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视角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研究

2021-03-01 23:52赵书亮张秀梅许丽珂汪海洋朱建鑫慕禄瑶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赵书亮 张秀梅 许丽珂 汪海洋 朱建鑫 慕禄瑶

摘 要:由于转制社区居民在认知和行为上的复杂性,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着志愿者流动性大、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持续化程度低等问题,同时,也务面临着志愿者流動性大、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持续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了达到推动多村安置社区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加强对转制社区志愿服务,因而需要加强对转制社区志愿服务激励的研究。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志愿服务的基础仍是较为薄弱的,使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难以发挥,所以要努力做宣传、坚持机制创新、培育优秀队伍、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水平。

关键词:社区营造,志愿服务,积分兑换

一、概述

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消散、居民很少有团结意识,政府开创了增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发展新路径,建立共建、参与、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城乡社区居民在基层治理中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实现多元社会力量协同下的社区建设形势迫在眉睫。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下,以“以服务换服务”为主要特征,推动志愿服务点交换作为一种爱心传递方式。

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施积分奖励制度旨在鼓励、倡导更多的志愿服务者自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治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群众建设幸福、有温度的社区家园。当今社会背景下,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从社区的角度来说,通过志愿积分兑换活动,增加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储蓄”,使社区树立了良好的志愿服务风气,同时也肯定志愿服务的目的和作用,让社区充满正能量,鼓励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者乐于助人的精神品德,得到一种赞扬式的社会回报,形成社区志愿服务长久机制,创造温暖有人情味的和谐社区。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无偿提供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的利他行为。目前,在中国,人们更倾向于将志愿服务定义为一种广泛的服务,即每个人自愿的奉献自己的精力、时间自己劳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创造的社会福利,而不是只重视物质回报。以上定义其实包含两个重点内容:志愿服务无偿服务和自愿服务。

(二)社区志愿服务

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解是基于志愿服务的概念,但我国学术界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定义尚未明确。最后得出结论,不同的学者对社区志愿服务有不同的理解。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没有利润报酬的前提下主动去社区做志愿服务,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技巧来帮助社区,改善社区生活。

(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

激励是激励人们做出行为改变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内外部去刺激触发和提升人们行为的驱动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内化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是发展社区志愿服务事业所不能缺少的必要环节,社区志愿服务能激励和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也是吸引其他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式,它说明了社区志愿者是其激励的对象。研究者们基本上等同使用了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和社区志愿者激励的概念,所以本文把社区志愿服务激励重新定义为:在了解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志愿者在提供服务,并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内部和外部奖励的组合,从而获得相应的认可和表扬,进而激发其内部动机,维持积极、可持续的服务性动力。

(四)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从社区的生活开始,通过社区中人们的动员和行动,聚集各种社 会力量和资源,完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要做的是整合“文化、人、景观、 土地、生产”社区五大发展方面:“文化”指的是社区文化,文艺活动的场所经营和培养终身学习的氛围;“人”是指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和人际网络的功能;“景观”是指创造“社区公共空间”,在社区中创造独特的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独立性;“土地”是指保护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地理环境;“生产”指的是在土地产业和经济方面的经营,地产的开发与销售等。

三、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西方国家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比我国的更早,且更加成熟,更具有价值的借鉴意义。西方早期慈 善事业和社区志愿服务有着很长的历史。学者Lester M.Salamon在其著作《非营利部门的兴起》中 提到,一项有组织的私人志愿服务正在世界各地不断传播,而志愿者社区主要来自普通人(莱斯特·萨拉蒙,1994)。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含义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根据大卫·科藤教授的看法志愿组织包含在非政府组织之下,发展战略的改变会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一个值得提倡的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自愿失败”是影响非营利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David Korten,1990)。

世界经济强国之一的美国有着“志愿之国”的称号(张燕玲、张晓红2012)。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十分注重培养居民的社区志愿精神。社区互助服务逐渐出现在殖民地发展阶段。互助公约的加速形成是源于互助志愿服务致力于共同度过危机的这个过程。根据美国政府统计,在 2014年时美国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了6280万人次(黄小鹏,2012)。美国政府签署了《国家和 社区服务法》,以实施一系列奖励,包括为每年服务1400小时的年轻志愿者提供慷慨的奖金,这些 奖金可供他们自己使用。

在世界各国中志愿服务发展最早的是英国。并且最为成熟且有效的志愿服务也是属于英国的(姜泽权,2004)。英国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化的运行机制的原因在于英国政府加大了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持肯定态度,且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孙秋,2008)英国政府鼓励和 倡导社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所得税退税制度、建立大量基金会、实施志愿服务监督机 制等措施实现这一长期趋势。英国社区成为志愿者发 展的典范的原因是因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庞大的社会基础。英国社区投入志愿服务的资金部分是政府拨款外,还有一部分是个人捐款和社会企业捐款,志愿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力量。英国公民热衷与参加志愿服务且政府鼓励公民参与本地的志愿服务,此外英国政府为激励公民参与国外的志愿服务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海外志愿服务协会 (VSO)是其中最有名的,该组织的以通过志愿者的努力为贫困国家的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真正消除国际贫困为目的。该协会除了有独特完善的发展体系外并且自身具有一定的实力。据报道,1958年VSO成立,但到目前为止,它 已经向100多个最贫穷的地区或国家,包括东欧的一些贫穷地区,提供了超过30000名志愿者的志 愿者支持(李辉和Arron Song,2005)。国际开发署(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具 有很强的包容性,不仅为英国公民提供志愿者培训,还为该署拥有文化身份的其他国家(如中国和 美国)的公民提供志愿者培训。根据迈克尔?E?施尔(2008)的看法他认为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并且分析了二者之间缺乏合作的原因。社工学生很少接受关于社工帮助志愿者的课堂教育。社会工作的增设可以调节对志愿服务管理,进而形成层级关系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发挥志愿者和社工各自的专长,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的灵活配置(Jeffrey L.Brudney和Lucas C.P.M.Meijs,2014)。早期国外所提倡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联动模式对于中国而言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进而可以帮助志愿者做出改变更好的适应不同的领域。

四、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005年底,上海市在探究“社工与志工联动”模式基础上,发布了《社工與志工联动机制》报告,该报告具体详细地描述了社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合作机制和运作过程的作用(中共深圳市委等,2007)。深圳是社会工作发展较早、运作成熟的城市之一,深圳在2007年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措施,尤其是关于实施“两个工作”计划的附件文件(谭建光,2014)。综上所述,“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模式在深圳率先得到了实施。

香港政府部门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与大陆不同的是,制度和经济在香港志愿服务发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香港政府将志愿服务纳入政府工作体系的一大目的是巩固社会地位,另一个原因是想要维护社会秩序。香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去放宽志愿者的标准,招募各种各样的人:老人、年轻人、病人和残疾人等等,去鼓励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截至到2018年,据统计香港一共有3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并服务了90%的社区。非政府服务机构雇用了25,000人,占据了五分之四的香港社会福利工作。政府对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充当了后盾角色,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帮扶。香港政府提供65%的资金援助,并充分挖掘和培养高素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教育程度的社会工作者,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去规范专职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领导和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和完善。

台湾立法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早于2001年,台湾就出台了《志愿服务法》,制订了相关政策法规和奖励社区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将志愿服务与民众生活挂钩。据悉,台湾第一个社会工作部门成立于1979年,这具有重要的跨时代的意义。社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这样做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以满足发展社区的必要条件(李Yingsheng方蜀,2010)。社会工作有助于推动社区的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志愿服务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人们也越来越看重社会工作。

五、关于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的若干问题

志愿者对于积分兑换机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志愿者大部分缺少相应的经验和指导;团队进行的实地考察比较少,实际操作时可能会与计划好的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多制定一些备用计划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增强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部分参与者对于志愿服务的态度比较消极,仍需与参与者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使他们的态度尽量发生转变,积极支持志愿服务的开展。

六、结语

通过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实施积分奖励制度,鼓励、倡导更多的志愿服务者自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区治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居民群众建设幸福、有温度的社区家园。当今社会背景下,志愿者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协助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重大公共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社区方面讲,此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进步。大家携手并进社会才能进步。志愿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得到一种赞扬式的社会回报,形成社区志愿服务长久机制,以此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建光.2007.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9):32-34.

[2] 钱蔚.我国社区志愿服务面临困境与对策分析 [J].法制博览,2018(16):232-233.

[3] 侯远欣.2019.吉林市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实践与研究.科技经济导刊,27(06):221.

[4]  罗公利,蔺双双.青年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80-85.

[5]张网成 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11(6)26-32

[6]谢汉明. 增强应急志愿服务工作规范性 提升首都应急管理事业软实力[N]. 中国应急管理报,2021-01-30(007).

[7] 徐柳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学术研究 2008(5)

[8] 刘俊彦.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25-30, 68

[9] 满媛媛,丁汀.深化机关党员志愿服务  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渠道——以上海市松江区爱心助困志愿者协会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6,32(02):48-51.

[10] 冯英.外国的志愿者[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1-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赵书亮,1982.10,男,汉族,山东平原人,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健康教育等。

第二作者:张秀梅,2000.5,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在读本科社会工作,山东工商学院。

第三作者:许丽珂,2000.10,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在读本科社会工作,山东工商学院。

第四作者:汪海洋,2000.8,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在读本科社会工作,山东工商学院。

第五作者:朱建鑫,2000.12,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在读本科社会工作,山东工商学院。

第六作者:慕禄瑶,2000.3,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在读本科社会工作,山东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