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视域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021-02-14 05:13郑崇威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教育的策略,提出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自觉展开学习反思,设计合适的辅助方案,推出更多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延伸训练维度等教学建议,以期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主体教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111-02

主体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师要自觉建立主体教育意识,在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组织等过程中自然渗透主体教育思想,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良好条件。高三临近高考,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及时投放辅助方案,组织更多探究合作学习活动,都能够成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反思,自觉梳理知识、方法,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一、建立反思机制,突出生本主体地位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调度、教学训练等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还要引导学生经常开展学习反思,并自然养成学习习惯,这对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存在个体差异,其致因众多,如果教师能够发动学生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反思和總结,必定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迪,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更深远的意义。

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环节后,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特别是在测试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写出简单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对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理性归纳,对学生实现自我成长有重要促进作用。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三数学《正弦定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内容,然后推出正弦定理学习内容,让学生先研究特殊的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如直角三角形,再延伸到斜三角形。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讨论,利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斜三角形的基本问题。在学习总结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正弦定理的主要内容和证明方法。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结合教材阅读,很快就形成信息反馈。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进行总结,属于学习反思范畴。进入数学学习探索环节后,学生需要进行新旧知识对接处理,还要吸收新的概念和定理等内容,如果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相关内容,说明其认知是比较牢固的。教师让学生口头总结,体现了学习反思应用意识。

二、优化课堂环境,启动生本学科思维

主体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这是学生普遍欢迎的。在进行具体设计和组织时,教师需要有倾听、观察的意识,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做出对应设计和调整,给学生更多发言权、讨论权、对话权,有效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在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灵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改变教学评价习惯做法,多进行专业指导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启动学生学科思维,教师在导学环节引入一些数学故事和经典案例,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文信息:“这幅图片是向日葵,其排列呈现规律性,组成了数列模样;古代有人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万物皆数’,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数学概念——数列。什么是数列?数列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展开深入思考,并开始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数列形成初步认识。教师对数列进行详细介绍,并列出一些训练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图文信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示,学生积极响应,学科学习渐入佳境。教师利用问题展开调度,列出一些数列让学生判断,逐渐让学生接受数列的概念并对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其很快就掌握了概念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设计辅助手段,借助图文进行引导,推出一些思考问题进行启迪,其调度效果良好。

三、精制辅助方案,做好生本复习服务

高三数学教学大多已进入高考复习环节,教师在进行辅导方案设计时,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针对性地做出应对。学生在学力基础、数学悟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在设计辅导方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不同的辅导方案,体现主体教育思想。为突出辅导方案的适配性,教师不妨对一些方法、任务、目标进行优化设计,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轻松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

临近高考,学生对学习的有效性有更高追求,教师对学科知识展开系统梳理和总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复习条件。如教学《等差数列》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对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进行复习:数列有多种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通项公式法、递推公式法、图象法、前n项和公式等,现在推出等差数列,可以通过一些案例进行说明。学生先回顾所学旧知,形成知识储备,然后对等差数列的概念进行解读,利用更多案例进行强化认知,让学生借助数列表达方法进行对应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总结内化的机会。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投放一些等差数列训练习题,让学生利用相关概念和公式进行推演。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展开对应训练,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推出精制的辅助方案,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化的机会。先是旧知对接,然后是新知渗透,最后是强化训练,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义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应用意识普遍欠缺,教师给学生做出学习规划,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和探索,不仅能理顺学生学习思维,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其学科能力。

四、组织合作性学习,激发生本探索热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模式。在贯彻主体教育思想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任务进行综合分析,组织更多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然进入探索环节。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没有小学生饱满,如何进行合适的设计和组织,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做出设计,如适时推出实验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展开游戏竞赛、投放小课题等,其调度激励效果值得期待。

教师推出合作性学习活动时,要考虑其可行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对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现实帮助意义。如在教学《等比数列》时,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通项公式和推导方法;渗透函数数学思想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目标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重要内容,教师要推出一些合作性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成立合作团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等比数列的训练题目,先猜想,然后推演证明。学生接受任务后就积极行动起来,从教辅材料中找到一些习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性学习顺利启动。

学生对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参与热情,教师给学生更多自主权,让学生自行建立合作团队,先猜想再验证,形成完整的训练体系。课堂教学由较多环节组成,其中合作性学习是重要的探究方式。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出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主动进入合作性学习活动之中,其学习呈现出高效性。

五、延伸训练维度,提升生本综合能力

高三学生大多有主动训练的意识,教师要对训练任务进行优化设计,提高训练效度,减少一些低价值的训练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择的权利。高中学生占有大量数学训练资源,时常面临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做出指导,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推介,让学生在有限训练时空条件下获取最大学习效果。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训练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给予更多指导,并主动参与学生网络交互活动,使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能力。

数学训练设计对接学生生活,其效果会更为显著,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核心。如教学《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时,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列举生活现象,对不等关系形成直观认知。在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列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内容,要求学生展开训练。例如:“a2+3>2a,a2+b2>(a-b-1),x2+y2>2xy这几个不等式中,哪一个恒成立的个数为1?”“比较一下x2+5x+6和2x2+5x+9的大小。”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利用相关概念和定义进行判断和解析,探索气氛逐渐浓厚。为了形成延伸训练,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特别是有价值的习题内容,及时共享到网络交互平台,以便让大家共同探讨。学生对网络应用比较熟悉,自然会积极响应并在网络交互平台上和谐互动,在训练中获得更多成长。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科训练,并组织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形成课外训练,特别是信息交互和共享给更多学生提供了学习便利,形成了互补效果。教师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训练和探索,能够形成丰富的激发动力,让学生自然建立学科核心素养。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其复习压力较大,教师要有学情调查意识,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主体教育思想的全面落实,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针对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由于其学习追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要在辅导策略设计、学习活动组织、知识方法梳理、应试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对应研究,以提高教学适配性,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诉求。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为学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提供必要服务,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对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鹏飞.高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究与应用[J].中学数学,2021(15).

[2]纪秀浩.高中数学课堂设问切点的多元探索[J].新教育,2021(23).

[3]姚素娟.论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培养[J].教师博览,2021(21).

【作者简介】郑崇威(1980— ),男,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第一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