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改革探索

2021-02-14 16:44韩婷婷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课程改革

韩婷婷

摘  要:文章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针对传统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目标不匹配、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僵化等诸多弊端,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目标几方面入手,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上述具体的课程改革措施,有效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课程改革;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76-03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培养创新人才则是提升国家创新水平的关键步骤。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战略方针高度。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目标,并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实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2]。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点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3]。高校需要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高校主要是依据培养目标的定位来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4]。

二、传统案例分析课程的弊端

课程教学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政府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应对公务员考试的辅助课程。本课程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模拟各个政府功能的运行体制,匹配案例教学特点,以传授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提高大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国家的课程体系改革都以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重点内容[5]。但是传统的案例分析课程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案例陈旧不够贴近生活的问题,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知识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而不主动探究,在教学评价方面,只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依据,缺乏实践学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一)教学目标单一,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案例分析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讨论等形式来掌握对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以实现扩大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以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掌握关于行政职能、行政体制、人事行政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加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但是此种教学目标不清晰,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目标使大学生在毕业后,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6]。

(二)教学内容滞后,缺乏前瞻性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政府体制等相关案例分析,所用的案例是从600多个真实的公共管理案例中选取的40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案例。并在“案例分析”之前增加“理论概要”作为知识铺垫。但是由于每个案例的编写到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有些案例较为陈旧,缺乏新意。有的案例由于新法规政策的出台,使得所选的案例失去研究的价值。课程教学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政治和发展趋势。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难以培养出专业型人才。

(三)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落后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学习典型的案例,使学生沉浸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帮助学生像从业者一样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传统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授课程内容为主,辅之以学生的讨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學生认为此种方式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不利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消极态度也会大大降低教师授课的热情,使课程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四)教学考核方式僵化,缺乏实践学分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其中,考勤和平时课堂表现占比10%,期中考试占比30%,期末考试占比60%,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查的知识点也以书本知识点为主。而案例教学法是对实际行动中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群体所面临的真实情景所进行的历史的、部分的、诊断性的分析,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其中,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而实践环节在教学考核中并没有体现。

三、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改革对策分析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2]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定制约作用,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7]。

(一)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而以学生为中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在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要紧跟时代潮流,改进理念,与时俱进,改进思想。“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除了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撰写案例,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性思维,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要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内容除了依托教材进行教学外,还需要拓展教学知识点,充分利用期刊、网络、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案例素材,并从中选取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前沿性和契合性的案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评价。比如在学习电子政务时,应增加数字政府的相关知识,包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政府办公自动化、公民随机网上查询政府信息、各级政府间的可视远程会议、电子选举、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内容。它是一种遵循“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的新型政府运行模式。还可以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构建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跨学科教学体系和模式,比如在讲授财务行政这一模块的知识点时,应该对会计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学习,使学生掌握预算管理、决算管理、审计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实现对教学课程内容的优化重组[9]。

(三)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混合式教学

课程教学要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线上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课程基础知识,比如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等线上资源学习政府机制、政府职能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学生自学为主,转化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开展主动研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线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来进行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比如在学习行政伦理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相关典型案例的角色,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行政伦理失范的类型、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行政伦理的制度化建设。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创新型人才[10]。

(四)完善教学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

《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高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目标,并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生在面对多样复杂的具体问题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授“行政执行”这一章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的执法部门进行实践调研,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讲授“湖南嘉禾拆迁事件”案例时,可以到当地的拆迁部门了解政府拆迁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讲授“广州泥头车”案例时,可以到当地的交通运输部门了解目前违法事故的类型和原因,通过开展实践调查,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点,并能够有所启发。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需要增加实践环节,并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纳入教学考核体系。教师可细化考核方法,期末考试不再全部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而是围绕某一专题,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开展调查,形成相关案例报告,并进行分析,通过报告书、PP等环节进行展示,计入实践学分。通过实践环节,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全方位考查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所展现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高校教育体系改革转向以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优质人才为目标。通过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方式,实现高校课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OL]. (2016-03-1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2] 蒋永贵.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 (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 徐为民.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44-145.

[5] 彭洪亮,伍跃华,张焕芝,等. 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材料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21(04):136-138.

[6] 高晓明. 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5-67.

[7] 卢铁城.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0-13.

[8] 赵红梅,廖果平,王卫星.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以财务与会计专业为例[J]. 财会通讯,2019(34):41-45.

[9] 满晶,马欣川.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1993(03):1-5.

[10] 陈希. 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2(23):7-9.

(荐稿人:杨佳莉,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课程改革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