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搭建策略

2021-02-21 03:26
江苏教育 2021年88期
关键词:支架导图文本

秦 虞

引言

读后续写是当下新高考的重要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前读后续写教学已备受重视,但总体上看,对其研究尚处于初期,实施中存在许多不良现象,如阅读和写作教学割裂、重阅读轻写作、重语言轻思维,教学方式以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为主,没有为学生在语言能力、内容分析和思维发展等各方面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

“支架”一词来源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即工人在建造建筑物时用于站立、支撑的一种结构。美国心理学家伍德(Wood)、布鲁纳(Bruner)以及罗斯(Ross)等人最先提出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学习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本文以一节读后续写优质课为例,探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学习支架的搭建策略。

一、教学内容简析

教学文本选自2020年6月浙江名校联盟高三模拟联考试题,讲述了发生在一个春日夜晚的小故事。作者正处于手术后的恢复期,其母亲患老年痴呆症,认为自己被忽略、遗忘,抑郁而孤独,因此多次打电话给作者,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导致作者情绪失控,在电话中对其母亲大吼,于是作者五岁的女儿接过电话,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教学文本语言生动朴实、简洁凝练,使用排比修辞表现母亲的健忘和作者的愤怒。文本内容有助于学生在用语言学习和表达的实践中提升思维品质和责任意识,体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关爱亲人的重要性。根据已给文本和句子,学生不难猜测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五岁的女儿很好地安慰了外祖母,也引发了作者的反思。续写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地刻画五岁女孩在电话中安慰外祖母的语言风格和心智特点,并在结尾处采用议论性语言体现作者的反思,升华主题。

二、教学实录概述

Step 1:情境导入——激活背景,激发兴趣。

T:What do you often talk to your parents on the phone?板书学生回答的关键词。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图式和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观点。学生的答案为后续小女孩在电话中所聊话题给出了提示,在潜移默化中搭建了认知支架。

Step 2:阅读原文——把握情节,凸显主题。

首先,列出故事四要素(Characters,Setting,Plot,Theme)。其次,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并板书学生的答案,呈现人物关系、特点及故事主 题。Q1:What happened to“my”mother?Q2:Why did she call me again?Q3:How did“I”feel this time?Q4:Which sentences show“my”feelings?Q5:What rhetoric is used here?Q6:What was“my”daughter doing when“I”was yelling?Q7:According to the two given sentences,what did the daughter do to her grandma?Q8: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见图1)

图1 课堂板书

问题链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提取信息的常用策略之一。通过解决问题链上的一个个问题,学生认知中的原有图式与文本中的新信息相互作用,问题链变成了信息链。[1]本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链梳理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状态和特点,揭示文章主题,为学生在续写中预测情节走向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Step 3:写前预测——统整内容、语言、思维。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段已给首句预测第一段内容并提问:What would a 5-year-old girl talk about and what’s her language like?What would a 68-year-old woman talk about and what’s her language like?

读后续写的一大困难,是学生能预测大致内容但下笔时又无话可讲,或词不达意。本环节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预测并续写第一段内容,启发学生提炼贴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精准表达,让学生主动建构内容与语言的支架,实现了内容与语言的统整,通过对话的互动实现内容与语言的内化。回顾“我”的情感变化,提问:What reflection would“I”have?(见下页图2)。通过思维导图从feelings和decisions两方面搭建支架,追问Why would“I”feel ashamed?,给 出 句 式“I felt ashamed because...”;提问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love?,给出句式“Lovemeans...”

图2 “我”的情感变化

思维导图是梳理文本内容,搭建写作框架的有效工具。本环节中,教师提供了圆圈图和线状图两种思维导图,在预测第二段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有逻辑地整合信息,帮助学生搭建写作思维支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主题探讨的环节中,教师提供句式引导学生构建排比修辞的支架,使较为抽象的第二段内容得以具象,在语言表达上也承接了原文阅读中的铺垫,实现内容、语言、思维的三方面统整。

三、学习支架搭建策略

(一)设计逆向化,精准搭建支架

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应“以终为始”,即以最终的输出目标为纲,逆向思考如何一步步建构输出内容,据此决定语篇输入的各个步骤和活动,打通每个活动环节中阅读输入和产出运用之间的逻辑关联,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在逆向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学情,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输出目标分解为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若干子目标,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从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师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根据这一系列的程序化设计选择相应的学习支架,通过精准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从实际发展区穿越最近发展区,最终达到潜在发展区。[2]通过逆向设计,精准搭建支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行效果评价,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潜在认知水平。[3]

(二)支架多维化,实现有效产出

多维支架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逆向设计和分解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各子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通过多维支架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获得有效输入,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

1.创设认知支架,链接背景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将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进而扩展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具备某种背景知识时,教师可创建与该背景知识相似或相关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图式,链接新知识。

认知支架根据呈现方式可分为背景支架和直观支架。背景支架指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的知识,如概念图、规律等;直观支架指呈现给学生帮助其理解的工具,英语教学中可利用视频、歌曲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认识。[4]本课例中,教师询问学生“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聊些什么”,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处理故事中五岁女孩给奶奶打电话的情节。

2.巧设问题链,精准启发思维。

“问题链”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困惑,设计的一系列层次鲜明的问题。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探究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形成思考路径,多角度地分析和理解问题,促进学生进行多层次的探究和发现。

“问题链被看作是师生交互作用,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并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探索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性思维。”[5]本课例中,教师通过问题链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各自特点,为后续的情节预测做好铺垫。

3.借助思维导图,系统整合信息。

思维导图是将信息用各种形式串联起来,使思维可视化的一种工具,其形象具体、层级清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联想和创造力。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更多地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来获取知识。

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呈现参考范文,对范文的思路和内在逻辑缺乏有效的指导。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尝试主动构建语篇段落结构及其内容,将零散的信息点系统化地整合起来,提升谋篇布局的能力,拓宽写作思路,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系统性,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本课例中,在预测第二段时,教师通过线状图引导学生回顾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自然地引发后续的反思,借助流程图引出反思内容,实现了内容、思维、语言的统一。

(三)提高参与度,促进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在某一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影响。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最终能够不依赖于支架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搭建多样化的活动支架,增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互动支架的作用下提供情感支持,提高参与度,提供词汇观点,将知识内化并迁移。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探索过程,构建知识体系,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认知发展水平。本课例中,教师在处理第二段主题时,先用排比修辞提供了范例支架,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用排比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结语

搭建学习支架有利于转变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宗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支架撤掉后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猜你喜欢
支架导图文本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中支架远端流出道力学性质分析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