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分析

2021-02-25 07:26黄寒晓
小水电 2021年1期
关键词:底泥河道工程

黄寒晓

(新蔡县汝河工程维护中心,河南 新蔡 463500)

0 引 言

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应更加注重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现结合某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系统性地提出了对策,并进行分析。

1 概 述

某农村平原洼地河道治理工程主要涉及小洪河支流戚桥港、丁港、龙口大港、柳条港4条农村河流,其中龙口大港主要流经韩集、孙召镇的老庄孜、王营、袁庙、代洼、曹湾5个行政村,涉及韩集、荒坡、孙召、王营、袁庙、袁庄、王湾、水店等19个自然村,工程分布于龙口大港中、下游河段左右两岸,现状临河两岸村镇密布,工程防护区面积约为12.55 km2。

小洪河发源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伏牛山脉龙头山,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5个县境,全长256.6 km,流域面积4 850 km2;新蔡县境内河道长度52.7 km,流域面积711.6 km2,主要有戚桥港、丁港、龙口大港、柳条港等8条支流汇入。该流域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为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但降水时间分布集中,且年际变化大,涝、旱灾害频繁。该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9 ℃,气温范围-3.5~33.7 ℃。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909.8 mm,最大年降水量1 473.3 mm,最小年降水量524.2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降雨空间分布上,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全年多年平均蒸发量894.5 mm。

该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旱涝灾害、干热风灾害、晚冻霜灾害等。该地区主汛期7~8月洪水频繁,多系峰面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雷雨多发生在6~8月,具有历时短、强度大、范围小等特点,如遇到强对流天气,会形成特大洪水。

2 建设影响因素与管理措施

2.1 影响因素与问题

(1)施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中噪声主要来自挖掘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和振捣器,以及重型货运卡车等,对周围声学环境质量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类比资料,主要施工机械的噪声级为70~95 dB。

(2)施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施工活动中,由于清淤、土方堆积调配、材料运输、装卸等产生地面二次扬尘;尤其是清淤后,淤泥在运输过程中将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期间,排放的污废水主要是洗涤水、冲洗水和少量的生活污水等。根据类比调查,此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指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二级标准限值;如管理不当,将对水体产生一定的污染。

(4)河道底泥污染特性。河底底泥主要是由周围汇水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沿岸居民产生的污染物组成的。由于拟整治河道沿岸没有成规摸工业特别是排放含重金属废水的工业,底泥中累积的重金属污染物较少。类比同类河流监测数据,本项目底泥的主要指标如下所示(见表1)。

表1 底泥主要指标一览 mg/kg

2.2 环境影响缓解管理措施

(1)大气环境污染控制。由于清淤量较大,因此减小清淤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是本项目环境保护的重点。清淤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河道清淤工程应选择在枯水期、气温较低的季节分段进行,清除出的底泥、垃圾及时运送至底泥临时堆场。废弃土和淤泥的外运在沿途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滴、洒、落,避免造成线源扬尘二次污染;水泥在装拆运输过程中应采取良好的密封状态运输。

(2)废水污染控制。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设临时废水收集沉淀池,收集施工中排放的洗涤水、冲洗水和生活污水,沉淀后用于水泥和黄沙的调和等,严禁随意自排流放。对本项目混凝土浇筑、养护、冲洗施工中产生的碱性废水,建中和沉淀池,碱性废水在中和沉淀池用工业硫酸中和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

(3)噪声控制措施。采用噪声较低的施工机械,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保证施工机械符合噪声标准限值;调整同时作业的施工机械数量。运输车辆途经居民区要适当减速,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对噪声较大的机械,尽量远离噪声敏感区布置,并控制施工时段,禁止夜间10时至清晨6时施工作业,白天施工时应设置隔声屏。对接触高噪声的机械操作人员控制工作时间,并按国家有关劳动保护规定,配带耳塞、耳罩、防声绵等防噪用具。

(4)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措施。对在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可在生活区内设置垃圾箱,由专人负责日常清理,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运往城市垃圾处理场。营运期的生活垃圾,可以设置废物箱收集。水库、河道、及拦蓄水建筑物建成后,有利于周围环境的改善,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供水工程的实施将改变受水区水资源紧张的局面。绝大部分水库、供水工程兼顾农业供水,则农业灌溉的水量也会有明显的增加,使得农业产量增加,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分析

3.1 主要有利影响

(1)减小或避免洪水灾害对城乡建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治理工程实施后,将保护城乡城镇居民生活、财产安全及周围部分耕地不受洪水威胁,其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洪涝灾害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停水、停电、交通中断,给人们心理带来极大压力,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工程的实施,有利于确保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保护城乡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洪水会使乡镇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洪水涌入城镇,带走城市垃圾、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使河流水质受到污染。灾害过后,往往易发生疾病流行,其重要原因就是环境受到污染,细菌、病毒易大量繁殖、生长。洪水之后需要花费巨资对环境进行清理、消毒。工程的实施,避免了洪水带来的污泥浊水对环境的污染。

(4)疏浚河道,美化环境。河道被整治疏浚后,可大大改善沿河自然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还充分考虑了园林绿化与城镇发展及基础设施紧密结合,美化环境;极大地改善投资环境,提升乡镇质量,更加促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2 主要不利影响

(1)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场地布置分散,战线长,施工工期较短,人数不多,施工点分散,局部施工强度不大,因而对局部影响不大;且影响时间相对较短,并将随着工程完工而消失。工程施工期不使用炸药,燃料使用量很少,因此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施工环境影响主要是表现在沙石筛分、混凝土拌和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对施工人员有一定影响。施工生产用水直接取自河道,用水量不大,相应的生产用水排放量也不大,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排入河水后几公里范围内就能混合、沉降,水质得到净化,不影响下游的用水要求。

(2)工程占地对环境的影响。施工临时占用的土地和河滩地,工程结束后将平整、清理,恢复原貌。堤防工程弃渣均回填于堤后低洼地带,无永久性渣场,因而不存在弃渣流失问题。

河道左岸多半为房屋建筑,右岸多半为农田、荒地和树林;且河面较窄, 平均河宽约6 m,两岸坡度较陡,沿线局部岸坡蹦岸倒塌严重,局部河床淤积较为严重。河道右岸农田面积较大,现状农田水源靠从河道抽水加以灌溉,水能资源利用率低。

3.3 水保措施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布置特点,堤区施工开挖和土、石料场开挖将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堤区施工开挖弃土可结合城区规划用于工程建设,如低洼地带填筑,左岸堤线靠河侧规划园林景观绿地的填筑,并在开挖时应尽量避免废土流入河道,以免增加河道淤积。工程建设完工后,针对工程建设特点,必须制订水土保持方案。对于大面积开挖的土料场和石料场,由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恢复植被,以防以水土流失。对于临江河以上流域,应加强封山育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泥沙来源。

3.4 建设发展模式主要对策

严重的水旱灾害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目前的水利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田水利建设上升为政府行为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确保各级政府主体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

(2)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利、效益,抓好管理,对管理效率、经济效益进行管理,避免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问题。

(3)水利建设与循环农业工程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集资源、生产、资源再利用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积极推进灌溉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节水灌溉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广大灌溉水的积极性。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灌溉用水中的应用提高了灌溉效率。

(5)特别注意中小河流管理和中小灌溉配套建设。必须以中小河流和中小灌溉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的防洪排涝工程领域,着力于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和建立河流安全保障体系。

4 结 论

农村水利工程应按照设计要求逐步实施,让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护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这将对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底泥河道工程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子午工程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