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琴形象意义

2021-03-02 20:00岳晶晶
雨露风 2021年11期
关键词:红楼梦

岳晶晶

摘要:曹雪芹从貌、才、性情、气质、阅历等多方面塑造了一个才貌双绝、性情气质堪称“神品”,且博览古今、见多识广的完美的薛宝琴形象。她可以说是曹雪芹完美女性审美理想的寄寓者,同时他也赋予了这一形象高于角色本身的特殊的象征意味:贾府庄严祭祠仪式的见证者、贾母审美标准与择媳标准的窗口、宝黛爱情及宝黛钗三人关系的透视者、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的缩影。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琴;完美形象;象征意味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主要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众多人物中,薛宝琴是极其特殊的一个,她出场较迟但才貌双全,性情气质绝佳且见识广博,应该说是书中唯一一个堪称完美的人物形象,但这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带给了笔者诸多疑惑。作者绝口不提宝琴的五官特征,反而借四人之口刻画了一个貌胜宝钗且水灵精神的宝琴形象,读者接收的是一个模糊的宝琴形象,这种模糊性一定程度上会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放大宝琴的完美。可从后面的故事来看,宝琴的戏份并不重,那么曹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费心刻画这个特殊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宝琴戏份越来越少?是曹雪芹先生虎头蛇尾还是宝琴这一形象有特殊的作用?综合来看,薛宝琴这一形象应该是有特殊的作用的,下面拟围绕几个问题来谈谈宝琴的特殊作用。

一、贾府庄严祭祠仪式的见证者

《红楼梦》中有几场特别正式又庄重的集体活动,其中第五十三回描写的贾府祭祠当是最严肃庄重的,而这个庄重的场面却是通过薛宝琴这个小丫头的视角来一一呈现的,这就带给了读者很多疑惑。薛宝琴为什么能参加贾府祭祠活动?作者为什么借薛宝琴来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首先薛宝琴有没有资格参加贾府的宗庙祭祀活动,答案是她完全有资格参加。宝琴出场时,探春说贾母非常喜欢宝琴,已经让王夫人认了干女儿了。从这儿可以看出进入贾府的宝琴已经有了双重身份:薛家女和王夫人义女。她已经像三春一样是贾家的小姐了,自然可以参加贾府祭祠。

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以薛宝琴视角来写贾府除夕夜祭宗祠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蒙古王府本有回前总批,批曰:“‘除夕祭宗祠’一题极博大,‘元宵开夜宴’一题极富丽。拟此二题于一回中,早令人惊心动魄,不知措手处。乃作者偏就宝琴眼款款叙来,首叙院宇匾对,次叙抱厦匾对,后叙正堂匾对,字字古绝。槛以外槛以内是男女分界处,仪门以外仪门以内是主仆分界处,献帛献爵择其人,应昭应穆从其讳,是一篇绝大典制文字。”这是宝琴初次参加如此盛大的祭祠庆祝活动,她会比寻常人看得仔细,作者也就可以详细描写这一盛大场景。第二,宝琴出身“豐年好大雪”的薛家,薛家是皇商之家且宝琴阅历丰富,宝琴的双重身份可以看到贾府的祭祠活动与薛家祭祠,从宝琴的表现来看她对于这场仪式是非常陌生的,说明薛家祭祠远不如贾府祭祠场面大,作者借此突出的是贾府祭祠场面之大与礼仪之庄重,这与借林妹妹进贾府交代贾府大致的空间架构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宝琴的命运不取决于贾家,她在贾家故事中可以充当一个局外人的角色,以她的视角写贾府祭祠颇有种墙外人看墙内人的意味,因此祭祠活动中的薛宝琴只是一个旁观者,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看这场活动,不评论不感叹,这样就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思考,如:假使贾府以后像祭祠一样庄重守礼,会不会继续有“蒸尝之盛”?

二、贾母审美标准与择媳标准的窗口

宝琴出场后,最喜欢宝琴的是贾母。贾母对宝琴好到了什么程度呢?第四十九回写道:“果然王夫人已认了宝琴作干女儿,贾母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宝琴刚到贾府,贾母就给了她荣国公府嫡出小姐的身份,并要一处安寝、亲自教养,《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写道:“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宝琴享受的甚至是贾妃的待遇。后面写到贾母给了宝琴一件“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斗篷,湘云说:“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甚至在宝琴与众姊妹说话时,遣琥珀来嘱咐宝钗:“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由此可见贾母是非常喜欢宝琴的。第五十回贾母夸赞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甚至“细问他的生辰八字并家中景况”,古代长辈问未婚晚辈生辰八字是有特殊含义的,因此作者才说,“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只是“贾母尚未明说”,这是贾母第一次主动提起贾宝玉的亲事,她想让宝琴做孙媳。贾母一生阅人无数,黛玉、宝钗、湘云各个出挑,她却独独选中了刚来贾府的宝琴,这是为什么呢?读者对此众说纷纭,有的说贾母早就已经知道宝琴定亲,这里是故意说出来,这是作者精心的设计,目的是反映贾母此时对宝黛钗三人爱情婚姻的态度;也有的认为贾母不知道宝琴已经许给了梅家,她是真心替宝玉求娶宝琴。贾母是明知故提还是真心求娶,曹雪芹并没有写明白,一切都是读者的推测。张云先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怎样,贾母这一提,告诉了读者一个信息:贾母的择媳标准也就是模样儿好、性情儿好,而且知根知底。标准便是像宝琴那样的。”与之相佐证的还有《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府清虚观打蘸时张道士想给宝玉说亲,贾母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会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要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里就交代了贾母择媳的标准:模样好和性格佳。

从模样来说,大观园中女子美得各有千秋,宝琴更是胜过了宝钗;从性情来看,合贾母心意的就是宝琴那样的:热情活泼、坦率真诚、心无城府。林黛玉虽是贾母外孙女,但心思过重且体弱多病,贾母曾说过黛玉“我看那孩子太是心细”“这孩子就是心重些,所以身子不结实。”贾母也不满意宝钗的性情,贾母虽夸奖宝钗,还张罗着给宝钗过生日,但却欣赏不了宝钗雪屋似的房间装扮,在贾母眼中,宝钗少了一些热情活力。此时,薛宝琴的出现一下抓住了老太太的眼球,正是她想要找的样貌和性情都拔尖儿的孙媳,宝琴合乎贾母的择媳标准,符合贾母的审美,因此受到了贾母的青睐。

三、宝黛爱情及宝黛钗三人关系的透视者

那么宝琴的出现是不是对于宝黛钗三人毫无影响?并不是。第四十九回,面对琥珀调笑黛玉,宝钗说:“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云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这里黛玉和宝钗的关系已经非常好了,两人已经心意互通了。接着又写到“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寶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解。”因此,林黛玉回房后,贾宝玉特意来找林妹妹,两人有一段关于“孟光接了梁鸿案”的有趣的对话。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关系已经今非昔比,黛玉已经意识到宝钗待她真心,疑心已消,二人已经真正和解,且宝玉知道了这件事情,宝黛钗三人之间关系已经改变,这一切都需要作者找一个契机交代出来让读者明白,宝琴到来就是曹雪芹精心制造的契机。与此相印证的是宝玉对宝琴的态度。贾宝玉是一个博爱的人,他对大观园中众多女子都关怀备至,黛玉是一个极其敏感且缺乏安全感的女子,因此二人之间总会出现这种戏码:宝玉关怀别的女孩,黛玉吃醋落泪,宝玉哄黛玉,哄好了皆大欢喜,哄不好少不得搞得贾府人尽皆知。可宝琴出现后,作者并没有写宝玉如何关怀宝琴,这是因为黛玉已经和宝钗关系改变,宝玉也已经知道了,三个人之间嫌隙已经消失了,宝黛爱情进一步巩固,黛玉不会再频繁疑心吃醋,作者也就没有必要再赘述。

四、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的缩影

宝琴是大观园众姊妹中阅历最丰富的,曹雪芹在她的阅历中加入了西洋背景,这是很让人困惑的,薛宝琴的西洋背景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朱江玮和刘谦功两位先生都对此做过论述,朱江玮先生认为宝琴的西洋背景可以与《红楼梦》中的西洋器物相联系,刘谦功先生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两位先生的论述都非常有道理。

朱江玮先生认为宝琴身上的西洋气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背景经历、文学禀赋及西洋器物。并对西洋器物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学界对于曹雪芹的家世并没有定论,因此朱先生从曹家人入手论证的部分我们不予置评。但朱先生提到的康熙朝洋教士做官确实存在,《清史稿》中就有多处记载,如《列传》卷五十九中提到的南怀仁:康熙初入中国,康熙二十七年卒,官职累加至工部郎中。其后还有一条记载:“自是钦天监用西洋人,累进为监正、监副,相继不绝。五十四年,命纪理安制地平经纬仪,合地平、象限二仪为一。乾隆中,戴进贤、徐懋德、刘松龄、傅作霖皆赐进士。道光间,高拱宸等或归国,或病卒。时监官已深习西法,不必复用西洋人,奏奉宣宗谕,停西洋人入监。”《红楼梦》中也确实提到了晴雯、王熙凤用西洋药治病,宝琴出现确实与这些西洋器物有联系。

刘谦功先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宝琴这种文化背景象征着中西文化交流初期平和的状态:“宝琴在贾府中的出场先是惊艳,继而被认同,惊艳是因为她身上带有明显的西洋文化色彩,因此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认同是因为她的根基终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使得她如谜一般吸引人又让人费解。她这样一个人物能够在大观园中的备受宠爱,说明了两种文化在交流初期的平和与大度。”大观园是作者刻画的一个理想的国度,宝琴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给大观园注入了西洋文化的活力,是曹雪芹自己对大观园世界的锦上添花之举。但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对于这些西洋器物并没有描写得非常仔细,这也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虽有,但民众应该对西洋文化是好奇且陌生的状态。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作者刻画了一个完美但模糊的宝琴形象,目的并不是向读者展示宝琴的才貌等,宝琴这一形象可以让我们看出很多内容,比如贾府祭祠仪式,比如贾母的婚姻观,比如宝黛钗关系现状,比如中外文化交流情况等等。宝琴这一形象是作为一个让读者窥探各种信息的符号出现在《红楼梦》中的,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人物本身,而是透视各种信息的一个窗口、一个标准尺度。这当然是越完美越好,越看不真切越好。

五、结语

在红楼女子群像中,宝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形象,曹雪芹从多个方面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方方面面完美但模糊的宝琴形象,我们知道宝琴貌美,但不知道薛宝琴具体五官样貌,这也就是刘谦功先生说的“异质性”。宝琴这一形象反映了曹雪芹心目中完美女子的模样,她作为一个符号,通过宝琴读者可以解读出各种信息,她的象征意义远比曹雪芹刻画的这一形象本身大得多。

参考文献:

〔1〕曹雪芹,无名氏,程伟元,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曹雪芹著,脂砚斋主人评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3〕赵尔巽.清史稿(四四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7.

〔4〕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张云.薛宝琴论[J].红楼梦学刊,1999(3):12.

〔6〕朱江玮.试论薛宝琴的文化审美意义[J].红楼梦学刊,2008(3):227-233.

〔7〕刘谦功.试析《红楼梦》中薛宝琴形象的异质性[J].红楼梦学刊, 2013(3):99-110.

〔8〕关四平,陈默.《红楼梦》女性审美理想管窥——以薛宝琴形象塑造为中心[J]. 红楼梦学刊, 2014(6):153-174.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