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2021-02-21 11:55
乡村科技 2021年30期
关键词:赋权河南省指标

冉 慧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突飞猛进,粮食供给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民收入也随之逐年增长,农村环境日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河南省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但与此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农民老龄化、居住城市化、收入非农化与农村空心化等各种新问题,农村发展仍存在大量难题亟待解决。

1 乡村振兴研究主题文献综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接下来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不少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乡村振兴内涵分析方面

费利群和张耕认为,乡村振兴需要让乡村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优势,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1]。马义华和曾洪萍基于乡村振兴内涵层面,认为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钱正武认为,为了更好地顺应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三农”发展需要乡村振兴来做指引[3]。刘彦随通过研究发现,中国仍旧存在农业基础不牢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4]。

1.2 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方面

汪锦军和王凤杰指出,实现乡村长久振兴需要建立一个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相通的体系,构建一条与城镇化发展相互融合的政策路径[5]。唐任伍认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6]。刘润秋和黄志兵认为,制约乡村振兴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与乡村要素投入的不平衡,应该加快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回流,从而实现乡村振兴[7]。曾福生和卓乐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谋划出科学的蓝图,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素充分涌流之路、市场持续支撑之路[8]。

1.3 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方面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人才、教育、土地、金融等。

1.3.1 人才方面。赵秀玲认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的缺乏,并提出一系列实施乡村人才发展战略的建议[9]。

1.3.2 教育与乡村振兴关系方面。杜育红和杨小敏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要加大对乡村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明确人才的培养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纪德奎提出发展乡村教育可以采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方式[11]。

1.3.3 土地资源方面。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龙花楼等通过研究发现乡村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互馈关系,并提出了综合的土地整治新模式[12]。

1.3.4 乡村振兴与金融关系方面。王修华指出,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高质量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支撑,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资金外流、基础设施落后、排斥三农领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发展[13]。

1.4 在乡村振兴水平测度方面

绝大多数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鲜有学者对乡村振兴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定量研究。韦家华和连漪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出发,构建起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14]。张挺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最终使用44个指标测度出了中国乡村振兴指数[15]。

2 河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2.1 农业生产情况

近年来,作为粮食生产加工大省,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图1所示。2005—2019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5年的3309.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8541.77亿元,增长率高达158%;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同期基本保持微量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在2016年出现减少后继续保持少量增加。

图1 河南省2005—2019年农业发展情况

2.2 农村人居环境状况

河南省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也十分注重环境卫生的改善:森林面积由2005年的270.3万公顷增长到2019年的41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2%提升到2019年的24.1%(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虽有提升,但并不是十分明显,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提高乡村绿化水平);2019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1%;2019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经达到83.54%,卫生厕所的普及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同时也能给农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2.3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情况

河南省农村人均合格住房面积由2005年的27.2m2增长到了2019年的48m2,增长率达到了76.47%。2019年,河南省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拥有量达到了612万m2。从按收入分组的农民家庭看,耐用消费品方面,2019年,家用汽车年末拥有量全省平均24.32台;电冰箱年末拥有量全省平均96.23台;洗衣机年末拥有量全省平均98.5台。耐用品方面从村家庭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大。生产性固定资产方面,2019年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量全省平均2.54台;生产性用房及建筑物全省平均1013.29m2;收割机数量全省平均1.2台;产品畜数量全省平均146.44头。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性用房及建筑物及产品畜方面,低收入户生产性用房及建筑物面积为675.62m2,产品畜为37.49头;而高收入户生产性用房及建筑物面积达到了1935.47m2,产品畜为625.2头。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部分方面农村家庭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之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2.4 城乡差距情况

将2005—2019年河南省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2871元增长到2019年的15164元,增长率高达428.18%,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不论是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还是两者消费支出之比,都呈现递增趋势,但两者收入之比增速趋缓、消费支出之比增速加快,表明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差距都在逐渐减小。详见图2。

图2 河南省2005—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情况对比

3 河南省乡村振兴指数测度

3.1 指标选取

本文根据河南省乡村地区发展现状,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使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各个维度最具有代表性的14个二级指标,对河南省2005—2019年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如表1所示[16-17]。

表1 河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3.2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河南省2005—2019年乡村发展有关数据,来源均为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等公布的数据。

3.3 权重确定

国内外大多学者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三类。主观赋权法是根据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对其权重进行略微调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结合了主观和客观赋权法,测算出来的权重相对更加可靠,但指标权重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方法,即根据原始数据确定各项指标所占权重。此方法理论依据较强,且计算过程也相对简单。本文在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上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18]。

在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之前,为了对不同性质的数据进行更好的分析,消除原始数据中存在的指标量纲差异,本文先对选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18]。标准化处理方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处理:

逆向指标标准化处理:

其中,xi表示原始数据值,Mi、mi分别表示该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Xi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值,i=1,2,3,...,14,代表所选取的第i项指标。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所占权重。

第i项指标在第j年所占比重为:

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为:

其中,k=1/ln(n),n为总年份。

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

最后得出第i项指标所占权重为:

最后可得出河南省第j年乡村振兴指数为:

3.4 乡村振兴指数测度分析结果

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出河南省2005—2019年乡村振兴各项指标所占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河南省乡村振兴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之后,可以测算出河南省2005—2019年的乡村振兴指数,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乡村振兴水平除个别年份稍有下降外,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即河南省乡村发展成效逐年提升。

表3 河南省乡村振兴评价结果

4 建议

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需要全国上下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本文在测算出河南省2005—2019年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指数后,针对其薄弱环节,提出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建议,期望能够推动河南省乡村加快实现全面振兴。

4.1 助推产业升级发展

乡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进步和支持。因此,河南省要加强乡村产业发展融合,夯实农村产业基础,尤其要加强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同时,各地要利用自身独特的乡村风光及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集休闲、娱乐、住宿、餐饮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2 注重生态保护

河南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生产,常年的田地劳作使得当地大部分农民缺乏必要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理念和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新乡村。

4.3 加强政府治理

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接下来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使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因此,河南省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有规划、有组织,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要注意充分发挥各地的不同特色优势。

4.4 加强人才吸引

虽然在2017年我国就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是到现在为止,乡村仍旧缺乏实用人才,基层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新生代力量;同时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长期留在乡村发展,而是将其作为工作发展的跳板,不能够真心实意地服务乡村、振兴乡村。乡村要想实现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河南省有关部门要加大人才招募力度,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乡村人才的意义,扩大社会的影响,引导人才回归乡村,鼓励更多人才深入基层工作;同时要充分考虑引进各方面专业人才,涉及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

4.5 改善农业体系

农业是农村的根基,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来说,更应立足农业大省发展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高效率、高产量、低污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发展,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4.6 注重文教娱乐

在教育方面,河南省要不断改善乡村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乡村学校的建设水平和充实师资力量,通过加大助学贷款力度等方式,确保农村儿童顺利入学。在文化娱乐方面,河南省应加快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戏剧电影院、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使乡村居民能够有地方学习、有地方娱乐,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4.7 发挥普惠金融作用

4.7.1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增强金融服务的广度,即金融机构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例如,在每个乡镇设置银行网点,在偏远地区建立金融流动网点等;要加强农村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数字金融的发展;要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以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19]。另一方面要提升金融服务深度,即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根据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要不断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发展。

4.7.2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力度,严控农村地区金融风险。河南省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为农村金融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效防范和处置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20]。

4.7.3 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河南省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途径,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金融素养,使更多农民能够了解金融、利用金融,从而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猜你喜欢
赋权河南省指标
超图结构上合作博弈的赋权Position值
送伞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中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影响
家庭赋权护理干预方案在肺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