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诊断价值比较

2021-02-28 06:28李晓姝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囊性肾癌准确度

李晓姝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超声科,辽宁 沈阳 110023)

在临床上,囊性肾癌占肾癌的10%~15%。囊性肾癌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囊性病变存在,伴或者不伴实性成分。囊性肾癌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部分良性肾囊肿患者在很多情况下也会表现为出血、感染、缺血等症状,导致在检查过程中影像学资料与囊性肾癌较为相似。临床在诊断囊性肾癌时通常会应用增强CT或者增强MRI检查。上述2种方式有助于评估患者病灶中囊隔或者存在实性结节位置的肿瘤血供情况[1]。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反映囊性肾肿瘤的具体血供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囊性肾癌诊断的准确度。本研究主要比较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诊断价值[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0例肾囊性病变患者的病灶作为研究对象。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7.60±1.63)岁;肿瘤直径22~153 mm,平均肿瘤直径(44.90±3.70)mm。其中21例患者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在肿瘤切除手术完成后,通过病理诊断最终确定13例患者为透明细胞肾癌,2例患者为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患者为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4例患者为肾囊肿。其余9例患者先后经过了31、30、21、20、19、17、20、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9例患者整体病症比较稳定,最终诊断为良性病变。30例患者均严格实施了超声造影以及常规超声检查,针对其中19例患者实施了增强CT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选用SEQUOIA 512型超声诊断仪,该超声诊断仪配备了对比脉冲序列技术。检查频率设置为2.0~4.5 MHz。选用DUSTECHNOSMP X型超声诊断仪,在超声诊断中采取了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检查频率设置为2.5~5.0 MHz。使用的对比剂主要是由六氟化硫气体与白色冻干粉组成。该对比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要向对比剂瓶中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将其摇晃20 s后形成微泡混悬液。在使用前必须将混悬液用力摇晃5 s,然后才可将其注入到患者的静脉中,在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必须快速经静脉注射5 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3]。

1.3 检查方法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侧卧、俯卧等检查体位[4]。首先,将检查仪器调整到二维灰阶模式下,有助于将患者肾内囊性病灶进行直观显示,探查患者囊性病灶的具体大小、超声回声、病灶形态、是否存在结节或者分隔等情况,同时做好相应记录。随后,将仪器调整到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模式下,对患者病灶内部的血流信号分布情况进行显示,同时将患者病灶显示效果最佳的前面作为最终的造影观察面。嘱患者屏气,在此状态下对患者的囊性肿瘤进行动态观察,实施连续3~4 min的观察并记录。最后,将检测仪器收集到的检测过程中的影像资料存储[5]。

1.4 图像分析 在完成整个造影检查后,针对整个造影检查过程中所采集的造影图像进行回访和分析,以此来确定患者的病灶结节位置是否存在对比剂增强现象,然后将其与患者病灶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以及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囊性肾癌的诊断标准如下:病灶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照囊壁、囊隔或者结节位置存在非常明显的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图像上囊壁、囊隔或者结节位置出现明显的对比剂灌注增强现象;囊壁、囊隔或者结节位置CT扫描值比CT平扫数值高15 HU。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最终计算出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CT增强扫描对囊性肾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度[6]。

2 结果

针对病灶囊壁、囊隔或者结节位置,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液供应显示率达到了46.67%(14/30),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达到了57.89%(11/19),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达到了70.00%(21/30)。由此可判断出在肿瘤血液供应方面超声造影的敏感性最高。30例患者均实施了能量多普勒超声以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9例患者上述2项检查结果基本保持一致,11例患者2项检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9例患者病灶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并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但超声造影检查出现明显的增强现象,经病理随访发现上述9例患者均为囊性肾癌;另外2例患者在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病灶中出现了比较小的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并未出现疯抢现象,经病理随访确诊为肾囊肿。19例患者均进行了增强CT检查,其中14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一致,另5例患者在进行CT检查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增强的现象,但超声造影却出现明显增强的现象,经病理随访发现其中4例患者为囊性肾癌,1例患者为肾囊肿。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3.76%(7/16)、57.14%(8/14)、50.00%(15/30),增强CT检查分别为69.23%(9/13)、66.67%(4/6)、68.42%(13/19),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100.00%(16/16)、64.29%(9/14)、83.33%(25/30)。见表1~3。在检查过程中如果使用对比剂就能将超声检测的准确度从原有的50.00%提升到83.33%。

表1 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结果(n)

表2 增强CT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结果(n)

表3 超声造影检查对囊性肾癌的诊断结果(n)

3 讨 论

在临床上,囊性肾癌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占所有肾癌的10%~15%,占所有肾脏肿瘤的1%~15%。在通常情况下,临床上针对男性肾癌患者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有效提升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度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临床作用[7]。目前,临床针对肾脏囊性肿块影像学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主要应用Bosnlak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Bosnlak充分结合囊性肾癌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提出来的。利用该分类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评估囊性肿块的形态特征、血液供应情况等,而且能够将囊隔的数量、囊壁的厚度以及实性结节的强化现象都进行清晰显示[8]。在对囊性肾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患者病灶是否出现非常明显的囊壁、囊隔以及实性结节强化现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判断依据,只有充分结合此依据才能确定患者病灶是否需实施手术切除,或者仅进行随访观察。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显示患者病灶肿瘤的血管形态以及具体的血液供应情况。根据病灶中的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能进一步提升囊肿的诊断准确度,在此基础上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动脉血流频谱检查。本研究中,能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囊性肾癌的准确度为56.33%,但血流信号未得到明确显示[9]。虽然充分利用超声检测能够及时的发现囊性病变,但由于多普勒超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限制作用,在进行囊性肾癌诊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增强CT等方法来确定病变良恶性[10-18]。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医学诊断过程中,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囊性肾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3.76%(7/16)、57.14%(8/14)、50.00%(15/30),增强CT检查分别为69.23%(9/13)、66.67%(4/6)、68.42%(13/19),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100.00%(16/16)、64.29%(9/14)、83.33%(25/30)。超声造影技术对囊性肾癌的准确度能够达到83.33%,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囊性肾癌诊断过程中,充分利用超声造影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囊性肾癌准确度
幕墙用挂件安装准确度控制技术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一款基于18位ADC的高准确度三相标准表的设计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VEGF165b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囊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异位巨大囊性包块蒂扭转1例超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