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 产业扶贫结硕果
——“十三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纪实

2021-02-26 07:47徐兴才杨凯杰赵丹丹
云南农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草果科学院十三五

徐兴才,曾 江,杨凯杰,赵丹丹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5;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省内各贫困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助力贫困地区打造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每年派出专家1200余人次服务全省贫困地区,积极帮助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路径,搭建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对接平台,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良种良法结合年均推广作物品种130个,集成推广实用技术120项,培养产业科技带头人5500名,为云南省的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志智双扶——挂联县优势产业提质升级

2015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始挂联普洱市景谷县,具体帮扶凤山镇顺南村。按照“聚焦顺南村、服务凤山镇、辐射景谷县”的工作思路,帮助景谷县擦亮茶产业金字招牌,打造“景谷大白茶”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壮大热带水果、林下魔芋、甘蔗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带动,促进脱贫攻坚。

1.1 聚焦顺南

针对顺南村产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明确、传统产业“散小弱”的现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紧紧围绕扶贫项目到位、专家团队到位、科技培训到位、科技合作到位“四个精准到位”的思路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每年确保1~2个产业发展项目,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实现良种良法全覆盖。其中麦类示范平均产量5340 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7%;油菜示范平均产量2250 kg·hm-2以上,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40%;优质杂交稻“两优2186”“两优2161”示范平均产量6529.5 kg·hm-2,较当地主栽品种“橄榄谷”增产3450 kg·hm-2,增幅112%;引进高产优质玉米“云瑞”、“西辽”系列品种示范种植,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4042.5 kg·hm-2,增幅99.8%,平均增收10510.5元·hm-2。此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当地种养大户外出学习考察茶叶初加工、中华蜂养殖、芒果栽培、肉牛养殖等技术;每年组织专家到当地开展实地培训10余次,共培训贫困户1万余人次;帮助名顺、嘉顺2家茶叶合作社开展茶园有机认证,2020年7月15日,顺南村133.33 hm2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基本实现了有机茶园全覆盖。

1.2 服务凤山

在凤山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帮助制定了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做好茶叶、热带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科技培训,共培训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农民1500余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改变了当地农户的思想意识,让农户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能,实现了被动扶贫到主动脱贫的根本性转变。

1.3 辐射景谷等地

2 0 1 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景谷县签订院县合作协议,双方以共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景谷)试验站”为平台,将景谷县纳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县,共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服务与技术培训等工作(图1)。

如今,通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全产业链帮扶,景谷大白茶向有机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四化”迈进,品牌声名鹊起,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话语权日益增强;芒果、柠檬、西番莲等热带水果产业初具规模;以“公司+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基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景谷县9个乡(镇)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0余户农户种植魔芋,辐射周边澜沧、宁洱、镇沅、孟连、西盟、文山、临沧、永平等地,林下魔芋初显“魔力”;甘蔗产业实现提质增效,现代蔗糖产业基地雏形显现。通过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基础,全县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图2)。

图1 院党委书记唐开学一行到景谷县指导扶贫工作

图2 院长李学林一行到永平县指导扶贫工作

2 精准滴灌——贫困山区特色产业日益“长大长壮”

2.1 高寒山区,科技支撑产业兴

2016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科技进藏服务团,全方位推进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在维西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科技人员实地调研,在精准“把脉”基础上开出“发展良方”,采取长短结合、抓大带小、突出重点的策略,启动实施维西特色产业科技服务行动。科技的注入,让维西县食用菌、蔬菜、中药材、水果产业长大长壮,声名渐响。在云南典型高寒山区宁蒗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筛选示范优质苹果品种,研发优质丰产苹果生产技术模式,开发“蜂蜜”苹果的储运保鲜技术,助“小凉山”苹果香飘四方。

2.2 乌蒙片区,科技引领产业强

在会泽县驾车乡野猪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以“抗病抗逆品种+抗旱节水栽培+合理施肥+生物菌肥+晚疫病综合防控+小型机械全程化”模式,示范推广侧膜覆盖集雨抗旱栽培、平播后起垄抗旱栽培、窝塘集雨抗旱栽培等新型栽培模式,以科技支撑引领马铃薯产业发展。同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还在会泽县建立了“云干椒7号”新品种、干制辣椒安全生产集成技术核心示范区2个,创建“云干椒7号”核心示范区100 hm2,辐射带动333.33 hm2,在辣椒主产乡(镇)培训种植大户、科技人员等400多人次,以科技助会泽“小辣椒”长成大产业。在巧家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张跃彬专家工作站、黄平专家工作站,为该县甘蔗、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技术成果有效转化,辐射带动更多群众。

2.3 边境山区,科技浇灌产业甜

针对滇西南边境山区蔗糖产业水平不高、科技薄弱的难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澜沧、孟连、西盟、耿马、双江、镇康等地推广“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推广甘蔗全膜覆盖一次药肥施用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实现甘蔗产量普遍达150 t·hm-2,最高产量突破210 t·hm-2,双减新技术减少甘蔗化肥、农药用量20%以上,降低甘蔗种植管理人工成本30%以上。此外,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帮助屏边县发展荔枝、龙眼、白肉枇杷等产业,为当地热带水果产业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

3 人才帮扶——怒江“草果+”扶贫模式助农增收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长期活跃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泸水市老窝乡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山深处和田间一线,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以科技之力助推产业发展,帮扶群众脱贫奔小康。

2016年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制定了《独龙江种植业帮扶工作方案》,重点针对草果、重楼优良种源筛选、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及包装贮藏等进行帮扶,同时开展石斛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兼顾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科技人员深入怒江草果产区开展科技指导60余次,指导泸水、福贡、贡山等地10余家草果种植企业,在独龙江等地示范种植草果新增面积133.33 hm2,建立草果示范区266.67 hm2,极大地提升了草果种植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采取现场培训、集中授课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至今累计开展科技培训32期,培训规模达3000人次。开展了“草果+”生态复合种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独龙江、捧当、普拉底以及石月亮等乡(镇)开发“草果+中药材”、“草果+羊肚菌”、“草果+中蜂”、“草果+土鸡”等草果立体复合种养殖模式,实现综合效益增加40%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7800人脱贫。尤其是草果林下套种中药材和菌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捧当乡永拉嘎的种植户唐继英,2019年草果地产出羊肚菌鲜品约1875 kg·hm-2,2020年产出1575 kg·hm-2,按100元·kg-1计算,除去草果收入外,每年还有15万元·hm-2左右的收入。“草果+”科技行动,提高了产业综合产出,实现了草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持续发展。

4 分类施策——重点贫困地区科技之花绽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围绕云南省9个未摘帽县中的镇雄、会泽、广南、宁蒗、泸水、福贡、兰坪7个县(市)和剩余贫困人口超过5000人的昭阳、彝良、巧家、永善、宣威、元阳、丘北、澜沧、屏边等16个县(市、区),整合优势资源,组建16个产业指导员服务团,制定了贫困地区科技帮扶农业产业发展措施,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进入贫困县、贫困村,为贫困县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

同时,派出268名科技人员在全省贫困地区开展“三区”科技服务,其中在16个重点县服务了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村。

猜你喜欢
草果科学院十三五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不同烘干方式对怒江草果产品质量的影响
炖肉放草果,提鲜健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
豆花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