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28 06:28王晓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房人性化

王晓飞

(辽阳市传染病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肝区疼痛等。目前,临床将乙型肝炎分为3种,即轻度、中度、重度。随着病情的发展对患者的影响越来越大,当病情较重时,患者会出现黄疸,甚至进展为重症肝炎[1-3]。若患者久病不愈,则可能从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最终进展为肝癌[4-6]。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乙型肝炎的发病例数达50万人,发病率为1‰,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7-10]。临床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原则为三分药治、七分调理。药物治疗并不能直接根治该疾病,还需从生活各个方面进行调养。乙型肝炎患者的护理工作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比重往往大于常规药物治疗[11-14]。常规护理在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改进。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患者的护理中,且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各75例。常规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9.25±5.17)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58±1.05)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0.01±5.06)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31±1.02)年。本研究经医疗科护理部支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在患者入院后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定时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护理,完成基本知识宣教、常规用药护理、常规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病房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在护理过程中需对患者使用过的枕套、被褥等进行定期消毒,防止病毒扩散,患者的水杯、碗筷等需专人专用,告诫患者家属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使用过的可能具有传染性的物品接触。除病房内各类物品的护理外,由于乙型肝炎患者的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久,而医院病房环境往往较为严肃、沉闷,患者长期居住易产生不良情绪,因此需注重病房的布置,为患者摆放鲜花,布置暖色装饰品,避免病房环境对患者造成压抑感和枯燥感。利用空调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6 ℃左右,在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注重病房内湿度的保持,避免患者感到不适或感冒。定期为病房开窗通风,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病房内人员的流动量,避免人流量过大,导致传染风险增高,在夜间值班时,保持轻步轻声,避免影响患者的睡眠,并定期排查病房附近可能存在的噪声源。为患者提供期刊、杂志、报纸等或与患者聊天互动,增进护患关系。

1.2.2 心理护理 乙型肝炎患者由于长期受病的情影响,生理状态往往不佳,同时存在一定负的面心理,加之病情反复、经济压力过大等,患者情绪波动过大,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类不良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会降低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需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积极介绍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与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降低其焦虑程度,在患者疼痛时采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或通过与患者聊天等方式,降低其疼痛感。针对部分经济压力过大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寻求院外帮助,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导致的精神压力。

1.2.3 饮食护理 针对患者的病情需要,兼顾患者的个人口味喜好和营养学进行饮食搭配,避免强行禁止患者进食自身喜爱的食物。在禁止患者进食某些食物时,需采取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说明此类食物对患者自身病情的不利影响。

1.2.4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知识水平,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乙型肝炎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宣教时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禁止在宣教过程采用说教口吻,避免损伤患者的自尊心。定期展开相关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座进一步加深患者对乙型肝炎的认识。

1.2.5 运动指导 合理指导患者进行户外运动,运动量需结合患者的各项身体检查结果而定,避免剧烈运动对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

1.2.6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前,注意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指导,如饮食、运动、用药方面,以加强患者的记忆,并利用小便签记录主要注意事项,交由患者家属保管,以免患者出院后遗忘。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护理满意情况简易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项,由患者自行填选,实行匿名制填选。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各项100分,得分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护患纠纷、用药错误、摔伤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表2 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临床常见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我国作为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之一,患者数量较多。该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各类传染病首位。据相关统计调查显示,每年与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病致死人数约28万人,而我国目前患有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总计2 700万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总计9 800万人[15-18]。乙型肝炎患者若未得到有效的救治,随着病情的发展则会发生黄疸、肝硬化、肝癌等,因此相关治疗工作及护理工作备受重视[19-23]。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染性导致患者必须隔离,加之其长期受病情的影响,情绪较为不稳定,护理依从性往往较差[24-26]。常规护理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护理工作以疾病为中心,极少顾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护理工作展开时很难满足患者全方位的需求,易导致护患关系恶化,甚至发生护患纠纷[27-29]。相关研究亦指出,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常规护理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病情控制,而不顾及患者的需求及心理感受[30-31]。

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新护理服务概念,即指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外在需求,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全方位需求,患者的满意度往往较高[32-33]。人性化概念已成为时下流行的服务概念,各行各业均有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性化服务同样可起到较好的效果[34-35]。通过对病房环境进行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居住舒适度,避免病房环境因素刺激患者病情恶化;通过知识宣教、语言鼓励等方式可疏导其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护理依从性,增进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病情特点、身体素质、口味喜好等,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快速康复;通过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可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自我护理,避免病情再次复发,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病房人性化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