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社区景观营造研究

2021-03-02 14:46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设施垃圾

唐 妍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引言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这次疫情再次警示人们,公共卫生环境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密切相关,必须予以重视。面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节奏、愈发有限的可建设空间,如何在市民身边营造自然美好的公共空间、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成为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社区是人与其生活最直接的载体。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品质的同时,如何从公共环境健康的视角提升社区景观,对于优化社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作为社区景观中的重要主体,是景观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在社区景观中融入康养理念,注重社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健康为主题打造健康的社区景观环境。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健康景观定义

健康景观是人类愉悦生活的现实空间,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为人类提供一个理想的空间场所与生活环境。健康景观是基于健康理念下的景观建设,是健康理念和景观营造的结合产物。健康的景观设计可以缓解城市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多样化景观空间,促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人性化交往空间,促进社会健康[1]。

健康景观首要出发点是人类本身,景观营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生活的适宜与健康,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各式各样的有益人类健康的景观空间的营造,居住者对环境的生理、心理等多层次健康需求的考虑。概括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基于健康理念的景观设计[2]。

2.2 健康社区定义

社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共同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健康社区,需要在满足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健康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居住质量与生活品质,营造安全、卫生、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3]。

3 我国“健康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公共卫生环境一般

公共卫生环境的好坏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尤其是老旧社区存在很多类似的问题,公共卫生环境亟待改善。面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公共卫生问题,环境卫生作为公共卫生主要内容之一,在保护居民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增进健康是环境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

3.2 公共空间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甚少

社区中公共空间的缺乏,限制了社区居民户外活动的开展,给居民的使用带来不便,致使人们缺乏交往,邻里之间沟通、交流较少。其次,城市既有社区空间因为设计年代久远,活动空间设计相对生硬。然而,城市居民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内的交往活动可以促进不同阶层间的相互交流,人们在交往中找到归属感,从而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5]。

3.3 景观设施单一

景观设施一般分为休息类、健身类、展示类、卫生类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6]。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健身设施不足、设施单一,无法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需求;②休息设施分布不合理,缺乏遮阳设施,使得休息设施利用率较低,导致设施闲置;③缺乏无障碍设施,较少考虑轮椅、婴儿推车的进出方式,无形中阻碍了残疾人以及婴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

3.4 缺少舒适的慢行系统

舒适的慢行系统是引导居民产生健康行为,增加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现行的步行系统普遍缺少变化、结构呆板等,无法明确而有序地引导使用者进入活动空间,也无法满足适合散步、慢跑等休闲活动的需求。

4 健康社区景观营造方式

4.1 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应重视景观的生态性、低能耗,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坚持可持续的原则。在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考虑自然植物、水体等对人体健康的调节作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

表1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

4.1.2 安全性原则

对于景观环境,安全的环境不应使人产生心理不安的特征,能够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以安全为前提,满足使用者交往、运动等活动多重保障,促进公共健康。

4.1.3 舒适性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会建立在一个舒适、放松的环境之上,应尽可能地利用五感元素,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与自然环境接触,增加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刺激生理上的感受,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亲近自然、爱护自然。

4.1.4 交往性原则

当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有所转变,邻里之间的缺乏交往,需要通过景观设计的切入,使得使用者在环境中释放自身情绪,舒缓身心,从而增进社会交往。

4.1.5 便捷性原则

便捷性包括方便、快捷的程度,要求在设计中合理安排空间尺度,注意安全、无障碍和光照、通风条件,提高空间的使用率,提升空间的舒适性以及人们使用空间的便利性。

4.2 设计方法

4.2.1 社区公园的预留

社区公园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首先从规划层面着手,利用点状绿地、小广场、小游园来提升居住区的环境品质,从而增加城市绿化率,做到10~15 min步行至公园绿地,真正地实现出门见“绿”。城市绿地的增加,对于环境的改善以及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2.2 完善公共开放空间与游憩系统

(1)复合多样的功能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场地布局混合多样性和功能复合性。打造连续性、丰富多样的空间,既满足不同时段的活动需求,又满足同一时段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

(2)全年龄段的康体运动

通过色彩、标识、照明、声音系统设计,增加全龄运动设备的可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鼓励人们走到室外,开展体力活动,增强身体锻炼。推动人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增强自身抵抗力。

(3)适宜的尺度及交往空间

不同尺度的空间给人带来不同的使用感受。宜人的尺度能让使用者带来心理上的舒适,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增进交往活动的产生,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

4.2.3 慢行系统

慢行主要指步行和骑行,是居民最易获取的锻炼方式。安全连续的出行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在设计中需以保证步行和骑行的安全性和连续性为前提。其次,慢行系统的设计需注重人性化,如把无障碍、人体工程学、生态材质、避雨设施统一考虑在内。

4.2.4 通风廊道

由于城市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导致建筑密度较高,加之人口数量增加,致使自然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城市中雾霾和热岛效应等问题加剧。通过系统地风环境分析,以及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尽量利用夏季自然通风、避开冬季主导风向,打造区域的微生态环境。通风良好的场地有利于污染物迅速扩散,通风廊道的构建使得城市的大气循环良性运转。通过绿地的过滤和进化,将大幅减少病菌的扩散,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一定的疏散作用。

4.2.5 垃圾回收与清运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社会更需要一个洁净的环境。”众所周知,生活垃圾充满各种细菌,然而居民生活中不可避免产生的生活垃圾极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垃圾收运处置成为防疫工作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应从垃圾回收开始,设置垃圾分类箱,分类处理不同种类的垃圾,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包括增设垃圾分装、消杀等工序,生活垃圾应急处理等措施。只有对其进行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还原洁净的生活环境。从社区卫生角度而言,做到生活垃圾精准投放、安全收集、规范运输,确保垃圾日产日清,从根本上切断生活垃圾病毒源传播途径,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对于公共卫生环境及卫生防疫发挥着重要作用。

4.3 铺装材质运用

园林铺装材质与质感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区域的效果具有感染作用。不同的铺装材质体现不同的风格特征,色彩与形态的搭配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身处自然中的美感享受,提升整体园林设计的品质。

表2 病毒在环境介质中的存活时间

表3 常用铺装材质列表

4.4 康养植物配置

植物作为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增加空气负离子、降温增湿、消减PM、降噪、杀菌等,同时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益处。植物是自然环境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基本的要素,自古就对人的健康具有自然保健性,部分植物还可以当药用,强身祛病。人与生俱来就具有亲自然性、亲植物性,随着当下城市中人们生活节奏较快,老龄化、亚健康问题日益增加,人们开始重视植物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问题。

在种植体系上,选择对人体有不同疗愈功能的植物,突出绿色景观对人体身心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植物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愉悦与安抚身心的作用。多搭配桂花、樱花、银杏、元宝枫、油松、紫薇等观花观叶植物,同时挥发的芳香物质可以起到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的作用。选取多种芳香、保健、杀菌类的植物,比如艾草、薄荷等,为居住者带来形、声、闻、味、触的感官体验,游走其中身心仿佛在接受大自然的SPA,令人舒缓愉悦。

“康”有“安宁”和“无病”之意,“养”有“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之意,可以解读为以康为目的,以养为要点[7]。将植物景观延伸至康养植物,更加注重对生活环境的康养性,充分利用植物的保健功效,力求人与植物和谐发展,以维持和保持大众的身心健康,服务于园林环境景观之中。

4.5 景观设施配置

健康景观中的设施主要分为卫生类、休息类、健身类、展示类设施四类。尺度宜人的服务设施可以提高使用率,增加人们在生理、心理上的舒适度,激发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开展交往活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4.5.1 卫生类设施

卫生类实施是保持城市洁净的基本设施,对城市公共环境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公共空间中的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垃圾箱、洗手池、公共厕所等设施。卫生设施的布置需考虑距离、使用范围等因素,方便人们使用。

4.5.2 休息类设施

休息类设施主要指座椅。座椅的布置需考虑其布置形式与位置距离等要素。座椅的摆放需满足不同关系人群的交流需求。

4.5.3 健身类设施

健身类设施需选取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设施。种类上要具有多样性,材质上要可适应,色彩上要可识别,并且需要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使用人群合理配置。

4.5.4 展示类设施

展示类设施主要为标识与标识牌。景观标识是最为惹眼也是最易忽视的细节,往往景观体验感的好坏,就在这些细节中体现。标识还可以指引并鼓励人们进行体力活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标识与标牌具有指引性与识别性,需要注意合适的体量、醒目的颜色,并且与周边的场域环境协调,兼具实用性与点缀性,是景观中特色元素的体现。

5 结语

通过对社区公共空间、空间营造和景观设施的分析,从健康与景观的双重角度出发,将健康理念融入景观设计之中,实现包括生理、心理及良好社会适应的健康景观环境,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普遍关注点,也是未来景观的发展趋势。在疫情过去之后,我们需从多方面来考虑景观之于社区的价值。相对于其他景观形式,健康的景观为人们提供舒缓压力、恢复精神的场所。通过景观的设计手法以及景观设施的支撑,设计适合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所,鼓励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环境,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设施垃圾
民生设施非“摆设”
垃圾去哪了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倒垃圾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