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五年制高职古诗词审美教学研究

2021-02-14 19:26张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互联网+互联网

张慧

摘  要:古诗词具有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学元素,是实现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天然媒介。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慕课、微课、学习平台等各种网络资源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古诗词审美教学形式和内容。文章主要探讨了运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高职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几种有效策略,如创设情境、营造审美氛围;诵读涵泳、注重审美体验;寓教于乐、促进审美感悟;多元评价、巩固教学成果等。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网络和技术,忽视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违背教学基本规律等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五年制高职;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148-04

古诗词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具有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学元素,成为实现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将大数据、新媒体、微课等信息化手段引入古诗词教学课堂,能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带来全新的解读视野,使古诗词审美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一、古诗词审美教学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一)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将重点落实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美育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同样也承担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任务。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前三年属于中职阶段,后两年属于高职阶段,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过渡,心理逐渐走向成熟,人格日趋健全,可以说能否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五年的职业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课程更是因其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在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

语文审美教育不仅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更是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它直击人的本质和灵魂,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形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學中,虽然教师对德育和智育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美育长期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古诗词的审美特质

古诗词是实现语文课程美育功能的天然媒介,古诗词教学对于整个语文课程乃至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但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还缺少系统的理解。

我国是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家,先秦典籍《礼记·经解》中云:“温柔敦厚,《诗》教也。”[1]“温柔敦厚”既是指《诗经》表达讽谏时“发乎情、止乎礼”的创作要求,也是指其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风格,更是中国数千年来独特的审美思想体现。从思想内容方面看,首先,古诗词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在教学中将诗词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可以实现文以载道的文人理想。其次,美国现代文学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认为,“诗是使情感固定下来的一种方式,是世世代代的读者都能感受其感情的一种方式”[2],诗歌也是最能凝练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学载体。最后,古诗词中浓厚的生活感和生命意识就像一座桥梁,能够在读者与诗人之间引起共鸣,引导学生观照人生,认识自我,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会诗意的生活。

从艺术形式方面看,古诗词具有格律美、韵味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特点,是教师进行审美教学的最佳素材。《诗品》序言中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烛照三才,晖丽万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3],钟嵘首次抛开了政治和道德,单纯从审美探讨的角度评价了“诗”的起源和作用,“晖丽万有”指出了“诗”作为审美对象的无尽美感。总之,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外在形式,古诗词都能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美的享受,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审美教学才能直达其本质与核心,真正体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审美发现与鉴赏”素养是职教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素养的建立将是伴随他们终生的一项技能。青少年的审美需要便是他们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是情感发展的需要,也是精神世界的追求,审美教育的灌输对知识接受、能力提升、情感表达以及人格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素养,首先需要激发他们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形成发现、欣赏美好事物的审美意识。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律动的节奏、流动的音韵、生动的画面、跃动的情思、灵动的意境,无不能营造出一场视听盛宴。古诗词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古诗词,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与生命,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志趣,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怀。

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也要求将“审美发现与鉴赏”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而不是局限于课堂。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课本内的古诗词,课外也需要补充阅读经典诗词作品,从中细细品味各种不同的美,学会分析、比较和评价。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障碍,寻求解决途径的过程就是学生审美能力自我突破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采取旁观和辅助的策略,不能越俎代庖或是直接灌输。

二、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

(一)学生古诗词审美学习的学情分析

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兴趣,经过初中三年的训练,能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但普遍对具体诗歌内容的理解流于表面,对诗词所传达的意境一知半解,对诗人的创作经历更是缺少深入了解;还未掌握诵读方法和技巧,因受阅历的限制和时代的隔阂,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面对新接触的诗词,由于诗词鉴赏知识储备不足,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内容,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诗歌塑造的审美形象;缺少自主分析探究的意愿,常常被动地等待教师给出标准答案,课内外也很少主动关联学习,未拓宽古诗词的阅读面。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有学生主观上学习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的原因,也有课时设置和教材编排的客观原因,更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缺少审美意识、教学方法单一等脱不开关系。

(二)教师古诗词审美教学现状

1. 课时安排不足

五年制高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学科需参加当地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必须完成考纲内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总体课时分配比较紧凑。再加上古诗词篇幅短小,实际制定教学计划时,还会从诗词单元挤压出一些课时用于其他篇幅较长单元的教学。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教师都会以讲授知识点为主,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极少,用于审美感悟与体验的时间就更为匮乏了。

2. 教材编排忽视美育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现行的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一般以文体组元。从教材上的单元说明和教参上的解读来看,承担美育任务的一般是散文单元,其余单元很少体现审美教学方面的要求即便有,也大多指向不明;从篇目的选择上看,过于重视德育而忽略美育,思想道德的引导大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3. 缺少创新思维

古诗词年代较远,表现的文化内涵与飞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差距较大,学生在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审美意境时往往存在不小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 “互联网+”的思维,借助一些新媒体手段去模拟和还原古诗词中的情境,帮助学生跨越时间的鸿沟去理解诗词所传达的意境美。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对古诗词字句的解释、表达技巧的分析等传统思维模式上,缺少创新意识。

4. 审美素养欠缺

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主要依据教参和既有的教辅资料备课,授课时往往要求学生识记教参教辅上的标准答案,只有少数教师能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入自己的解读,或是进行研究性阅读,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究其原因,固然与应试教育机制脱不开关系,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自己的古诗文素养不自信,在古诗词的解读与欣赏方面,审美素养达不到应有的高度,缺少相应的审美素养基础。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形式,主要是指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聯网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手段,与某个行业或领域融合,从而促进该行业或领域发展创新的过程[4]。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筛选和演练,教学过程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化的模式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的革新,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必然会打破过去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受制于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水平的种种藩篱,从而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互动、情境、混合式、互相协作学习,能够利用慕课、微课、学习平台等各种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古诗词审美提供更多生动有趣的学习途径,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也变得更加高效。

(一)创设情境,营造审美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5]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和有趣起来。教师从诗词内容出发,借助音乐、图像、视频或是表演等方式创设合适的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学生凭借丰富的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诗歌美妙的意境中。情境教学能把诗词中包含的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变得更具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将进酒》,作者李白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喜欢的一位大诗人,教师不用多作介绍,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唐代有微信,那么李白的“朋友圈”会是怎样的。李白一生留下诗作上千首,他是汪伦的知己、杜甫的偶像、贺知章口中的“谪仙人”,更有着一大群诗友、酒友、道友,他的朋友圈很大,很有意思。学生结合李白的作品,发挥想象力,就能编写出有趣又合理的“朋友圈”对话。现截取一段学生作品:“李白:今日到老友元丹丘家喝酒,鸣皋山的岑夫子也在,喝得那个尽兴啊,丹丘兄吧皮衣都当掉了。啥都不说了,歌一曲《将进酒》,送给我两个好兄弟!”课上时间有限,不能尽情发挥,教师可以在课后把这个活动延续下去,让学生根据李白的其他诗作继续创作并上传到教学平台,这些作品经教师整理以后,可以形成一个有趣的帖子,发布在古诗词贴吧、中华诗词论坛、个人图书馆等大型网站上,与更多的诗词爱好者交流。

(二)诵读涵泳,注重审美体验

古诗词用词考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且多数能和乐而歌,极具美感。在读准字音、划分节奏的基础上,采取轻重得当、舒缓有致的语音语调反复诵读诗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诵读涵泳中体味到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还能把学生带入诗词构造的境界,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体会诗词所传达的意境美,感受诗词美的熏陶。

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新,其中诵读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积极性,课前可以鼓励学生多看吟诵古诗词的节目,如央视出品的优秀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6],这档节目文化氛围浓厚,常以精湛的演唱技巧赋予古诗词新的活力,能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音乐享受和全方位的诗词魅力。

课堂上,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到位,诵读的表现力比较欠缺,这时需要教师范读或播放范读音频、视频。现在互联网上的古诗词朗读鉴赏类的资源很多,教师很容易找到资源,但是要注意辨别资源的质量,避免传播错误的诗词诵读方法。课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古诗词诵读的“舞台”,例如在喜马拉雅APP上创建一个以“古诗词诵读”为主题的班级电台,让每个学生轮流作为主持人发布一期节目,节目内容就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作品,其他学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评、点赞或评分,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这项表现作为多元评价的一个指标。

(三)寓教于乐,促进审美感悟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一堂平铺直叙的语文课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加深学生的审美感悟。

古诗词不仅具有音韵美,还具有画面美。艺术是相通的,只要跟着诗人凝练优美的语言加以合理的想象,就不难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再根据意象将其组合成画,以画作再现诗意,那么诗词传达的情感也就把握住了。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要学习诗作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提示创作一幅画,画作与诗词内容贴切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要求更高一些,制作成Flash动画或是动图,佳作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反过来启发其他学生的审美感悟。

“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7]为了活跃气氛,增进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置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例如在讲解柳永《雨铃霖》一词中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时,为了增进学生对“柳”“风”“月”三个意象的理解,可在“学习通”教学平台上发布限时一分钟的分组任务,让学生写出关于这三个意象的诗句,写出诗句最多的小组获胜。

教师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难免会碰到力有不逮的时候,互联网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微课、慕课或是百科小视频等网络资源讲解古诗词中的某个知识点,既可以省去教师制作视频的时间精力,又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消除学生的疲倦感,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月是许多古诗词中都会出现的意象,古代诗人有着深深的“月亮”情节,可以表达爱情、亲情、友情、思乡之情等等,因此,在讲授包含月这一意象的诗词前,可以让学生看一看全国优秀微课《浅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就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元评价,巩固教学成果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重识记、轻感悟,评价方式单一,“以分数论英雄”,这些与新课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也无法实现“审美发现与鉴赏”核心素养。“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古诗词审美教学,不仅能作用于教师的备课、授课阶段,也可以作用于教师的课后总结与反思阶段。新兴的教学软件和平台能为教师记录与反馈教学进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框架、收集学习成果,实现教学效果的自主测评等。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课后测评除了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外,重点应放在审美能力的迁移即审美创造力上,以考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美的发现、表达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体现于在课堂教学主要活动中记录、搜集、提取学生的审美鉴赏表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网上测验或是课后作业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测评中。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介还是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的教学活动,都会形成数据记录,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查看记录,及时作出反馈。教师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给予科学、及时、有效的指导,利于教师调整后续的古诗文审美教学策略,巩固教学成效。

四、结语

尽管“互联网+”为古诗词审美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作为教师仍应清醒地意识到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只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度依赖网络和技术,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要防止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忽略了教学内容的落实,更要反对脱离了古诗词审美教学宗旨的表演,尤其要反对把学生变成课堂表演的附庸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李游. 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研究[J]. 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07):20-21.

[2] 孟庆枢. 西方文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37.

[3] 钟嵘. 诗品[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31.

[4] 余胜泉,王阿习.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5] 罗杰斯. 学习的自由[M].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7.

[6] 曾灵玲.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古典诗歌读写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 广东教育·职教,2019(09):72-73.

[7] 朱光潜. 谈美[M]. 北京:中华书局,2015:9.

(荐稿人:司晶卉,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

(责任編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互联网+互联网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