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培养策略

2021-02-14 05:13张宗仁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高中化学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策略,从激发记忆兴趣、厘清记忆路线、提高记忆效率等方面,提出以投放思考问题、组织化学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以关注知识链接、构建知识体系来整合知识资源,以推介记忆方法、组织记忆活动来传授操作方法等教学建议,以期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记忆能力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117-02

学科学习离不开记忆,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整合知识资源、传授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记忆效率,形成内化认知基础。化学学科教学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有很多,如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等,都涉及记忆的问题。教师要科学设计,及时给予辅助指导,教给学生合适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提高记忆效率。化学学科知识众多,特别是带有抽象性定义、符号等的信息,需要运用合适的记忆方法。教师要做好对应探索和研究,为学生及时记忆学习提供必要帮助。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记忆兴趣

学生对学习情境有较强烈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借助情境设计创造记忆契机,其组织效果会更为丰富。教师要适时投放思考问题、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中完成记忆任务。

(一)投放思考问题

化学学科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借助情境创设组织学生展开记忆学习,能够给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冲击,让学生自然启动记忆思维。如问题的设计和投放,这是最为常见的。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知识构建任务,同时记住需要记忆的信息。

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这节需要记忆的内容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为激发学生主动记忆的兴趣,教师适时投放思考问题:元素周期表有自己的结构,如何找到其构建规律呢?在分类记忆时,要掌握什么样的记忆规律呢?学生开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将元素周期表分为金属元素、过渡元素、非金属元素三个部分,这样分类分步地展开记忆,使记忆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对记忆方法展开创新探索,推出不少新奇手段。教师鼓励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借助问题投放指导学生展开分类记忆,给学生提供更多记忆启迪。特别是让学生共享记忆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建立记忆方法体系,其操作效果更为显著。

(二)组织化学实验

学生对化学实验是比较热衷的,教师适时投放实验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鲜活的体验,其记忆效果会更为丰富。实验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需要记忆的东西有很多,教师设计具体任务时,让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和操作,可以促使学生自然记忆这些内容。

教师推出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让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在亲身经历中建立学科认知,而由此形成的记忆认知也会更为丰富。如教学《化学能与热能》时,教师推出小实验:这是一支试管,往里面放入一小块生石灰,然后加入一些水,观察试管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学生近距离观察试管,教师引导學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进行实验归结:“从实验观察和体验中,你有哪些感觉产生?触摸试管外壁有热感,说明什么问题?能否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开始观察和思考,自发展开讨论,很快得出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钙;试管外壁有热感,说明这个实验产生了热能。”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对实验结论进行确认,对实验关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记忆,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实验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实验过程中也关涉一些新知识内容,教师提出必要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然展开记忆学习。

二、整合知识资源,厘清学生记忆路线

化学学科知识内容丰富多样,需要记忆的信息更是不胜枚举,如何让学生做好知识衔接,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关注知识链接

化学学科关涉到的知识较多,理论知识、化学元素、化学计算等,都属于化学学科的知识要点。教师需要进行对应引导,让学生进行整合,理顺知识之间的关系,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为学生学习思考创造良好条件。关注知识链接,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做出对应设计和组织,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路线。

学生对系统知识构建缺少主动性,教师要深潜教材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结,让学生能够顺利展开知识串联和融合,自然形成记忆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条件。如教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教师先投放一些图片信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和判断:“这些反应发生的时间是一样的吗?”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认知,自然能够展开观察和判断,对化学反应快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形成系统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实验案例,对实验反应快慢进行对应说明。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对生活化实验进行判断分析,对不同化学反应速率做出判断,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方式。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思维对接,结合信息记忆进行知识梳理,都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形成崭新的记忆认知。

(二)构建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各个单元之间有较强的联系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单元的联系进行研究,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章节性认知,这对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构建效率有积极帮助。学科教学追求系统性,这是由学科教学属性决定的,而学生学习大多没有主动衔接的意识,各个章节知识呈现碎片化,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构建,以期获得丰富的学习激发动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构建时,要对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操作路线,这样才能赢得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对知识概念操作步骤等内容进行分类记忆,其记忆会更牢固。如教学《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甲烷的结构式、电子式、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等知识信息,还要对甲烷的化学性质进行梳理,掌握取代反应相关内容,最后要对甲烷的用途进行探索,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延伸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知识梳理和构建,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学生对新知识有主动接受探索的意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梳理,在集中和分散记忆中掌握学科认知,符合学生学习记忆的要求。知识具有系统性,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梳理和引导,学生接受起来会更为顺利。高中学生具有知识内化的能力,教师适时做出指导,规划出清晰的操作路线,能够满足学生的记忆学习需求。

三、传授操作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率

化学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集中和分散记忆,需要更多方法的支持,如果教师能够广泛搜集记忆方法,科学指导学生展开记忆学习,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一)推介记忆方法

化学知识记忆对方法有特定要求,教师对此展开学术研究很有必要。化学知识、化学元素、化学符号等,这些记忆的信息带有学科特点。如何才能获得最佳记忆效果,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记忆方法积累呈现个性化,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记忆方法交流活动,筛选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共享,这样势必能够形成传递效应。

记忆方法众多,而且不同学习主体,其记忆方法运用丰富多样,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认知,对学生学法储备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主动交流中掌握更多合适的记忆方法。如教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时,由于学生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材中对乙醇的用途有过一定了解,在生活中对乙醇也有一定认知,但没有从组成和结构方面进行深度解析,为了让学生形成系统性认知,教师指导学生对乙醇的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展开梳理,并推出了实验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将乙醇与钠进行反应,对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设计。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学习环节,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梳理,设计实验操作步骤,分析实验结论,自然形成系统性学习认知。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从分类记忆的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接生活认知和初中学习积累来进行新知探索,对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自然完成知识记忆和内化。特别是学生通过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学习认知也更为丰富。

(二)组织记忆活动

记忆性学习需要活动支持,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实际,对记忆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和组织,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学生对灵动性记忆活动有比较高的接受度,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对应设计,如同桌合作展开记忆比赛活动、班级组织知识抢答活动、小组内举行记忆游戏活动等,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活动之中,在广泛互动中建立知识体系。

教师推出记忆活动,需要给出具体的操作路线,或者是设计具体的记忆内容,让学生自然展开记忆操作,这样才能建立有形学习认知。如《基本营养物质》这一课程的记忆内容众多,如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其化学性质、共同性质和特性反应等,都需要进行知识记忆。为此,教师推出了记忆学习活动:展开梳理性阅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结记忆,准备参与班级知识抢答比赛;抢答内容主要有糖类、油脂、蛋白质化学组成,包括元素组成、分子式、结构特点,以及糖类、油脂、蛋白质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等。学生對比赛活动比较喜欢,主动展开准备工作,对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梳理,在分类整合处理中形成自然记忆。在竞赛环节,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给出必答题和选答题,让学生顺利构建学习知识体系。一个简单的知识竞答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记忆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从学生的记忆情况能够看出,教师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给学生带来了学习启迪。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学习记忆,这是较为常见的教学行为。高中生有自己的记忆习惯和方法,教师在学法指导时,要做好必要的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设计,让学生主动接受这些记忆方法,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记忆需要方法,教师要展开科学指导,让学生尽快掌握化学定义、概念、原理、名称、符号等,为系统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少林.高中化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0(12).

[2]王建兵.培养学生高中化学解题反思能力的策略[J].高中数理化,2020(24).

[3]冯岩.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1).

【作者简介】张宗仁(1971— ),男,江苏南京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与研究。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