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分析

2021-02-16 01:09赵岩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治理生态环境农村

摘 要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环境治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工作。为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介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强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强化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治理;严格执法,提高惩治力度;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推动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6.002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指引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薄弱,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

1.1 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农村生活环境方面,在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推动下,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热情大幅提高。而农村垃圾集中收运、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的实施,以及改厕、改水、改厨、改柴草堆放、改粪便净化等文明卫生活动的推进,促进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保长期存在的难题,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2)农业生产方面,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指引下,全面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防治、生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量得到有效降低,从而使耕地土壤、地表径流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

3)清洁能源方面,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太阳能有效利用、生物质能源气化等工程建设,不仅促进了农村棚膜经济的可循环生态发展,还有力地减少了农民生活对薪柴、秸秆等传统燃料的依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使用,大大降低了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

4)秸秆利用方面,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提高了秸秆的有效利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严控露天焚烧秸秆,全面实施秸秆“五化”利用。加大科技投入,探索秸秆制造活性炭等科技的应用,在提高秸秆利用价值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5)科学养殖方面,广泛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工程,实行家禽圈养、粪便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畜禽粪便对土壤、水体及农作物的污染。

6)农业发展模式方面,各地依据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大力促进一产和三产融合发展,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新的贡献。

1.2 主要问题

1)环保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活垃圾、畜禽粪污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小等问题,导致一部分村镇的环境治理力度较小,生活生产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2)面源污染方面,现阶段,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仍然严重,化肥、农药中的元素进入土壤和水体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而畜禽养殖产生的粪尿仍然有一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甚至传播疾病,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方面,部分散乱污企业迁移到农村地区后,为了降低治污成本,把污染物直接排放到生态环境中,形成农村地区新的污染源。而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难以全方位实行污染企业监管,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4)农业生产方式方面,虽然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产方式得到了推广,但农户小面积种植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滥用化肥、多施农药、使用非降解薄膜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较大。

5)公众参与方面,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足,对环境污染问题认识不够,在生产生活中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而农村地区缺乏环保激励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也较狭窄,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效果[2]。

2 对策

2.1 强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生态环保意识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基层政府应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屯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收运、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环保行为与环保意识的一体性,提高他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识。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利用宣传页、明白纸、农村大集、文化下乡、小视频及公众号等通俗易懂、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提高環保宣传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引导、发动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定居人员进行回馈,促进和带动农村居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践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促进意识向行动的转变,使农村居民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来。同时,要充分重视环境对人们意识的改造作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使优美环境激发居民对环境的爱护,进而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提高环保意识[3]。

2.2 强化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其中社会公众与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在治理过程中,管理部门要重视部门监管与社会监督的作用。在部门监管方面,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对环保政策的落实,强化对农村地区企业排污、治污的监管力度,确保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效率,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严格落实惩治制度,避免造成新的污染。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的扶持和指导,充分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同时,各级政策及管理部门要拓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途径,重视社会公众、基层组织等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乡镇政策、村民委员会要发挥组织管理和沟通协调的作用,制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沟通协调机制,反映农村居民生态环境利益诉求,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4]。

2.3 严格执法,提高惩治力度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约束农村居民、乡镇企业污染行为的关键措施。因此,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构要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各级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和治理机制,落实环境监管工作责任,定期不定期进行巡查、暗访,严格规范废弃物、污染物处理,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2.4 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完善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方面,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科学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生活污水净化设施、垃圾转运设备的配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提高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成效。畜禽养殖方面,对规模养殖符合标准的按照规定进行补贴,促进畜禽养殖粪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养殖废弃物、粪尿治理和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重点工程方面,要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治理、厕所革命等民生领域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动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

2.5 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改变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求经济发展的旧理念,严格制定农村地区新建企业的环境准入标准,在企业污染治理没有达到相关标准之前,严禁高污染高耗能的“两高”企业进入农村地区,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同时,对于已经在农村地区建厂的企业,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及排放制度的执行,对于排污未达标的企业严格执法并督促其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尽快实现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损害赔偿与修复,从而实现企业生产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6 推动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各地应加强科研经费及技术推广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发挥财政经费的带动作用,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在农民生活方面,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对传统燃料的依赖,但其维护保养和设备使用寿命方面仍然存在难题,需要進一步促进设备使用寿命延长、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在农业生产方面,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但测土效率和工作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生物农药、微生物制剂等防治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的使用热情,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使防治成本符合农民经济条件。而无人机防治、物联网应用等先进技术,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及经费扶持。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能够进一步降低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能耗及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2.7 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

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以生态循环、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推动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以玉米种植为例,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以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机械化植保等种植技术,改变传统秸秆离田、两翻两趟、重施化肥、农药防治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有效减少对耕地土壤的扰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能降低人力成本、机械成本,在提高种植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以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农业及产品的附加值,也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增强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农业生产向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型发展[6-7]。

3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家方针政策领导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农村居民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环保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不断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

[2] 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5(12):94-99.

[3] 刘芳,李成友,张红丽.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J].云南社会科学,2017(6):58-63.

[4] 张志胜.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8):1-10.

[5] 徐伟朴,陈同斌,刘俊良,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J].环境科学,2004,25(S1):105-108.

[6] 李显歌.改进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新农业,2019(19):71-72.

[7] 王文红.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6):136.

收稿日期:2021-11-04

作者简介:赵岩(1971—),女,吉林四平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E-mail:1500118960@qq.com。

猜你喜欢
治理生态环境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