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专业背景下的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初探

2021-02-14 05:13梁丽文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为例,论述通过音乐欣赏导入新课、通过“三个问题”抓住诗歌意向理解诗歌内涵、通过深情诵读与歌唱把握诗韵、通过延伸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通过改编创写拓展诗歌艺术空间等做法。

【关键词】声乐专业 经典诗文 教学探索 专业背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98-02

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着每一代中华儿女的中华经典诗文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文学与艺术具有相通相成的特点,都指向细致深刻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因此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往往是艺术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华经典诗文不仅可以充盈艺术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整体人文素质,促进其专业能力发展,还会成为他们日后创作灵感的资源库。然而,在目前的中职艺术专业语文课堂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主要从以下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讲解诗歌背景——分析思想内容——赏析艺术手法——背诵。事实上,这样的教学过程即使教师自己已经陶醉其中,但学生也可能会觉得乏味,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追溯原因,一方面是中职艺术生的文化基础整体薄弱,要求原本文化学习成绩偏低的他们在诗文中产生共鸣确实不容易。另一方面,很多中职艺术生选读中职学校虽然有明确的专业目标,但他们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实现心中的专业梦想。他们虽然普遍认同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必须勤学苦练,但很多人却误以为文化课与专业关系不大,认为文化课并不重要,所以他们常常不重视甚至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突破知识视野的局限,让他们认识到构成专业底蕴的文化课学习,尤其是中华经典诗文学习是他们专业获得更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找到授课内容与专业技能相契合的点,即要设计体现专业背景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展示中华经典诗文魅力,最大化地让学生吸收其中养分从而使专其业艺术之花开得更加璀璨。本文以广西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实践为例,谈五点具体的做法。

一、通过音乐欣赏导入新课

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导入阶段,笔者充分利用声乐专业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通过多媒体播放昆曲《声声慢》(张静娴),让学生闭目凝神,充分调动听觉进行音乐欣赏。要求学生听完之后说出这首歌表达的感情。当学生说出“凄凉、哀怨……”之后,教师在总结中及时抛出问题:“如此深沉哀怨的调子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和一段怎样的往事?请大家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学完以后,看看自己是否也能通过声音把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地进入认真学习的状态中。

二、通过“三个问题”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涵

诗言志,主要通过意象含蓄蕴藉地表达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悟意象背后的感情可以从三个问题着手: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中,诗人写了“酒”“风”“雁”“黄花”“梧桐”“雨”意象。同时,诗人是这样写意象的:“急的风”“淡的酒”“旧时相识的雁”“憔悴的枯萎的菊花”“细雨中的梧桐”。再调动意象含义积累(如“酒、饮酒”意象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情感;“羌笛”意象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孤寂;“柳”意象带悲伤离别意味,有相留之意等;落实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经过分析,学生不难看出作者要营造的意境是凄凉悲冷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信息,如作为点睛传神之笔的诗眼——“愁”,以及构成环境的时间、地点、天气等。在词中,黄花(菊花)“憔悴损”暗示深秋,而在悲秋时节,作者是“独自”一人“守着窗儿”,哀叹“怎生得黑”,这足见其内心的孤独、无奈与煎熬,这种煎熬难耐也通过诗眼“愁”字表达出来。学生领悟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及时向学生问道:“诗人为何这么愁?她到底愁什么?”就在学生被问住的时候,教师切入作者生平介绍。学生很快就体会到晚年李清照的亡国之恨、故土之思、悼亡之悲、丧夫之哀和孀居之苦。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知人论世”环节,一定要等到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什么时候需要?就是学生解读过程中遇到困惑并思考却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此外,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人论世”对诗歌意蕴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这与学生学唱一首歌之前必须先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是同样的道理。关于这点,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观看韩磊指导程晨唱《雁南飞》之前对电影《归心似箭》相关情节的讲解视频,学生就会明白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是理解、把握作品感情的关键。

三、通过深情诵读与歌唱把握诗韵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对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受的时候,再组织学生进行深情诵读,进一步把握诗韵。即要求学生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借助眼神、手势体态,通过语言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势、节奏分明、声情并茂、起承转合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及音樂的韵律美,引起听众共鸣。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连用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营造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氛围,应该读得缓慢低沉。这要求学生在一字一顿中,读出跌宕起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这种声调上的节奏,同时注意做到声断气不断。又如词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引导学生想象,院子里满目阴森森的梧桐,天空还下着绵绵细雨,黄昏到来了,黑暗渐浓,再加上雨打梧桐叶,点点滴滴……此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词人欲说无语,欲泣无泪,读“这次第”,心理上作一个停顿后,万般悲绪再也无法掩饰,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字要重读,然后稍做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指导学生深情吟诵的过程是升华学生把握诗韵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通过声音表达感情的过程,这和音乐专业用声音表达感情的能力要求是相通的。除了感情诵读,还通过多媒体播放宋祖英、侃侃等人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不同演唱,学生听后若有所思,跃跃欲试,最后在情不自禁的哼唱中加深了对诗词意蕴的理解。

四、通过延伸内容品味诗歌意境

在吟诵唱环节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相关的现代歌曲,让他们在经典诗文与现代歌曲的对比中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具体是欣赏电影《归心似箭》插曲《雁南飞》的歌词:“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 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且等春来归……”请学生指出演唱这首现代歌曲最关键的地方是要抓住哪个字表达感情?学生思考发言以后,再给学生观看韩磊老师指导程晨演唱《雁南飞》视频片段,学生最终明确:“飞”字是传达感情的关键字眼,“飞”是意味无穷的,它代表一种心情,一种心境。“情”“心”“意”都跟着一个“飞”字飞走了,带着说不出的伤感、无奈、期盼,以及很多复杂的感情,柔肠婉转,凄美无限。因而韩磊指导程晨演唱的时候,重点在“飞”字下功夫,努力把“飞”字承载的复杂感情表达出来。再让学生听程晨演唱《雁南飞》,并对比几位歌手,如单秀荣(原唱)、宋祖英等对《雁南飞》的演唱,进一步体会歌手如何借助声音准确传情,以情动人。学生在感受中明白南飞的鸿雁不仅在李清照的诗词里,也徘徊在许多现代歌曲当中。而现代歌曲的声音传唱则是尽可能把经典的诗情诗韵演绎出来。

五、通过改编创写拓展诗歌艺术空间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能力拓展分两个环节完成,目标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学完《声声慢》(寻寻觅觅)之后,对比网易云音乐里几位歌手(宋祖英、黄海、张静娴)对《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弹唱,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感情演绎最优者,并阐述理由。这样的训练其实是从质地内涵上训练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使他们未来在作曲以及演唱的时候能更好地传达感情,演绎个性。第二个环节属于作业完成阶段,这个阶段训练学生古词今用,改编创写。即欣赏现代歌曲崔开潮的《聲声慢》并展示歌词: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河童撑杆摆长舟渡古稀/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梦里有花梦里青草地/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崔开潮的《声声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为歌名,借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入歌,中间仅仅截取了两三句李清照的原词。很多学生没能品出歌词含有对生活的深沉热爱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却从声音旋律中听出其中的迷茫和怅惘。那种欲说还休的淡淡忧伤是暗合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在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还可以如此改编后,让他们根据《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意蕴分小组进行歌词创编改写比赛。在创作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音乐和旋律,虽然他们创编改写歌词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只要能有感而发、有序表达,也就实现了语文听说读写的结合,激发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和专业相融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总而言之,在声乐专业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优势,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可以舍弃传统知识点的单纯灌输,积极创设体现中职声乐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经典诗文对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让中职声乐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当然,中华经典诗文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艳芬.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诗歌教学的策略[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1).

[2]葛兰宁.借助有声艺术形式再现诗歌之美:中职语文经典诗词品鉴新法初探[J].职教天地,2019(6).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的艺术中职经典诵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XZZJG2019B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丽文(1983— ),女,广西平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广西艺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卓 怡)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的《国际经济合作》课堂教学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
跨界艺术创意在课堂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