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2-28 06:28刘守英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期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护理人员

刘守英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病房,辽宁 朝阳 122000)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具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1]。当前,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时,虽然起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但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为目的。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延续性护理模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减轻患者病情程度。本文以我院近2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患者24例,女患者19例,年龄27~74岁,平均(50.57±7.96)岁;观察组男患者26例,女患者17例,年龄29~74岁,平均(50.52±8.13)岁。其中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3]解读中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参与人员年龄>18岁。③经患者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②患者合并其他疾病。③患者资料不完善。④参与人员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包括药物指导、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士长、2名主治医师以及责任护士。通过学习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知识,充分掌握护理患者的措施,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②构建健康档案。护理人员通过采用信息数字化方式,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出院情况进行存档,从而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帮助。③实施延续性护理方案,其内容包括:a.健康知识宣讲。护理人员按照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健康宣教方式,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治疗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b.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指导其食用一些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能够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c.运动指导。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病情状况,对患者制订出科学的运动方案,如对于活动能力差的患者,通过慢走以达到护理锻炼的作用;对于活动能力较好的患者,通过开展有氧运动,如打太极、做操等方式能够改善患者胸闷、气急等症状。d.心理护理。据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存在运动疲乏、呼吸困难等情况,很容易让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护理的依从性。e.出院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人员应及时告诉其出院后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并对其详细介绍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告知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时服用。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SF-36)量表[4]进行评分,其内容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采用百分制评定,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②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包括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等。③自我护理能力。参考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5]进行评分,其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等,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软件处理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数据,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组间行χ2检验;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则表示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3 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术、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等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综合征,由于该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不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心力衰竭亦属于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在患病后期极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反复性,当前在对其进行治疗时,仍然没有能够有效治愈该疾病的措施,只能最大程度的缓解患者症状,以降低其对患者的影响[6]。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治疗时应严格遵守医嘱定时服药,方能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在患者出院后,若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会导致患者发生诸多的不良反应,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据相关研究发现[7],在对慢性心力衰竭疾病进行治疗时,除采用为之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有效的护理进行干预。本研究实施延续性护理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疾病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延续性护理模式是近些年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该模式重点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制订出完善的护理计划,尤其是在患者住院期间,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出院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对患者制订出持续性护理方案,以便患者在出院后仍然能够接收到优质的护理服务[7]。据相关资料显示[8],在对慢性疾病治疗时,通过对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前,通过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能够对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服务,从而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9]。同时,通过对患者构建健康档案,能够在全面掌握患者疾病信息的同时,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讲,让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对其治疗、护理的过程等,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10];通过心理疏导,可有效避免患者疾病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念。另外,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指导,能够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从而改善身体素质。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要定期服用药物,以加强对疾病的控制力度。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随时掌握患者疾病的变化,并通过正确的指导,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99%)较对照组低(27.91%),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和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明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较好应用价值,深受患者及其家属认同。

综上所述,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不但可以起到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还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护理人员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