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2021-02-22 03:34黄顺春邓文德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评价指标体系长三角

黄顺春 邓文德

摘 要:基于新發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的视角微观深入比较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空间布局。研究发现: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的共同短板;粤港澳由于深圳“一超”地位造成了区域内极大的发展差异;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一超多强”辐射,形成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关键词:粤港澳;长三角;新发展理念;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1-0075-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

HUANG Shunchun,DENG Wend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four starting points for Chinas economy to turn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dapting to changes in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dealing with the long-term challeng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compon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mproving China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this paper selected 46 indicators from six dimensions of green ecology,social humanities,enterprise development,economic efficiency,open innov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econom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2017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286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The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the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 are compared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the lowest level,whic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high-quality green ecology is the common short board of the three region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great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one super” status in Shenzhen.Guangdong-Hong Kong-Macao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ically form a “one super and many strong” radiation drive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model

0 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制造强国、确保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必须要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三大区域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和城市群,是带动全国所有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那么,三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和状况如何?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长项和短弱各是什么?各区域内城市间高质量发展是否平衡?深入探讨上述命题,无论对国家宏观层面更精准谋划三大区域的发展路径还是三大区域内部从微观层面更有效践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都有重大现实价值。

1 文献综述

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前,学术界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最初的研究从狭义的角度,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效率,如有学者用单位经济增长率所含有的剩余产品量、增加值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贡献度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但是,用单一指标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范金等[1]基于CES总产出生产函数和动态经济系统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增加值率存在门槛上限:在该值以下时,经济增长质量随着实际增加值率的增加而提高,当高于此值是,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即经济增长质量与增加值率不是简单地线性关系,而是一个“V型”的非线性关系。对TFP作为度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存在不少争议,事实上,TFP难以全面体现各生产要素的经济效果、资源配置的状况,同时低估了资本积累的重要性[2]。因此,狭义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的全貌,也未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

从广义的视角看,李永友[3]将经济增长质量概括为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认为速度是保障,效率是中心。事实上,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数量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是相对于经济增长数量的一种价值判断,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5-6],这是大多数学者达成一致的结论。刘树成[7]拓宽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结构的协调性与经济增长效益的和谐性等4个方面的全面改善。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将经济增长质量理解为与经济增长数量相对的一个概念,而且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仅仅限定在经济的范畴内。而BARRO[8]对经济增长质量给出了一种更加广泛的概念,认为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是经济增长质量紧密相关的,如教育水平、健康状况、预期寿命、法制和社会秩序发展的状况以及收入差距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和评价是在准确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从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由于经济增长质量不能从狭义的角度使用单一指标进行衡量,要考虑多个因素从不同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做出综合反应,因此,学者从不同角度构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进而构建综合指数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基本都包括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和成果分配(分享性)、资源与环境等5个共同方面的指标。除了这5个共有维度外,范金等[9]认为应该还要考虑体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的相关指标,赵英才等[10]将微观层面的产品质量指标也纳入指标体系,还有学者将国民经济素质也作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的一个方面[11]。

综合现有研究构建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要从经济增长的内在性质出发,对其动态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同时考察。从经济增长的过程看,经济增长质量体现在经济增长结构、稳定性、可持续性等内容,从经济增长的结果看,福利变化、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

自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持续平稳放缓,从2012年的7.9%降低到2018年的6.6%。新常态下经济的“结构性”减速,其特征是速度转向中高速增长、方式上转向创新驱动、结构上转向优化的长期稳定状态[12]。这实际上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

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都经历过或长或短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但过了高速增长阶段后如何走?有的国家虽然速度降下来了,但经济发展整体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相反,有的国家则陷入的发展陷阱,比如拉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表明党和国家立志要把我国的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推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確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健持续前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相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及相同点看看,两者是都从“质量”的角度对经济发展做出价值判断,均强调从多维度综合考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13]。从二者的区别看,经济增长质量从“增长”有没有质量?质量如何等的视角评价经济运行的好坏,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而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14],还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宽域的外延。

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基于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此4点仅仅停留在讨论“经济增长质量”范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通过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来确保我国不会重蹈有些国家从高速增长转向发展陷阱的覆辙。

那么,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哪些维度评价?不少学者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知网检索中文核心期刊近3年有关专门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最终筛选出40篇文献,各

文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评价维度及评价区域见表1。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者构建指标体系包括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不少学者直接采用这5个方面作为评价维度,有的仅作了稍稍的变化。因此新发展理念是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研判高质量发展是否实现的评价标准,而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概括与继承[21]。这些研究丰富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视角,提供了较多的研究思路和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和启发。但是,细究相关文献,作者认为仍然有改进空间。

第一,从评价维度看,现有文献在指标选取上注重宏、中观指标,而体现微观企业的指标基本没有。事实上,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是必须建立在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没有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和主战场。特别是在我国伟大复兴崛起的征程上,要面对国际上制造强国的竞争,更要把制造业的研发、创新、品质、品牌及整体体系推向更高的发展质量层次和水平。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因此,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支撑,相关指标应纳入到指标体系中。作为我国的三大战略区域,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应该丰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的指标,比如空气质量的指标,如PM 2.5浓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而现有研究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仍然停留在能耗、水耗、“三废”排放量等指标上。之所以强调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主要原因是近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是建立在严重超过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第三,要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评价。社会人文环境既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区域经济是否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彰显。而人文社会环境相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在指标的定量方面又有较大的挑战。

第四,现有实证研究评价区域大多停留在省域层面,极少文献从全国市域层面对比分析我国重要经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只有以市域为研究对象才能更准确地测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对标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市域找出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精准施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及数据说明

2.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综合考虑微观和宏观、长期和短期、主观和客观、数量和质量等权衡,基于新发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仍然延续黄顺春和邓文德(2020)[53]团队的研究成果,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现有研究采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复合评价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进而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2.2.1 变异系数赋权法

变异系数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直接利用所有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确定指标的权重,反映了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为评价对象(城市)总数;n为评价指标总数;Vj为各评价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系数);sj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差;j为各评价指标的平均值;

βj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2.2.2 主成分分析赋权法

首先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分别利用式(4)和式(5)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式中,x′ij为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值。

基于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矩阵,本文对钞小静和任保平[54]的方法稍加改进,对提取的主成分对应单位特征向量的分量取绝对值,然后将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后分别作为单位特征向量(主成分)的权重,赋权加总后得到的向量作为各指标的权重向量,记主成分分析法求得的各指标权重为gj。

2.2.3 组合权重及高质量发展指数

基于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

βj和gj,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ωj。

式中,α 为权系数,取值0.5。根据无纲量化处理后的数据x′ij及指标权重,利用线性加权得到高质量发展指数Ii。

2.3 数据说明

研究区域为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域,由于极少数地级市域的指标数据不完整,最后确定的区域为全国286个地级市域。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8)、各地级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级市《统计年鉴》(2018)、中企联合网(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官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中国驰名商标网、世界品牌实验室官网、绿色和平组织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以及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网站数据等。

3 实证研究

3.1 三大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地位

根据前文的指标体系和方法,统一测算全国286个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表2)。

全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值为0338 6,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为

0.497 2,是全国市域均值的1.5倍,长三角(0.399 7)比粤港澳低0.097 5,但也比全国市域均值高0.061 1。而京津冀(0.320 8)略低于全国市域均值,与粤港澳和长三角有较大差距。京津冀11市在高质量发展的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考虑到这些地级市域环围着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城市,如果这11市不加紧高质量发展进程,势必拖累京津两直辖市高质量发展进程。

从各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在绿色生态维度,三大区域指数均低于全国市域平均值,其中长三角最高,京津冀垫底。因此,生态环境质量是三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瓶颈。在其余5个维度,粤港澳和长三角均在全国市域平均水平之上,而京津冀低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粤港澳在这5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均位于三大区域之首,尤其开放创新高质量指数(0.404 4)分别是长三角(0.182 6)和京津冀(0.085 3)的2.2倍和4.7倍。

3.2 三大区域内各市域间高质量发展差异

为分析三大区域内部各市域间高质量发展差异,图1给出了三大区域内市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标准差系数,图2至图4给出了三大区域各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从图1,粤港澳内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标准差系数最大,京津冀最小。进一步发现,粤港澳内高质量发展差异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在本区域内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雄踞全国第1,其综合指数(0.693 4)远高于全国第2的东莞(0.567 6),与粤港澳内最低的肇庆(0.348 3)的极差为0.345 1,远高于长三角和京津冀内市域间的极差。京津冀内不仅差异最小,而且各市域的综合指数除了石家庄(0.366 7)高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外,其余市域均度全国平均水平。

从各维度高质量发展差异看,粤港澳内部除了在开放创新高质量的差异最小外,其余维度高质量差异均为最大。粤港澳各市域开放创新高质量差异最小,且各市域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江门(排名43)和肇庆(排名58)外,其余7个市域均位于TOP 20。这进一步说明粤港澳在开放创新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这主要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将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中走在前列。其他5各维度高质量差异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深圳在本区域内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均雄踞全国第1。长三角内部在绿色生态和社会人文高质量的差异最小,在其余4个维度高质量差异仅次于长粤港澳。京津冀内部在开放创新高质量的差异最小,在绿色生态和社会人文高质量的差异仅次于粤港澳,在其余维度高质量的差异最小。京津冀在开放创新高质量的差异之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秦皇岛的指数远高于其余市域,区域内有8个市域在全国市域平均水平以下。

从全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排名位于前30市域(TOP 30)展开探析发现,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了多节点辐射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除了绿色生态高质量外的其余5个维度,均有多个市域进入TOP 30,都可以成为自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中山、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和宁波至少在4个以上维度进入TOP 30,在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的同时可利用周边市域的优势补齐自身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局面。而京津冀内未有市域进入综合指数和维度指数的TOP 30,且大部分市域在全国处于中间甚至靠后的位置。

3.3 三大区域各指标差异分析

接下来从46个具体指标进一步分析三大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项和弱项,表3给出了全国及三大区域在各指标的数值。

3.3.1 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瓶颈

三大区域仅有粤港的惠州的绿色生态高质量指数进入TOP 30,大部分市域在全国处于中间偏厚位置,且三大区域共有10个市域在BOTTOM 50中。在这一维度3个逆指标中,粤港澳的每平方公里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是全国的5.5和2.6倍;長三角的每平方公里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分别是全国的2.8和1.8倍。京津冀的每平方公里废气排放量和PM 2.5年平均浓度分别是全国的1.5和14倍,因此京津冀的大气污染极为严重,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任务。在其余正向指标中,三大区域未显示出优势,且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京津冀仅略高于全国的1/10。

3.3.2 粤港澳与长三角制造业竞争力远高于京津冀

粤港澳和长三角的高竞争力企业数分别为全国的4.4和3.4倍,地理标志及驰名商标数均均为全国的近2倍,而京津冀与全国持平,这表明粤港澳和长三角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方面相较于京津冀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还发现中山、东莞和珠海作为重要的制造业集群带,但是在这2个指标并没显示出优势,这反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状况亟待改变,必须朝着制造强国、品牌强国的方向挺近。

3.3.3 粤港澳将是我国开辟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领头羊”

粤港澳和长三角在本维度的9个指标中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京津冀除了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GDP比重和万人拥有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尤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比、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和万人授权专利数均仅为全国的1/2。进一步发现,粤港澳除了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GDP比重低于长三角外,其余指标均远高于长三角,尤其是货物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中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占比、万人拥有R&D人员数和万人授权专利数分别为全国的7.8、4.4、6.7和9.4倍。因此,粤港澳在开放创新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头羊”的位置,这主要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将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经济中走在前列。

4 结论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基于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视角,综合考虑制造强国的硬、软实力的支撑作用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同时弥补现有研究的评价范围基本停留在省域或全国層面的不足,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全国市域的视角对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状况、水平和差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看,粤港澳和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远高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京津冀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略低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对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严重瓶颈限制。在其余5个维度,粤港澳和长三角均高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且粤港澳均高于长三角,京津冀均低于全国市域平均水平。研究还发现,粤港澳和长三角将是中国制造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战场,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仍然显著。

2)从区域内发展差异看,粤港澳内市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最大,主要由于深圳在本区域内“一超”的地位造成。京津冀市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最小,而且各市域高质量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

3)从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看。粤港澳和长三角均有“一超多强”市域的引领示范功能,且区域内大部分城市均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基本形成了多个增长极辐射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京津冀除了京、津外的11市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具备某方面的比较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京、津作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未有效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范金,姜卫民,刘瑞翔.增加值率能否反映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02):21-37.

[2]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9):3-11.

[3]李永友.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江苏的经验——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8(08):113-118.

[4]任保平,魏婕.中国经济增长中数量和质量的不一致性及其理论解释[J].社会科学研究,2012(03):6-10.

[5]魏敏,李书昊.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学家,2018a(04):19-26.

[6]钞小静,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6):75-86.

[7]刘树成.论又好又快发展[J].经济研究,2007(06):4-13.

[8]BARRO R J.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R].Working papers from 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5(02):17-36.

[9]范金,张强,落成.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18(12):70-77.

[10]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3):27-35.

[11]魏婕,任保平.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及其排序[J].经济学动态,2012(04):27-33.

[12]李子联,华桂宏.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15(06):14-21.

[13]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B):3-20.

[14]丁涛,顾金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41-46.

[15]方大春,马为彪.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J].区域经济评论,2019(02):61-70.

[16]华坚,胡金昕.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8):19-27.

[17]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9(05):26-40.

[18]李子联,王爱民.江苏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与推进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9(01):247-256,260.

[19]史丹,李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国际比较[J].东南学术,2019(05):169-180.

[20]孔凡文,李鲁波.环境规制、环境宜居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7):149-152.

[21]刘瑞,郭涛.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构建及应用——兼评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31-39.

[22]潘雅茹,罗良文.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J].改革:1-14.

[23]杨柳青青,李小平.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79-88.

[24]陈长江.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35-42.

[25]肖仁桥,沈路,钱丽.新时代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04):1-10.

[26]王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测评体系建构理路——基于全象资金流量观测系统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79-86.

[27]高志刚,克甝.中國沿边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20(02):23-35,2.

[28]陈晓雪,时大红.我国30个省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差异性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0-113+159-160.

[29]朱卫东,周菲,魏泊宁.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武汉金融,2019(12):18-26.

[30]鲁邦克,邢茂源,杨青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21):113-117.

[31]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01):4-14.

[32]许永兵,罗鹏,张月.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86-97.

[33]周吉,吴翠青,黄慧敏,等.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兼论江西高质量发展路径[J].价格月刊,2019(05):82-89.

[34]孟祥兰,邢茂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湖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加权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04):675-687.

[35]杨仁发,杨超.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631-642.

[36]王青,李佳馨,郭辰.城市群功能分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20(05):53-61.

[37]张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及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05):23-43.

[38]徐辉,师诺,武玲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J].资源科学,2020(01):115-126.

[39]张震,刘雪梦.新时代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19(06):20-31,70.

[40]徐鹏杰,杨萍.扩大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9(01):32-38.

[41]黄庆华,时培豪,刘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9(09):82-92.

[42]黄敏,任栋.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10):36-42.

[43]秦放鸣,唐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及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138-143.

[44]苏永伟,陈池波.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24):38-41.

[45]唐安宝,李康康,管方圆.FDI、基础设施投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金融与经济,2020(04):60-67,74.

[46]

马茹,罗晖,王宏伟.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7):60-67.

[47]师博,张冰瑶.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9(03):19-27.

[48]李娜娜,杨仁发.FDI能否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09):35-43.

[49]徐瑞慧.高质量发展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金融发展研究,2018(10):36-45.

[50]茹少峰,周子锴.西部大开发20年的政策净效应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检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3-75.

[51]刘和东,刘童.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1-8.

[52]毛艳.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03):87-91.

[53]黄顺春,邓文德.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82-93.

[54]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04):26-40.

(责任编辑:许建礼)

收稿日期:

2020-07-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劳动力成本上涨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6BGL018)

作者简介:

黄顺春(1969—),男,江西石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评价指标体系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