929年1月9日,因叛徒王复元的出卖,没有来得及转移的邓恩铭第三次被捕。被捕后,邓恩铭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狱中面对敌人各种刑具及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屈服,与敌人英勇斗争,“挑起了组织狱中难友进行斗争的重任”[7]157。随后,便组织领导了以下两次越狱活动。

1929年4月19日,趁国民党从日本人手中接管济南之际,邓恩铭组织了第一次越狱活动。当时狱中关押的除共产党外,还有土匪与直鲁联军的官兵,邓恩铭就对他们进行宣传并分析形势,让他们知道不越狱就没有任何生路。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因有叛徒告密,只得匆匆起事了。4月19日晚7时,直鲁官兵打倒看守后,15个人冲出监狱,但由于经验与准备不足,最后只有共产党员扬一辰一人成功越狱。

随后,邓恩铭又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组织第二次越狱。1929年5月,国民党当局把在山东各地抓获的共产党员集体押到济南,一时间,监狱里人满为患。狱方便把变质霉烂了的高粱面给囚犯吃,把水泡过的霉烂的大米给囚犯吃,因而造成了许多人生病。在此情况下,邓恩铭秘密恢复党的组织,“领导狱中共产党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斗争。把党员组织起来,相互帮助;采取多种方式对党员进行教育;重视同一囚室中一般犯人的争取工作;为改善狱中生活条件和政治待遇,在狱中发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7]157。7月21日晚饭后,邓恩铭“与纪子瑞、王永庆等5人组成越狱领导小组,周密计划,组织了第二次越狱斗争”[7]157。邓恩铭他们把用于清洁厕所的石灰装在一个个信封里,然后秘密分发到各个囚室。趁星期天大部分看守回家之机,邓恩铭一声令下,他们把“石灰信封”投向看守,随后,18名共产党人与狱警进行了英勇斗争,冲出狱门,有6人成功脱险。邓恩铭却因受刑过重,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第一个被抓回了监狱。第二次越狱斗争震惊了国民党当局,第一监狱看守长因“渎职”被枪毙,山东省高等法院还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戒饬”。随后,国民党山东监狱方面加紧了对监狱的看护,此后,越狱便成了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中说的那样,“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4]。邓恩铭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参与了建党的全过程。随后,他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经历了领导工人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4]。而邓恩铭同样是这一时期共产党这个群体里面最杰出的一员,特别是他三次被捕后在狱中的表现,充分诠释出了其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因此,坚守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然也就成为邓恩铭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四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其身上同样具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建党精神的元素。可以说,这种精神根植于邓恩铭的农民家庭出身,具有深厚的底蕴与基础。

邓恩铭出生时,祖孙三代8口人,仅有3间草房、2亩田。2亩田一年产粮食800多斤,一家人难以糊口。好在邓恩铭的祖父邓锦庭和父亲邓国琮懂些医术,就常到盛产药材的瑶山苗岭采些药材,再拿到荔波县的九阡、恒丰等大集镇去卖,农闲时节还走街串寨行医,挣些钱以贴补家用。后来,为了躲避匪患,邓家就在荔波县城租了一栋木房,开始挂牌行医。进城后的邓家,为了维持生计,与亲戚合伙开了一个小铺,经营中草药,兼营糖果等杂物。为了贴补家用,邓恩铭的祖母每天到街上卖点酸菜换回些钱,邓恩铭的母亲每晚挑灯做鞋,因制作成本高且费工,无利可图就改生发豆芽、磨豆腐出售。可以说青少年时期的邓恩铭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小时候就同情劳动人民。清末,贵州三都的潘简王曾领导水族人民在荔波一带起义,并与苗、布依、侗、汉等族农民军相互配合转战于黔东南一带,同治五年攻下荔波县城,杀贪官污吏、恶霸豪绅,委派县长,并坚持斗争10多年,所以潘简王就成了邓恩铭儿时的偶像。为此,邓恩铭作《潘简王》诗,以赞扬潘简王,诗曰:“潘王新简应该称,水有源头树有根。总为清廷政腐败,英雄起义救民生。”[7]135由此可见,邓恩铭的“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始于其青少年时代,与他出生成长的过程关系密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4]。1919年10月,邓恩铭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到1920年“夏秋之际,与王尽美等秘密成立了康米尼斯特( Communist,译为共产主义)学会”[7]141,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再到与王尽美、杨明斋共商建党,从此,他便确立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1920年初,邓恩铭在他负责编辑出版的《灾民号》上公开发表政论性文章《灾民的我见》。他在文章中首先指出灾民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一般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才有灾民”[7]10-11。邓恩铭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视角,对灾民抱有强烈的同情心,要求人们关注灾民问题。对此,他在文章中写道:“社会上既有这般无衣穿,没饭吃,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灾民,我们有衣穿、有饭吃,一家团圆的,对于这些灾民应当怎么样?我想我们四万万同胞,彼此都是亲兄弟,难道我们就忍心看他们饿死、冻死吗?万不至于这样!一定想法子去救他们。”[7]11对当时各种赈灾的办法,邓恩铭也提出了批评:“我们单就赈灾一方面说,现在赈灾的办法,真是多极了。但是总括说来,大概都是不彻底的多,彻底的少,是目前的办法,不是将来的办法。我以为这种赈灾法,万办不到好处。何以见得呢?我要说他做不到好处,先要说他们如何的办法。他们的办法不外施钱、施米、施衣等等一些皮毛办法罢了,何曾想到根本的打算。试问一般没有家、没有粮、没有钱、没有牲口、全体破产的灾民,每人给他十元、八元,就能养家活口吗?况且还得不到十元、八元呢?这种办法,我敢下一个武断的批评,这种徒顾目前的办法,一定劳而无功的。那末死的还是死,饿的还是饿,卖子女的还是卖子女,做土匪的还是做土匪,变为娼妓的变娼妓,结果灾民依旧是灾民。”[7]11-12在邓恩铭看来,只有灾民“彻底觉悟”[6]12起来,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对此,邓恩铭写道:“我们为什么终年的劳动,一般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终年的安乐?为什么我们就穷的没吃没穿妻离子散?一般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就坐汽车,打麻鹊牌,吃花酒呢?他们的衣食住一切都是他们的吗?不是,是我们一般苦同胞的。是我们一般苦同胞的血汗。那末我们就永远应该受他们的支配吗?要知道,若是再不设法子来对待他们这一般豺狼似的军阀、官僚、政客、资本家,以后就没有我们苦人过的日子了!”[7]12关于如何才能彻底改变现状,邓恩铭认为农民应当以“组织农团、设立农事改良所、设立乡村银行和乡村医院”[7]12-13等办法来进行斗争。

1925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山东各地党组织在潍县召开会议,成立新的山东地方委员会,由邓恩铭担任地委书记。随后,邓恩铭住在济南叔父家中,每天出出进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为革命事业而奔波。恰在此时,邓恩铭的六弟从贵州荔波给邓恩铭寄来一封信,信中详细讲述了家中贫寒的状况,一家人都渴盼着邓恩铭寄些钱回去。当时,作为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邓恩铭手里掌管着中共山东党组织的活动经费,但他却在《致弟弟》的回信中写道:“知道家乡米贵。但是我没有分文汇回去,使老少少受点穷苦,实在是罪过!”[8]此后,直至英勇就义,可以说邓恩铭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综合起来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应是邓恩铭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

1991年9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为荔波邓恩铭烈士故居写下“学习邓恩铭烈士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7]插图的题字,提出了邓恩铭烈士的崇高精神,并把邓恩铭烈士的崇高精神概括为“追求真理、献身革命”[7]插图。1994年6月,乔石委员长为邓恩铭纪念馆题词:“弘扬烈士精神,开拓前进,振兴荔波。”[7]插图再次提到邓恩铭烈士精神。2001年1月5日,贵州省举行纪念邓恩铭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贵州省委领导在讲话中说:“江泽民总书记曾于1991年题词:‘学习邓恩铭烈士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精神’。‘追求真理、献身革命’,是对邓恩铭烈士光辉一生的最好写照。”[9]2011年1月6日,为纪念邓恩铭诞辰110周年,贵州省举办多项文化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中共黔南州委书记黄家培在纪念邓恩铭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中说:“邓恩铭烈士牺牲至今虽已80年,但他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励精图治,自强不息。”[10]由此可见,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应该是邓恩铭精神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可以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邓恩铭从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就确定了共产主义信仰,而且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从此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白色恐怖,有不少共产党员退却了,还有的变节投敌,而邓恩铭则是坚定地选择继续跟着党走。1927年4月27日,邓恩铭出席了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并向党中央汇报了山东省党的工作。在武汉期间,他还被邀请到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并把山东的工运、农运情况详细介绍给学员。6月19日,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在汉口召开,邓恩铭出席了会议。随后,邓恩铭离开武汉回到山东。不久,根据中共“五大”修订的党章和山东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共山东省委,邓恩铭当选为山东省委书记。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政变发生后,白色恐怖笼罩着山东,为了邓恩铭的安全,9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曾致信给中共中央,要求中央把邓恩铭调出山东。中央经过考虑后,本计划派刘少奇接任邓恩铭的职务,但当时的刘少奇因生病住院,无法前往。面对险境,邓恩铭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留在山东坚持革命斗争。

在邓恩铭第三次被捕,其真实身份暴露后,他就已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在狱中他强忍着伤痛与病痛的折磨,给远在贵州荔波的母亲写了一封家书,家书中还附有邓恩铭写下的一首悲壮的《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7]136《诀别》诗充分展示出邓恩铭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对邓恩铭革命活动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出,邓恩铭从青少年开始,做事就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而且自始至终参与了“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所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应该是邓恩铭精神内涵的第一要素。随后,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经历了领导工人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用行动诠释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此后,直至英勇就义,邓恩铭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诠释出了其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在第三次被捕时,邓恩铭的真实身份被暴露,此时他就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在狱中写下的《诀别》诗就充分展示出了其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

猜你喜欢
邓恩铭济南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写给母亲的诀别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印象邓恩铭(外一篇)
党的一大最年轻的代表邓恩铭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