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水化学指示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

2021-03-02 02:37张俊尹立河顾小凡李瑛杨炳超姜军贾伍慧谢万兵王拓唐小平董佳秋王倩常亮
西北地质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化学承压水潜水

张俊,尹立河,顾小凡,李瑛,杨炳超,姜军,贾伍慧,谢万兵,王拓,唐小平,董佳秋,王倩,常亮

(1.中国地质调查局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54;2.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54;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新疆 库尔勒 841000;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孔雀河流域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深居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内蒸发强烈,降水稀少,流域下游生态脆弱,水资源是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王浩等,2020)。近年来,地下水成为孔雀河流域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世纪60年代以来,孔雀河流域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较多,基本掌握了地下水的分布规律。但是,将地下水作为整个流域水循环的一部分,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循环研究工作尚待深入。同时,随着农业规模迅速扩大,大规模的水土开发使该区水循环的各要素发生了剧烈变化(张军峰等,2018),引起了河道断流和干涸(何志刚,2019),地下水位下降(吾买尔江·吾布力等,2017;王晓勇等,2019),水质咸化(潘希哲,2016),以胡杨林为主体的天然植被大面积死亡(刘亚琦,2016),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衰败(刘加珍等,2018)等一系列水与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新认识孔雀河流域地下水循环规律是该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宋献方,2007;苏小四等,2004孙厚云等,2018)。

地下水中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组分特征蕴含着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运移过程等关键信息,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演化和循环规律(苏小四等,2004;马金珠等,2007;李健等,2007)及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有效手段(Guay et al., 2006;张兵等,2006;赵建忠;2010;宋献方等,2009;孙从建,2018)。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研究孔雀河流域地下水的研究已有开展。例如,王水献等(2007)分析了开孔河流域不同时期和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矿化度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异特征,揭示其浅层地下水含盐量的时空变异规律;潘希哲(2016)采用水化学方法阐述了孔雀河中上游平原潜水矿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孙忠伟(2018)分析了孔雀河中下游一带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转换关系和地下水更新能力。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游局部地区,综合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对整个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的系统研究仍然缺乏。

本次研究依据水化学和同位素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不同水体同位素和水化学组分与分布规律,分析孔雀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为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合理开采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于孔雀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在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分析多种同位素对水循环的指示作用,以期为西北地区水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孔雀河流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是中国重要的棉花和香梨产地。流域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海拔高程为890~960 m,总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形平坦开阔,坡降为5‰~30‰。区内地貌类型按形态成因,北部为霍拉山山前倾斜平原,东部为库鲁克塔格山前倾斜平原,中部为孔雀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区,河套内为阿瓦提-琼库勒隆起区,南部为冲积细土平原及风蚀平原。该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年均降雨量为55.4 mm,年均潜在蒸发量为2 775 mm,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孔雀河为研究区内唯一的常年性河流,发源于博斯腾湖。据研究区上游塔什店水文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5×108m3/a。历史上孔雀河的尾闾为罗布泊,现在尉犁下游发生断流。孔雀河从北部切穿山地出铁门关峡谷后进入库尔勒城区,河道先折向正西再向南最后向东流,弯曲的河道使左岸形成北、西、南三面环河的“河套”区。流域内灌排系统发达,渠系分布广泛,主要渠系有由孔雀河第一分水枢纽处分出的十八团渠、哈拉苏渠、下户渠、老上户渠以及库塔干渠,由第二分水枢纽处分出的多浪渠和新下户渠,及由第三分水枢纽分出的普惠渠等。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水浇地、林地、果园、裸地、农村宅基地和城镇住宅用地6种。农业种植区占据研究区大部分面积,主要作物类型为棉花和香梨,梨树地主要分布于孔雀河沿岸及十八团干渠、哈拉苏干渠周边,其余地区多种植棉花。

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多为冲洪积层,赋存丰富的潜水及承压水,具有层状结构。含水层自南向北由粗粒相向细粒相,由单一结构向双层多层结构过渡。第四系单一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孔雀河河谷(铁门关峡谷段)地带及霍拉山山前南部坳陷,该区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500 m3/d。多层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承压水大面积分布于孔雀河冲洪积平原,上部孔隙潜水富水性为强-中等,单井涌水量由1 000~3 000 m3/d逐渐减少为100~1 000 m3/d;下部承压水单井涌水量由东北向西南,由1 000~3 000 m3/d逐渐减少为100~1 000 m3/d。第四系孔隙水主要接受河流入渗补给和山前沟谷潜流侧向补给。由于研究区降水稀少,降水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较少。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灌溉水回归水已成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的流向基本一致,均为受地势影响的东北—西南流向。在倾斜平原后缘,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含水层介质较粗,同时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径流较快;地下水径流至倾斜平原前缘后,含水层颗粒变细,潜流速度、水力梯度急剧变小,地下水径流缓慢。区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蒸发、植物蒸腾及径流至下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地下水开采规模逐渐增大,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主要采用机井抽水,开采深度由50~70 m增加到150 m左右。由于长期集中开采承压水用于灌溉,在研究区“河套”灌区内出现了明显的降落漏斗。

2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本研究于2019年6~7月份开展孔雀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根据地表水分布和地下水赋存情况在孔雀河流域采集了地下水、降水、河水和湖水等不同水体的同位素和水化学样品。采样主要依据地下水流系统特征,平面上沿地下水天然流动方向,按流域上、中、下游进行区域控制,垂向上分潜水和承压水(图1)。因研究区地下水开采以农业灌溉为主,开采井为多层混合开采,为减少潜水和承压水混合的影响,本次以井深小于50 m的浅层民井作为潜水采样点,井深大于100 m的农田灌溉机井作为承压水采样点。样品包括水化学(简分析、全分析)105组、氢氧(2H、18O)稳定同位素229组、放射性氚(3H)同位素32组、放射性碳(14C)和13C同位素36组。地下水取样前先抽水10~20 min,以确保将井内老水体积的3倍抽出。其中,3H和14C样品隔绝空气采样。水样用封口膜密封瓶口,并及时送实验室测试。

图1 流域取样点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 in the basin

水化学分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实验室完成,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WFX.110型仪器)测定,测试精度为±2%。水体δ18O、δD值测定送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室,测试仪器为LGR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δ18O、δD值测试精度分布为±0.2和±2‰。3H同位素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完成,测试仪器为超低本底液体闪烁谱仪Quantulus1220,测试精度为±3%。14C和13C同位素分析在美国贝塔实验室(Beta Analytic)完成,测试仪器分别为加速器质谱仪(AMS)和同位素比质谱仪(IRMS),14C和13C测试精度分别为±2 pMC和±0.3‰。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

地下水δ18O均值为-6.67‰,分布范围为-10.64‰~-3.17‰;δD均值为-51.53‰,分布范围为-73.87‰~-36.83‰。河水δ18O均值为-6.25‰,分布范围为-7.97‰~-4.44‰;δD均值为-49.16‰,分布范围为-57.08‰~-41.06‰。由于研究区降水同位素数据较少,故采取研究区所在的东天山地区大气降水线(Kong et al., 2013)。该降水线斜率(7.05)和截距(0.6‰)均小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表现出干旱区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典型特征(图2)。本次收集的4组雨水样有3组落在该大气降水线上,表明该降水线适用于本研究区。地下水绝大部分落在当地大气降水线下方,明显受到蒸发影响,蒸发线为δD=4.93δ18O-18.66(R2=0.84)。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均值与河水十分接近,表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河水入渗补给。湖水氢氧同位素富集,并处于蒸发线上,说明湖水同样接受河流补给,且受到的蒸发作用较强。潜水和承压水同位素组分无明显区别,进一步说明二者均接受河水补给,仅有部分承压水样品同位素显著亏损,可能为历史时期补给的老水。

图2 孔雀河流域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关系图Fig.2 Hydrogen-oxygen isotope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n Kongque river basin

3.2 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

流域内孔雀河河水TDS较低,为0.4~0.6 g/L。河水水化学类型,阴离子主要为HCO3·SO4·Cl型,少数为HCO3·Cl·SO4型,阳离子主要为Mg·Na型和Mg·Ca型,河水的TDS由上游至下游略微升高。以孔雀河为界,潜水水质差异明显,“河套”内水质较淡,TDS普遍小于2 g/L;而“河套”外水质较咸,TDS基本大于3 g/L(图3)。垂向上,承压水和潜水TDS差别不大,上层潜水和下层承压水TDS平均值分别为2.6 g/L和2.1 g/L。

图3 孔雀河流域潜水TDS等值线图Fig.3 Phreatic TDS contour map of Kongque river basin

流域内潜水水化学类型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呈现出较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总体上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水化学类型(阴离子)由SO4·Cl型向Cl·SO4型转化。在东部山前为Cl·SO4-Na·Ca、Cl·SO4-Na型,在北部山前为Cl·SO4-Na·Ca。由孔雀河冲洪积扇扇中到西南侧扇缘,沿地下水流向,潜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Na·Ca、HCO3·Cl-Na·Ca、SO4·Cl-Na·Ca型转化为SO4·Cl-Na·Mg、Cl·SO4-Na·Mg、SO4·Cl-Na型。承压水接受北部潜水侧向径流补给、上部潜水越流补给,补给来源较多,整体上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呈现出水平分带规律,由HCO3·SO4·Cl-Mg·Na、Cl·SO4-Na·Ca型向Cl ·SO4-Na型和Cl-Na型转变。

3.3 不同水体3H、13C、14C同位素

研究区水样3H浓度为0.4~26.0 TU。其中,降雨(2019年10月15日)和河水3H浓度最高,分别为26.0 TU和20.6 TU;潜水3H浓度为9.6~25.5 TU,说明是 1952 年以来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与现代水(指1952年核爆以后)水力联系密切,补给条件好,主要接受3H浓度较高的现代河水和灌溉水补给,这与氢氧同位素指示的结果相同。承压水3H浓度明显偏低,为0.4~8.6 TU,显示大部分地段承压水未与潜水或河水发生水力联系。由于混层开采井,仅部分承压水样含少量的氚,研究区水样14C含量为11.23~108.61 pmC。河水14C含量较高,为90.4 pmC;潜水14C含量与河水接近,平均值为89.2 pmC;潜水14C含量高值区沿孔雀河河道分布,且自上游河道向洪积扇两侧边缘呈现降低趋势;下游普惠乡以下段,由于可采样潜水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淡化带附近,水样14C含量较高,说明下游浅层淡水来源主要为现代河流入渗补给(图4)。

图4 潜水14C含量等值线图Fig.4 The 14C content contour map of unconfined groundwater

因下游排泄区地下水水质差,无可供采样的地下水井,因此承压水14C样品主要集中在中上游水质较好的农灌区内(图5a)。承压水14C含量普遍较低,为11.2~85.0 pmC(表观年龄为1 270~17 570 a),平均值为57.62 pmC(表观年龄5 429 a)。沿地下水流向,选取6个同位素点(SC6、A7、B23、B22、B20和B17),分析典型剖面地下水年龄变化特征(图5b)。随着流程增加,地下水14C含量总体降低,14C年龄逐渐变老,地下水年龄由1 363 a逐渐增加至14 991 a,同时地下水年龄增加速率也有增大趋势,反映下游水力坡度变小和含水层颗粒变细,地下水运移速率明显降低的特征。结果说明,典型剖面承压水14C年龄变化特征很好指示了地下水的运移方向和速率。

图5 承压水14C含量等值线图Fig.5 The 14C content contour map of confined groundwater

从地下水3H和14C同位素组分特征(图6)可以看出,潜水和承压水有较为明显的差别。潜水表现为高氚高放射性碳特征,而承压水表现为低氚低放射性碳特征。这一结果表明,虽然区内混合开采可能造成潜水和承压含水层一定程度的连通,但地下水并未明显混合,承压水未明显接受潜水的越流补给,开采仍以消耗更新能力差的古水为主。孔雀河冲积平原从上游到下游,含水层由单一结构潜水快速过渡为多层含水层结构,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普遍存在,同时这样的含水层结构特点造成了地下水流系统不同深度循环更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是潜水和承压水差别明显的主要原因。

图6 地下水3H、14C同位素组分关系图Fig.6 Diagram of 3H and 14C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4 讨论

4.1 河道变迁对咸淡水空间分布的控制

根据地质资料(任战利,2009;刘阵等,2016),中更新世末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孔雀河冲积平原阿瓦提-琼库勒一带早更新世地层发生隆起。受阿瓦提-琼库勒隆起影响,孔雀河经历改道过程,由原先出铁门关峡谷自北向南直流,逐渐演变为现今先折向正西再向南最后向东的弯曲河道。由于河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河道变迁过程对地下水水质分布的控制作用显著,“河套”内外地下水水质表现出明显差别。历史时期,“河套”内以河流相冲洪积含水层为主,河水大量入渗补给地下水,淋滤作用较强,河流对地下水的淡化作用较强,这是淡水主要分布在“河套”内的重要原因;“河套”外,由于河水流经较少,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河水对地下水的淡化作用弱,同时由于地下水处于末端排泄区,水位埋深浅,蒸发强烈,盐分积累较多,造成地下水TDS明显偏高,以水质较差的咸水为主(图2)。另外,从图2及实际调查发现,流域下游咸水区内现代河道两侧500 m范围内有水质淡化带存在,淡化带内地下水TDS小于2 g/L。同时,且从潜水14C含量等值线图(图3)可看出,潜水年龄较小,说明淡化带内的地下水主要是河流补给,淡水主要成因为现代河道淡化作用。因此,孔雀河流域含水层成因类型和现代河道分布共同控制着孔雀河流域地下咸淡水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演化格局。

4.2 同位素对地下水循环的指示作用

3H和14C放射性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演化及更新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潜水年龄较小,更新能力较强,主要接受高3H高14C的现代河水补给,而承压水年龄较老,更新能力差,主要补给来源为低3H、低14C的晚更新世—全新世的老水(平均年龄大于5 000a),二者3H和14C组分差异明显,地下水更新能力差异也较大。同时,年龄较小的潜水δ18O和δD均值为-6.70‰和-51.31‰,年龄较老的承压水δ18O和δD均值为-6.21‰和-49.57‰,尤其是年龄大于1万年的更新世古水δ18O和δD均值为-6.30‰和-51.29‰。因此,不同历史时期补给的地下水δD、δ18O值变化不明显,这一特征使我们难以运用δD-δ18O关系区别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地下水。孔雀河流域处于内陆干旱区,在降水、河水、地下水和湖水等不同水体转化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明显,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组分差异较大,因而对流域水循环,尤其是不同水体相互转化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但是,由于新构造运动以来山体不断隆升,同一位置因高程变化产生的气温变化弥合了气候的变化,山区冰后期的气温与冰期气温相近,造成山区降水和出山河流同位素值变化不明显。与北方华北平原、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大型平原盆地相比,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和补给时期的指示作用较差,这与李文鹏等的研究一致(李文鹏,2006)。

另外,由于潜水容易受植物呼吸作用或残体分解生成的CO2的影响而使13C浓度偏低,而承压水在运移过程中受碳酸盐矿物的溶解稀释作用影响而使13C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Aucour et al., 1999),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地下水13C和3H同位素呈现一定负相关关系,潜水和承压水13C-14C关系特征具有明显差别。考虑到放射性同位素比稳定同位素测试成本高,可利用上述特征,将13C作为初步判断地下水类型或年龄的参考指示剂。

4.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演化的影响

天然条件下(据1971年实测数据),流域上游和中游地段河流水位高于地下水,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流域下游地下水溢出带及以下地段,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泉集河,河流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河水接受地下水补给(图7a)。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迅速扩大,孔雀河流域,尤其河套农灌区地下水开采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据2019年最新水位统测实测数据,区域地下水位下降10~40 m,尤其河套农灌区内形成降幅超过50 m的地下水漏斗(图7b)。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全流域范围内地下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同时,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量增加,加之农灌区内大量渠系引水灌溉,潜水接受河流或渠系等地表水补给能力增强,更新能力显著提高,这应该是潜水表现为高氚高放射性碳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7 不同时期实测潜水流场和河流-地下水关系图Fig.7 The measured groundwater flow field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river and groundwater in different periods

另一方面,承压水表现为低氚低放射性碳特征,说明承压水并未明显接受潜水的越流补给,开采利用仍以消耗更新能力差的老水为主。以典型剖面为例分析,剖面上地下水流场发生强烈改变,地下水由过去天然状态下的由北向南流动,变为目前以地下水漏斗区为中心汇流。虽然局部地段地下水流向已发生反转,但地下水14C年龄仍表现为由北向南增长的特征,保留了历史时期天然流场状态下的年龄分布特征和地下水流向信息。尽管地下水动力场发生改变,但由于地下水实际流速和溶质运移速率较小,同位素和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明显记忆效应。这一特征对于帮助我们重塑历史时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1)不同水体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分特征表明,孔雀河河水是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孔雀河古河道变迁和现代河道分布共同控制地下咸淡水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孔雀河为界,“河套”区内水质差异明显。由于潜水更新能力较强,而承压水更新能力较差,潜水表现为高氚高放射性碳特征,而承压水表现为低氚低放射性碳特征。

(2)氢氧稳定同位素对不同水体间相互转化的指示作用较强,但难以区别更新世的古水与全新世的地下水,对地下水循环和补给时期的指示作用较差;3H和14C放射性同位素组分对地下水循环演化及更新能力的指示作用较好,14C年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指示承压水的运移方向和速率。另外,13C可作为初步判断地下水类型或年龄的参考指示剂。

(3)人类活动影响下,孔雀河“河套”内地下水开采大幅增加,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加之大量渠系引水灌溉,使得潜水接受河渠地表水入渗补给能力增强,更新能力显著提高,但承压水更新能力较差,目前的开采利用仍以消耗净储存量为主。

(4)基于本次研究,建议当地应优化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格局。流域中游“河套”内,需通过退地压采、调整种植结构和节水灌溉等措施进一步减少承压水开采量;流域下游微咸水分布区,应扩大适宜微咸水或咸水灌溉的作物种植面积,加大咸水或咸淡水混合灌溉,提高咸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通过加大潜水开采利用,降低潜水位,一方面降低潜水蒸发,减轻土壤盐渍化,有效增加土地耕作面积;另一方面提高河渠入渗补给能力,增加水资源供给并淡化咸水区水质,形成水土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致谢:衷心感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赵忠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成文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审稿专家及编辑部老师对论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王浩,段磊,王文科.秦岭北麓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J].西北地质,2020,53(2):280-288.

WANG Hao,DUAN Lei,WANG Wenke.Dynamic Features of Groundwater Level in Northern Qinling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J].Northwestern Geology,2020,53(2):280-288

张军峰, 孟凡浩, 包安明, 等. 新疆孔雀河流域人工绿洲近4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J]. 中国沙漠, 2018, 38(3): 664-672.

ZHANG J F, MENG F H, BAO A M, et al. LUCC Analysis of the Upstream of the Kongqi River, Xinjiang, China[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018, 38(3): 664-672.

何志刚. 孔雀河下游生态输水现状及修复对策探析[J]. 陕西水利, 2019, 9(9): 39-40.

HE Z G.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Water Conveyanc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Kongque River and the Restoration Countermeasures[J]. Shaanxi Water Resources, 2019,9 (9):39-40.

吾买尔江·吾布力,李卫红, 朱成刚,等. 新疆孔雀河流域生态退化问题与保护恢复研究[J]. 新疆环境保护, 2017, 39(1): 8-12.

WUBULI W, LI W H, ZHU C G, et al. Research on Ecological Degradation,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eacock River Basin, Xinjiang[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 2017, 39(1): 8-12.

王晓勇,朱立峰,董佳秋,等.干旱-半干旱区下垫面变化对地下水位的影响[J].西北地质,2019,52(2):227-235

WANG Xiaoyong,ZHU Lifeng,DONG Jiaqiu, et al. Influence of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 on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J].Northwestern Geology,2019,52(2):227-235.

潘希哲. 新疆孔雀河中上游平原潜水咸化成因分析[J]. 新疆有色金属, 2016, 39(2): 51-54.

PAN X Z. Analysis on the Origin of Submersible Salinization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Kongque River in Xinjiang[J]. Xinjiang Youse Jinshu, 2016, 39(2): 51-54.

刘亚琦, 刘加珍, 陈永金, 等. 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特征及物种间关系[J]. 生态学报, 2017, 37(8):2706-2718.

LIU Y Q, LIU J Z, CHEN Y J, et 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Kongque River[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 37(8): 2706-2718.

刘加珍, 李卫红, 陈永金, 等. 孔雀河下游衰退河岸林的沙漠化分析[J]. 聊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8, 31(1): 65-71.

LIU J Z, LI W H, CHEN Y J, et al.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Installation of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Facilities of Real-Time Control System[J].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Nat. Sci.), 2018, 31(1): 65-71.

宋献方, 李发东, 于静洁, 等. 基于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的潮白河流域地下水水循环特征[J]. 地理研究, 2007, 26(1):11-21.

SONG X F, LI F D, YU J J,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Cycle Using Deuterium, Oxygen-18 and Hydrochemistry in Chaobai River Bas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1):11-21.

苏小四, 林学钰.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J]. 资源科学, 2004, 26(2): 29-35.

SU X S, LIN X Y. Cycle Pattern and Renew ablity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in Yinchuan Basin: Isotopic Eviden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2): 29-35.

马金珠, 黄天明, 丁贞玉. 同位素指示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下水补给来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9): 922-930.

MA J Z, HUANG T M, DING Z Y, et al.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s the Indicators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outh Badain Jaran Desert[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7, 22(9): 922-930.

李健,王辉,魏丽琼.格尔木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J].西北地质,2007,40(4):94-100.

LI Jian,WANG Hui,WEI Liqiong.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Golmud River Basin[J].Northwestern Geology,2007,40(4):94-100.

苏小四, 林学钰. 银川平原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同位素证据[J]. 资源科学, 2004, 26(2): 29-35.

SU X S, LIN X Y. Cycle Pattern and Renew ablity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in Yinchuan Basin: Isotopic Eviden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04, 26(2): 29-35.

赵建忠,魏莉莉,赵玉苹,等.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J].西北地质,2010,43(3):120-126.

ZHAO Jianzhong,WEI Lili,ZHAO Yuping, et al.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n Heihe River Basin[J].Northwestern Geology,2010,43(3):120-126.

张兵, 宋献方, 张应华, 等.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J].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336-347.

ZHANG B, SONG X F, ZHANG Y 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basi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14, 25(3): 336-347.

宋献方, 刘鑫, 夏军, 等.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岔巴沟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 17(1): 8-20.

SONG X F, LIU X, XIA J,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Chabagou Catchment Using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J]. Journal of Bas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17(1): 8-20.

孙从建, 陈伟.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海河源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90-799.

SUN C J, CHEN W.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Isotope and Hydrochemistry in Upperstream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8,38 (5):790-799.

王水献, 王云智, 董新光, 等. 开孔河流域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异及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02):297-300.

WANG S X, WANG Y Z, DONG X G, et al. Study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Shallow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 Degree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 Kaikong River Basin[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7, (02):297-300.

孙忠伟. 浅析孔雀河中下游一带地下水同位素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18,32(7): 146-147.

SUN Z W. Analysis of the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Kongque River[J]. 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2018,32(7): 146-147.

李思亮, 刘丛强, 陶发祥, 等. 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 2004, 33(2): 165-170.

LI S L, LIU C Q, TAO F X, et al. Chemical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ground waters of Guiyang City, China: Implications for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carbon and contamination[J]. Geochimica, 2004, 33(2): 165-170.

孙厚云,毛启贵,卫晓锋,等. 哈密盆地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J]. 中国地质, 2018, 45(6): 1128-1141.

SUN Houyun,MAO Qigui,WEI Xiaofeng,et al.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 the Hami basin[J]. Geology in China, 2018, 45(6): 1128-114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任战利, 肖晖, 韩伟, 等.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隆起构造-热演化史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510-516.

REN Z L, XIOA H, HAN W, et al. Research on basin-mountain tectonic-thermal history of Kongquehe Slope and Kuruketag Uplift[J].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9(3):510-516.

刘阵, 张洪美, 何金有,等. 库鲁克塔格南部山前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非常规油气, 2016, 3(4): 12-20.

LIU Z, ZHANG H M, HE J Y, et al. Meso-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in the Southern Piedmont Zone of Kuruktag-the Evidence Taken from Apatite Fission Track[J]. Unconventional Oil and Gas, 3(4): 12-20.

李文鹏, 郝爱兵, 郑跃军. 塔里木盆地区域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J]. 地学前缘, 2006, 13(1): 191-198.

LI W P, HAO A B, ZHENG Y J, et al.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sotopic features of groundwater and their hydrogeological explanation in the Tarim Basi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6, 13(1):191-198.

Aucour A M, Sheppard S M F, Guyomar O, et al. Use of13C to trace origin and cycling of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Rhne river system[J]. Chemical Geology, 1999, 159(1-4): 87-105.

Guay B E, Eastoe C J, Bassett R, et al. Identifying sources of groundwater in the lower Colorado River valley, USA, with δ18O, δD, and3H: implications for river water accounting[J]. Hydrogeology Journal, 2006, 14(1-2): 146-158.

Kong Y, Pang Z, Froehlich K. Quantifying recycled moisture fraction in precipitation of an arid region using deuterium excess[J]. Tellu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 2013, 65(1): 19251.

猜你喜欢
水化学承压水潜水
潜水者
地铁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研究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秦皇岛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建筑底板承压水疏导与全装配净化池回收利用施工
快乐潜水
潜水去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衡水市新近系馆陶组地热水水化学特征与分布规律研究
筠连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