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双主体”的“星空模式”课堂创新改革

2021-02-14 16:49李臻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堂创新

李臻

摘  要:教育界对课堂教学经历了“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三个阶段的讨论和探索。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视野下,国家基于“师生双主体”理念,以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的,尝试进行“跨文化传播”课程的“星空模式”课堂创新改革。要求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设计,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课程准备、要求、延展等每个设计中都要突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营造师生协作的新型课堂,与翻转课堂相比,该课堂对“双主角”的配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课堂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懂得了团队合作的意义,实践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成就感等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师生双主体;“星空模式”;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85-03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听取,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保证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还慢慢扼杀了学生探索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提高课堂质量,学界又提出了“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改革,采用翻转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1]。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气氛虽活跃但松散,节奏过于拖沓,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无法利用已知的知识有效解决新问题,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也不尽如人意。

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界对课堂教学理念进行了思考和创新,认为应该采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形式,建立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的关系[2],实现“教”与“学”的完美配合[3],既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忽略学生主动性的模式,也不满足于单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松散、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模式,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主动发挥潜力、积极自主探索的机会[4]。在此种课堂创新思路下,在大学开设“跨文化传播”这门具备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的课程时,课堂的授课计划将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合作能力、评价审美能力列入为创新的主要内容。台下的学生虽是一个整体,但在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水平,发挥特长、展示水平,“星空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让每颗星星都发光,形成美丽星空,最终提升教学的效果。

选择这门课程来尝试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是因为事先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跨文化传播”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国外文化充满了好奇,但因为很少有出国的经历,所以掌握的案例很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对象是新闻系的学生,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传播学、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相关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想但又不知道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

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对这门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星空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式,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索合作相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

一、“星空模式”的理念

“星空模式”的理念強调,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具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个性和特长,各自闪烁,共同荣耀、辉煌课堂这片天空。具体来讲就是改变传统教师为课堂中心、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个性与特长,更突出师生协作的新型课堂,在课堂上,学生是思考者、分析者、探索者;教师是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

星空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课堂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以学生兴趣为初始动力,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以分工合作为主要方式,以思考创新为根本目的,加强所有学生的参与感和荣誉感,发挥每个小组的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虽然教师计划了课程的方式,但是由学生来推进教学的进程。

二、“星空模式”的实现

(一)前提:教学内容的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星空模式”教学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从课程的内容及课堂活动组织等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循序渐进的革新。首先,对于教学内容方面,摒弃了现有相关教材以理论知识介绍和普及为主、偶尔以案例进行说明的教学体系,由教师自编讲义,把“跨文化传播”的教学内容分成广告、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饮食、服饰、音乐等七大专题进行授课,以实践性案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提问、解惑的过程中引入理论知识。

此种教学内容设计,主要是因为“跨文化传播”是新闻系第6个学期课程,教授的对象是新闻学专业大三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比起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实践知识,希望学以致用、获得专业的自信和学习的成就感。不论是课程的专题式划分,还是案例引入理论知识的设计,都力求把无形的学科转化成有形的表象,使学生在常见的表象中探索内在蕴含的理论原理和文化内核。教学内容不是单纯由教师准备,而是由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内容,师生一起共同探索完成,使得“星空模式”的课堂成为可能。

(二)准备:教学活动及组织的创新

在课堂上实现“星空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种准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了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根据新闻系的专业性,可以将学生分为“乘风破浪”采访组、“沙里淘金”资料组、“慧眼如炬”问题组和“不服来战”分析组四个小组。

课前,教师根据每个专题内容引出主题,采访组与资料组围绕主题进行采访及准备相关视频、音像、书籍、网络等资料;课上,针对展示的资料,问题组与分析组思考探索资料内容中所蕴含的现象及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参与补充、提炼升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展示个人特长,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其独特作用。四个组之间、四个组与教师之间都是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靠每个组同学的发挥来推进课堂进度,每个组的学生也要靠教师来提升高度和引导串联。每颗“星星”都负有使命,但又相互照应,使教师和学生的作用都得以体现,提高了课堂质量,紧密连接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师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要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创新

“星空模式”的实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新了要求:教师和学生互相协作、理论和案例相结合、提问和分析相促进、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相渗透。具体安排是:课前采访组与资料组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和案例,问题组针对资料发现问题,分析组根据所学知识试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等。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中推进课堂进程,教师在必要的地方可引入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提升,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理解知识的目的。整个课堂由教师组织、指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师生思维碰撞、共同合作。

专业知识与思政相渗透是近年来课堂创新的整体趋势,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5]。在学生形成和巩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大学阶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大学专业课教师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这种融入不能是生硬的、条款灌输式的,要巧妙、潜移默化地融入,否则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所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课程设置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跨文化传播的优秀案例,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内核以怎样的媒介形式来进行传播,又以怎样的传播方式来进行正确表达,在案例的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结合专业知识,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国情,创造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内容。

(四)延展:课外作业的创新

经过课堂教学的参与和学习,学生更进一步熟练了对以往知识与能力的应用,结合掌握的“跨文化传播”课程新知识,为学生设定更具挑战性的作业要求,成为“星空模式”的课外延展。比如“广告传播专题”的作业是合作完成《古都西安旅游》的宣传广告;“服饰传播专题”的作业是合作完成《汉服的今生后世》的纪录片。此种作业要求有以下优点:一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从而组成搭配得当的合作团队,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有益的思维碰撞和良性的沟通交流;三是通过主题的确定性,潜在引导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专业自信。

(五)完成: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

“星空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在课堂作用的对等性,以及每个人职能发挥的最大化。对于整个课堂的考查,以出勤、作业、考试进行评分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凸显这种模式的效果,因此设计采用“星星”评价体系,由师生共同参与评分。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勤奋踏实的程度和思考创新的发挥。

不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哪一个小组或是角色,不管是找到一个精巧的案例、提出一个绝妙的问题,还是进行一次到位的分析,都可由全体师生共同投票,每次得票最高的同学即可获得一枚星星,计入最后的综合成绩。

首先,这种“星星”评价体系能够很大程度避免学生上课“人到心不到”的消极状态,反映出每位学生的个人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能给予部分不擅长写论文、不擅长考试的学生极大的展示空间,得分点多种多样,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所有过程中,真正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最后,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评分机制,学生与教师都各持一票,共同投选,体现了公平性,能培养每位学生的判断、评价能力。

三、關于“星空模式”的思考

实践证明,基于“师生双主体”理念的“星空模式”,在“跨文化传播”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成就感。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开始尝试将该模式引进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此种模式对师生的课前准备和随堂协作都是巨大的考验,从适应到形成习惯需要长期的磨合;二是该模式目前还比较依赖课程内容,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固定性结论比较多的课程(如“中国新闻史”)的适用性并不强。

参考文献:

[1] 赵丽,鲍莹莹. 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7(09):6.

[2] 庄玉昆. 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关系辨识[J]. 教学与管理,2017(03):13-16.

[3] 韩祥伟. 基于师生协同发展为导向的思政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J]. 理论观察,2014(04):172-173.

[4] 邓明峰,周亚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研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1):110-114.

[5] 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荐稿人:方亭,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课堂创新
在“核心素养观”的指导下,创新体育课堂教学
浅谈电工电子专业的创新教学
基于职业岗位的分层教学法在证券投资课程的创新实践
试析小学音乐鉴赏课堂的创新
文秘专业“小班化”教学模式初探
生本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的课堂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