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2-28 06:28刘秀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血压高血压

刘秀芳

(盘锦市中医医院内科,辽宁 盘锦 124000)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伴随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临床需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防止出现脑血管疾病等,防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相关研究发现,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3]。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3例。本研究获得了患者、家属、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27∶26;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42±10.52)岁;病程4~16年,平均病程(10.28±6.42)年。试验组患者中男性∶女性为28∶25;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1.56±10.74)岁;病程5~16年,平均病程(10.36±6.5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生理指标常规监测,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与卫生,每日定时检测血压水平的变化,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药物,并对用药方法予以有效指导等。试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入院当天:实施饮食干预,指导患者禁食高脂肪、高盐量食物;按时测量血压与体温;22点后指导患者禁止饮水进食,在第2日凌晨予以抽血检验;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医院规章制度,普及医护人员的配备情况与疾病的预防措施等;为防止患者过分紧张或焦虑,医护人员需及时对其予以心理安抚。②入院第2~4日:实施用药指导,做好相关常规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体温等。医护人员于患者住院过程中指导其对不同生活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指导患者及家属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适当补充蛋白质,避免产生便秘;指导其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确保血压平稳。③入院第5日至出院前1 d: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指导患者与家属充分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大程度的防止由于不良情绪对血压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在确保科学饮食的情况下,适当开展有氧运动;另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安全风险,并及时记录相关内容。④出院当日:出院当日可停止用药,若患者出院时仍开具药物,医护人员需向患者与家属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另外,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指导其定期回医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4]记录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变化情况。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心理健康等,总分10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水平均较护理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护理后的血压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较 试验组护理后的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比较(mm Hg,)

表1 两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比较(mm Hg,)

表2 两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后的SF-36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老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主要是由血管神经调节障碍引发的动脉压升高。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高血压患者多需进行终身降压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合并冠心病等并发症,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影响其生活质量[5-6]。此外,由于患者生理功能衰退,因不同因素的干扰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7-8]。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借助不同专业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且持续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使不同医护人员间的差异显著缩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医患纠纷的出现,促进医患之间有效沟通[9-10]。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其中药物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明显降低,同时降低外部周围血管阻力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扩张血管,降低血容量,进而控制血压水平;饮食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减轻体质量;健康宣教、心理疏导以及有氧运动等护理措施,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水平均较护理前下降(P<0.05);且试验组护理后的血压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试验组护理后的疼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血压高血压
全国高血压日
稳住血压过好冬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