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影像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价值对比研究

2021-02-28 06:2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胰管免疫性胆总管

田 地

(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胰腺炎疾病,该病的早期症状不够明显,缺少了相关指标的特异性,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很容易将患者误诊为胰腺癌[1]。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诊断方式,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2]。本次研究了4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分析了CT与MRI影像诊断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患者。诊断标准:①胰腺影像学检查中,患者主胰管存在弥漫性不规则狭窄与胰腺弥漫性肿大的情况。②实验室血清检查中,患者血清γ球蛋白与IgG水平显著增高或患者自身的抗体表现为阳性。③组织学检查中患者存在胰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与纤维化的情况;④采用技术治疗有效者;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第一条与其余另外一条。40例患者中男患者24例,女患者16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2.62±4.47)岁;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在2~9个月,平均(3.24±0.58)个月。

1.2 研究方法 CT检查:使用多层螺旋CT仪进行检查工作,主要采用了平扫与增强扫描的检查方式。扫描的视野面积在360 mm×280 mm;层厚在3.00 cm;采用优纤维对比剂来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工作,剂量为1.5 mL/kg;扫描开始前由患者的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注入速率为3.0 mL/s,注入完成后对患者的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分别为注入后25 s、60 s以及120 s)3个阶段进行图像的收集工作。MRI检查:使用MRI仪进行检查,通道相控阵表面的线圈,采用增强扫描模式。对比剂的剂量为10 mL,实际用量标准在0.025 mmol/kg。使用同样的推注速度,为患者注入25 mL生理盐水,对比剂与生理盐水均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入。推注完成之后,于患者的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静脉期以及肝细胞期(分别为注入后15 s、35 s、120 s、5 min)等时间段进行动态扫描工作。扫描序列参数:TR/TE=4.18 mg/1.46 ms;层厚在3.0 mm左右;矩阵面积为168×320;反转角为9°;依次由膈顶到两肾的下极部位进行快速扫描。

1.3 评定标准 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查结果,并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在胰腺管道系统征象中的灵敏度、特异性与准确率[3]。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4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对比 检查后,两种检测方式在胰腺肿大中的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MRI在假包膜、胆管狭窄以及主胰管狭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对比 检查后,CT诊断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70.00%(28/40)、85.00%(34/40)、77.50%(62/80);MRI诊断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2.50%(37/40)、85.00%(34/40)、88.75%(71/80);由此可见,两种检测方式的特异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MRI检查在灵敏度与准确率中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见表2。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对比(%)

表2 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对比[n(%)]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多发生在60~70岁的老年男性人群中,该病主要是由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出现紊乱而造成,主要表现为梗阻性无痛性黄疸,最为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便是胰腺实质产生质地致密的纤维化,同时局部存在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最为显著的病理学特征为淋巴浆细胞的浸润[4]。首次发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与厌食,部分患者还存在体质量降低的情况,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分泌功能的变化,且伴有糖尿病、消化不良等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大部分症状均较轻,且能够自愈,临床表现中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时常会出现将该病误诊为胰腺癌的情况,进而使得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5]。因此,对于患者早期的临床诊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阶段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方式便是CT与MRI检查。这两种检测方式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胰腺与胆胰管部位的病变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能够了解患者胰腺周围脏器的变化情况,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6]。在现阶段的临床研究中,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主要影像学征象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项:①患者胰腺表现为腊肠状,且这种改变呈现为弥散均匀形,羽毛征几乎完全消失。②T1WI图像中胰腺的实质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③动脉期,正常胰腺实质的显著强化消失,在延迟期则表现为持续性的延迟强化。④胰腺附件存在带状与线状的包膜征、延迟强化,同时其强化的程度显著低于相近的胰腺实质,胰腺实质与包膜征存在较为明显的边界[7]。⑤胆总管胰腺段管壁显著增厚,胆总管和肝总管出现不成比例的扩张,胆总管的扩张程度显著高于肝总管,胰管没有扩张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狭窄。

激素治疗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早期对患者进行激素治疗不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防止手术对于机体造成的损伤。临床实践研究表明,采用激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胰腺肿大的症状会得到显著改善,胰腺的总体积减小,且边缘会出现羽毛征,信号强度与正常的胰腺组织相似。同时,激素治疗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胆总管的梗阻症状,促使增厚的胆总管壁变薄。这也表明了早期诊断工作的重要性。现阶段临床对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有多种,且不同诊断标准之间的差异较大,而最被广大学者与医务人员所接受的诊断标准主要为亚洲标准[8]。在亚洲诊断标准中,影像学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最为主要的一项依据,属于必备条件[9]。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40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分别采用了CT与MRI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在检查结果中显示,两种检测方式在胰腺肿大中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MRI在假包膜、胆管狭窄以及主胰管狭窄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的灵敏度与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特异度结果一致(P>0.05);由此也能够表明,相比于CT检查,MRI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对于软组织突出的辨识能力以及显示主胰管狭窄与胆管狭窄中的能力均显著优于CT检查。在Lee等学者[10]的临床研究中,其主要针对36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分别采用了CT与MRI进行诊断;在研究结果中显示,MRI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4.4%(34/36),CT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率为75.0%(27/36);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相比于CT检查,MRI检查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后期的诊治工作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胰管免疫性胆总管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MRI平扫结合MR胆胰管造影在胆管壶腹区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高频宽带超声在学龄前儿童胰腺主胰管显示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4型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