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靖州方志所记方言词“落担地”与移民迁徙记忆

2021-03-02 20:00梁盼盼陈心怡赵律言杨芸菲
雨露风 2021年11期

梁盼盼 陈心怡 赵律言 杨芸菲

摘要:辑录在清乾隆《直隶靖州志》和清道光《直隶靖州志》的方言词“落担地”,是近乎消失的移民迁徙的民俗方言符号,是明清时期移民迁徙过程中语言接触产生的方言词。文章运用方言材料和移民史料,对“落担地”一词进行考证,追溯其蕴藏的移民迁徙记忆。

关键词:湖南靖州;清代方志;方言词;落担地;移民迁徙

方志是全面、客观且系统记载一地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产物、史迹與人文现象的文献资料,是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清代开始,地方志的撰修就将方言作为独立的篇章。一地方言在方志文献中被详实地记录和保存下来。清乾隆吕宣曾修、张开东纂《直隶靖州志》(以下简称“乾隆本”)和清道光魏道畹纂修、隆恩续修、汪尚友续纂《直隶靖州志》(以下简称“道光本”)中辑录的方言,是反映清代靖州方言面貌重要的史志文献。乾隆本共记载78条方言词,依词义分为天时、地理、物情、饮食、交接、宫室等九类;道光本共记载28条方言词条,与乾隆本相同词条26条[1]。

一、“落担地”

“落担地”一词辑录于乾隆本宫室类方言词,同时被道光本辑录: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乾隆靖州志》卷七:“祖父定居之地曰落擔地。”

清道光十七年(1837)续修刻本《靖州直隶州志》卷十:“祖父定居之地曰落擔地。”

“落担地”一词已在今天的靖州方言中消失。清代乾隆年间方志撰修者将其记录和保存,说明早于乾隆年间,靖州百姓已经开始使用“落担地”一词[2-3]。我们运用方言材料和移民史料,对“落担地”一词的词义、词源等方面进行考释,认为“落担地”是近乎消失的移民迁徙的民俗方言符号,是明清时期移民迁徙过程中语言接触产生的方言词。

按《汉语方言大词典》,“落担”是长在棉田里的草,结的果可吃。吴语《哭丧歌》:“我末十一月霜打落担呆瞪瞪……[4]”与“祖父定居之地”语义不符。从字面上理解,“落担地”即落下担子,进行休息、落脚之地。如果是短距离地挑担行走到某地,是没有必要为此新造地名的。由此可以推断“落担地”的出现与长途跋涉的迁徙有关。湖南娄底《萧氏族谱》载:“萧氏汉十郎族迁湘于北宋,落担于荻田(今娄底)……[5]”同处湖南中部的邵阳市罗城乡有“落担村”。今四川各地,在清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的口中仍有 “落担”“落担始祖”的说法,同时在当地谱牒类的文献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落担’是指湖广移民千里跋涉之后,放下行李,选择落籍于四川的某个地方,从此定居落业下来。因为祖先在迁徙时行李往往是桑木扁担和竹箩筐,所以产生了‘落担’这一说法[6]。”

二、“落担地”与移民迁徙记忆

为什么在清代靖州也会出现方言词“落担地”呢?这与清朝的“湖广填四川”之间是否又有联系呢?

考察清代靖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移民迁徙,“落担地”可能是近乎消失的移民迁徙的民俗方言符号,是明清时期移民迁徙过程中语言接触产生的方言词。方言词的出现、使用和消失反映了移民过程的开始、高潮和结束。

靖州从宋朝设诚州之初,便是商贾聚集之地,人口交流频繁,至清朝逐渐形成“八邦会靖”的局面。《宋史·蛮夷传》载:“诚州设立之初,州境边界毗邻之上江,多星(今通道县)、铜鼓(今锦屏县属)、羊镇、潭溪(今黎平县属)等地,并至诚州城下交易”[7]。靖州元、明、清时期部分年份人口统计资料如表1所示。

靖州在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人口迁入。第一次是明代初期,从江西迁来六姓定居垦田;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湘东南及湘中一带有部分人迁入定居。另外,清初至乾隆年间“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也对靖州人口产生影响。康熙四十年,湖广提督俞益谟在密奏中说:“湖南衡、永、宝三府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不下数百名口,纷纷尽赴四川垦荒。”康熙五十二年,奏疏:“查楚南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以迄今日,即就零陵一县而论,已不下十余万众”。据康熙晚期估算,湖广宝庆、武冈等处人民“托名开荒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从康熙年间的奏折中不难看出,湖南中南部是移民入川的中心区域。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中仅乾隆八年至十三年,由黔入川的移民就高达二十四万三千余人。而靖州地处湘黔边界,是这些移民入川的必经之路[9]。

从上述史料来看,明清时期移民浪潮始于明洪武年间,到清乾隆发展到高潮,前后近四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到靖州移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居到靖州的移民;另一类是借道靖州,由黔入川的移民。这两类移民都主要来自湖南衡阳、永州、宝庆三府。

衡、永二府即今湖南衡阳、永州二市范围,宝庆府则包括今湖南中部娄、邵两地境内。源源不断的移民,先后途径靖州入川,同时长达四百年的人口迁徙,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快速增长,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与碰撞。“落担地”便是移民迁徙与语言接触在清代靖州留下的民俗方言符号。

那么“落担地”这个方言词为何又逐渐消逝了呢?清代之后的靖州受西南官话的冲击严重,西南官话在其周边地区呈现半包围之势,并迅速成为靖州当地的优势方言。移民带来的方言词往往不是系统的,这样的方言词进入新的语言环境后,能产生优势削弱,同时使用对象与范围受限,方言词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随着原始移民的离开,下辈移民的同化及移民活动的停止,这一类方言词失去活力,逐渐退出日常用语中。

三、结语

通过对“落担地”这个仅存于方志文献中的方言词的考证,可以看到因为移民迁徙和语言接触的高潮,一些方言词进入到靖州方言中;也因为移民迁徙和语言接触的停止,一些方言词消失在靖州方言中。方志文献对这些“死方言词”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佐证材料。如何将方言文献材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来解决方言文献资料中晦涩难懂的材料,是未来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语言接触中靖州方言的田野调查与研究”(GCX1931)

参考文献:

〔1〕赵律言.清代靖州方志方言篇整理与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27-32.

〔2〕(清)吕宣曾修,张开东纂.乾隆靖州志[M].刻本.[S.l.]:[s.n.],1761(清乾隆二十六年).

〔3〕(清)魏德畹纂修,隆恩续修,汪尚友续纂.道光靖州直隶州志[M].续修刻本.[S.l.]:[s.n.],1837(清道光十七年).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清)萧化南等主修.萧氏族谱(新化)[M].木活字本.[S.l.]:[s.n.],1864(清同治三年).

〔6〕孙和平.“落担”“插占”:“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4):98-99.

〔7〕(元)脱脱.宋史·蛮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周仁美.靖州县志[M].北京:三联书店,1994.

〔9〕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