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艺术美育实践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1-02-19 14:44高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医科大学医学院校美育

高晓婷,季 虹

(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2]。因此,艺术美育成为培育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并作为“十四五”规划发展期间医学院校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学校的艺术美育实践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艺术美育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艺术美育实践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论文资料与搜索新闻报道等方式,笔者发现,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托学校教务处或团委,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艺术美育体系。但也有个别医学院校在艺术美育实践方面成绩突出,如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自2010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来,设置了艺术专用教学场地,引进了专、兼任教师,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和摄影等4门艺术课程,打造了基础、进阶、综合课程与俱乐部3个层次的立体化艺术美育框架。学校从2018年开始陆续引进艺术治疗课程,在艺术与专业课程的学科融合方面进行了改革,发挥艺术美育在教师与学生队伍中的积极作用[3]。

福建省内的医学院校开展艺术美育实践的时间较晚。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在2020年之前,学校的艺术美育工作依托不定期开展的艺术选修课程与学生社团活动,缺少艺术专用教学场地、艺术专任教师及系统化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为了响应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号召,提升育人质量,福建医科大学积极开展艺术美育改革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推广艺术类课程,该校制定了美育工作实施细则,并在2020年12月发布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设置“审美与艺术素养”模块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0月开始,福建医科大学依托新成立的二级学院——文理艺术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面临学校艺术师资力量不足、艺术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该学院采取兄弟院校艺术师资“高位嫁接”的方式,合作开设了2个学期的公共选修课,合计开设课程24门,涵盖声乐、美术、书法、乐器、舞蹈和戏曲等课程(表1)。

在艺术类选修课首次开课的学期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效填写人数为504人,占总选课人数的57.3%。在课程喜爱程度方面,表示“喜欢”的学生占80.2%,表示“一般”的学生占17.5%,表示“不喜欢”的学生占2.4%;在课程学习效果方面,认为“个人艺术素养得到提升”的学生占82.7%,表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占16.3%,认为“艺术素养没有得到提升”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学生对开设的艺术美育课程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二、艺术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医学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学生的艺术实践多由团委以大学生艺术团为抓手组织开展活动[4]。本研究发现,福建医科大学的艺术美育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不科学

2020—2021学年,福建医科大学艺术选修课程虽然种类丰富且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前期缺乏统筹规划,实际上未能遵循分级分类教学的原则,无法兼顾通识教育的覆盖面与医学院校特色性两方面的需求。

1.在课程内容方面,同类型课程中部分课程内容重合率较高。以声乐类的5门课程为例,歌唱鉴赏类课程达3门,开设班级的数量在同类课程中占54.5%,且均以大班形式授课,学生评价结果差,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总体课程体系规划过程中也未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2.在课程层次方面,实践课程仍以基础课为主。在24门课程中,仅小提琴类课程设置了1门进阶班课程,其余课程均面向零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的艺术水平参差不齐,而目前学校的课程未实现多元化与个性化设置,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选课需求。

(二)艺术课程师资结构不合理

2020—2021学年,该校所有的艺术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均为兼职教师,师资来源主要是当地高等院校、文化宫与剧院的教师,新聘任的1名专任教师因入职时间在期中而暂未安排授课。因此,学校长期通过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会导致3个方面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不规范。由于兼职教师在原单位均有工作,授课时间较为分散,难以定期组织集体备课与教案讲稿的培训,导致教学档案材料不规范,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2.在课程建设质量方面,无法打造艺术精品课程。兼职教师流动性大、凝聚力弱,难以形成轴心团队,造成课程更替率高,无法建设具有延续性与层次性的精品课程体系。

3.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艺术美育实践创新进程缓慢。与其他学科一样,艺术学科的发展需要教师潜心研究。但兼职教师普遍以完成授课任务为主要目标,在兼职学校申报教育教学改革或科学研究项目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艺术学科的创新发展进程缓慢。

(三)艺术展演竞赛成绩不突出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由团委分管,管理模式相对独立,与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联系不紧密,既分散了艺术教育资源,又导致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果无法共享。福建医科大学艺术实践场地的分配与使用不合理,未最大程度利用校内设备资源。除原有的艺术社团活动场所,学校也未建设艺术专用教室,导致艺术社团与艺术课程在授课或排练时场地冲突的情况经常发生,或场地不符合授课需求,从而影响授课效果。在师资共享方面,社团与课程往往未能共享师资队伍,也缺乏教学成果的讨论和交流。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每3年举办1次,而福建医科大学在最近两届(2017年至2021年)的成绩并不突出。在获得的11个奖项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均无获一等奖的展演项目。同样,福建省其他几所医学院校在这两届大学生艺术文化节中均无获一等奖的项目。这说明缺乏体系化的艺术实践培育路径也影响了医学院校在大学生艺术节等重大赛事中的成绩。

(四)院校特色文化不显著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制度性文化、学习性文化与仪式性文化[5]。但是,福建医科大学的艺术美育在校园文化特色融合方面不完善,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在课程建设方面,各类艺术选修课程未与医学知识融合。由于该校“审美与艺术素养”模块课程在2020年才成立,在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方面还未能有效融合医学特色,缺乏特色医学元素。

2.在艺术展演方面,体现医学特色的获奖参演节目较少。在近两届的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福建医科大学展示医学特色的获奖作品仅3项,占获奖总项目的27.3%,在发挥院校专长,彰显校园精神与拓展文化影响力方面所发挥作用较小,难以形成品牌特色。

三、艺术美育优化路径探析

为实现医学院校艺术美育的规范化与体系化的改革发展,学校要打破传统的育人模式,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开展培育体系构建,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笔者围绕课程框架、教师队伍建设、艺术活动规划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4个方面探讨了学校艺术美育的优化路径(图1)。

图1 学校艺术美育优化路径

(一)课程框架构建:聚焦医学生需求

作为美育课程的主体,艺术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其课程类型与质量直接影响到艺术美育的效果。医学院校更应注重以美培元、以文化人,塑造高尚的品格,培育博爱与人文关怀的品质。

1.充分做好前期与后期的学生调研。前期调研是为了通过了解学生的技能情况与选课需求,确定开设课程的主体类别、难易程度与班级规模,适用于首次开课的学校。后期调研是为了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对已开设课程进行评价与相应的调整,适用于已开设过艺术类课程的院校。例如,福建医科大学前期已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首批接受课程学生的选课喜好与满意度,发现学生对实践类课程的选课热情明显高于鉴赏类课程。因此,学校在后续的课程设置上应适当缩减鉴赏类课程的数量,而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增加进阶班级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集中统筹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包括场地、人员、设备等。为了保证艺术课程与艺术社团活动的协调性,应充分联动学校不同部门,合理分配学校的艺术场地、教具设备,保障艺术类课程的硬件条件,保证艺术课程的授课效果。

3.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特色课程。研究发现,围绕学校特色构建医字特色艺术类课程体系是必要的,课程内容可以有效融合思政元素与校史文化,培育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博爱精神。

(二)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校内外师资力量

医学院校普遍存在艺术专任教师匮乏的问题[6],短期内无法完全独立开展艺术美育。医学院校应打造以专任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辅助的校内外师资团队,分清艺术通识课程授课与艺术特色活动指导工作的教学任务,以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针对培养医学生动手能力与身体素质的目标,学院应及时招聘美术与舞蹈专业方向的艺术系专任教师,壮大艺术系专任教师团队的力量。积极引导与支持艺术专任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通过组织教师实地调研医院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医学人文相关知识,为上好艺术公共课程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增设艺术师资专项考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形成核心教研团队以引领学校建设高水平的艺术学科。兼职教师涉及的艺术领域广泛,专业技能精湛,更适合为学生作实践示范与指导。因此,医学院校应加强与其他高校师资的合作,提升艺术课程“高位嫁接”的契合度,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规范兼职教师的管理。同时可以根据教师专长聘请高水平教师作为学生艺术团的长期顾问,充分发挥不同教师在学生艺术展演等特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三)艺术活动规划:形成双线发展培育与考核机制

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7]。医学院校应充分考虑医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加强新生技能调研工作,联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与教学单位,做好分级与分类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培优集训”双线培育模式,形成艺术团与公共艺术课程联动的成绩考核机制,推动艺术美育工作的开展。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医学特色艺术类展演活动。一方面,应向学生推广由教育部主办的《传承的力量》等展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深度挖掘学校艺术特色资源。另一方面,做好艺术专长生的艺术团引荐工作,并组织艺术团参加各类比赛,以演促教、以赛促学,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提升医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增加艺术活动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大部分医学院校现有的教室与学生活动场所均未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艺术实践活动需要。因此,学校应设立艺术美育专项资金以用于开展演艺厅建设或改造工程,发展区域化美育教学实践场所,购置乐器设备或租赁服装道具等,满足声乐、舞蹈和乐器等排演活动的需要。

(四)校园特色文化:征集素材再创作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8]。医学院校应着力推进艺术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校园特色文化,征集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材料,并供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创作使用,凸显艺术美育的影响力。

1.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史文化。后疫情时代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人格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作为培育医者“德智体美劳”的重要场所,应重视校园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先锋人物故事进行融合,助力培养出具有仁心、仁术与大爱精神的医学人才。

2.做好具有院校特色的艺术创作与宣传。充分利用艺术教育资源,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与艺术活动,挖掘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话剧、歌曲和舞蹈等形式展示艺术美育的成果与文化传承。医学院校要利用好网络平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做好各类艺术活动的宣传工作,扩大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有效发挥艺术美育与思政育人的作用。

新时期,医学院校应该在统筹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资源,双线开展艺术美育体系构建,既契合国家对高校美育工作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又实现了医学院校艺术美育体系化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医科大学医学院校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论公民美育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2期英文目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第45卷第1期英文目次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