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处理方式研究

2021-03-03 14:39李敏张冠卿张会文孙淑雲杨帆
人民黄河 2021年1期
关键词:底泥

李敏 张冠卿 张会文 孙淑雲 杨帆

摘 要:对于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其处理与处置方式存在差异,为使底泥处理与处置更加高效、合理,应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理与处置方式进行分类、分区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对工程中常用的原位覆盖、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应用效果和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种类复杂的区域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并在疏浚后配合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强大的生态自净系统,其中疏浚淤泥需及时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置,对重金属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有机物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复合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可采取生态安全性高的原位控制技術,如原位覆盖技术,并辅以水生植被修复,其中辅助的生态修复工程需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水质、基质和外界条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关键词:底泥;污染类型;分类处置

中图分类号:X522;TV697.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1.020

引用格式:李敏,张冠卿,张会文,等.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处理方式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1):103-108.

Study on Treatment Metho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LI Min1, ZHANG Guanqing2, ZHANG Huiwen3, SUN Shuyun1, YANG Fan1

(1.Nanjing Water Environment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210036,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Disaster and Defence (Hohai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3.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32,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s for sediments of different pollution typ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reatment of sediment more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the adopted methods need to be refined. To this end,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the four types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containing high nutrient salts, heavy metals, organic matter and composite pollution and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condition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 technologies of in-situ covering, in-situ bioremediation and ectopic chemical restoration, aiming to provide targete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It is suggested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redg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adopted for areas with large pollution load and complex pollutant types and a strong ecological self-purif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fter dredg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in which the dredged sludge should be disposed reasonably and safely in time. The disposal mode of “desilting and drying + stabilization + resource util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or sludge with single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e disposal mode of “desilting and drying + chemical oxidation + resource util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or sludge with single organic pollution. The disposal mode of “desilting and drying + chemical oxidation + stabilization + resource utilization”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compound polluted sludge. On the other hand, for areas with less pollution, in-situ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high ecological safety can be adopted, such as in-situ covering technology, supplemented by aquatic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which the water quality, substrate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of aquatic animals and plants shall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for the auxilia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best effect.

Key words: sediment; different polluted types; classified disposal

水体底泥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和水文特性是其受污染的重要原因。在泥水界面处,上层水体中的颗粒和溶解物质(包括污染物)进入下层底泥,在沉淀和吸附作用下积聚,因此底泥通常富含氮磷等营养盐、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成为水体主要的内源污染物[1]。近年来,关于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受污染程度、所含污染物种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2-3]。为了减少这些污染物持续向上覆水传输,政府每年都会实施各类水利和水环境治理工程,致使大量疏浚淤泥产生[4]。疏浚淤泥中污染物依旧存在,这些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因污染物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若水体淤泥基本上没有污染物或所含污染物未超过相关标准,则通常可直接资源化利用。若水体淤泥污染物水平高于相关标准,则需在进行资源化利用前将污染物含量控制在相关标准之下[5],淤泥处理的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通过总结和梳理国内外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效果和应用条件,从而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底泥分类处理方案。

1 不同污染类型底泥处理方法

1.1 高营养盐污染底泥

(1)原位覆盖技术。原位覆盖技术通过在底泥表层覆盖一层或多层可吸附或共沉淀有机质材料来阻碍底泥污染物释放进入上层水体[6],可以抑制氮、磷等有机质的释放。汲雨等[7]通过批量吸附试验考察自制磁性铁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效果,以及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该材料能有效吸附水中的磷酸盐,并抑制底泥中的磷进入水体,使水体中溶解性活性磷酸盐(SRP)维持在较低水平(0.007~0.031 mg/L);在覆盖层受损的情况下,该材料不仅仍能降低上覆水SRP的浓度,而且能促进底泥中潜在移动态、生物可利用态磷向稳定态、非可利用态转变,从而降低底泥磷释放的风险。Bonaglia等[8]在研究活性炭覆盖对沉积物中氮、磷等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时发现,活性炭能够使反硝化作用降低62%~63%,使异养硝酸盐还原作用降低66%~87%,且使泥水界面磷酸盐通量降低91%。

(2)生化修复技术。生化修复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或者培育的植株来吸收、转移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添加化学药剂(降低底泥中氮、磷等有机质的溶解性和迁移性)的联合修复技术。刘东方等[9]采用自制的生物-化学复合药剂(主成分为反硝化细菌-硝酸钙)治理黑臭河道底泥,确定最佳投加药剂量为2 000 mg/L,此时底泥的氧化还原环境得到改善,底泥微生物活性恢复,上覆水体中TP、氨氮等指标削减效果较好。Wang等[10]研究表明,改善的膨润土颗粒与大型沉水植物苦草的協同作用可以促进西湖底泥中各形态P的去除(膨润土的吸附和沉水植物根系的吸收)。

(3)疏浚底泥资源化处理。清淤疏浚是采用物理手段疏挖表层淤泥,将疏浚底泥转移至地面进行处置,疏浚后的高营养盐淤泥可进行资源化利用。通过固化、干化、土壤化等一系列技术处理,淤泥可作为制砖瓦、陶粒等的材料;富含氮、磷等有机质的淤泥可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可将淤泥还田作为有机肥施用或在洼地堆放后作为农林用土[11]。另外,利用淤泥制备新材料的行业逐渐得到发展。将富含大量营养物质的滩涂淤泥与水泥混合制作人工藻礁,利用营养盐的溶出特性改善人工藻场藻类的生长环境,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12]。

1.2 重金属污染底泥

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底泥,重金属不能被环境降解和生物富集,且淤泥中的重金属不稳定,会随着水环境的变化而进入水体,危害生物系统和人类健康。

(1)原位覆盖技术。原位覆盖技术也适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Knox等[13]采用磷灰石、有机黏土和生物聚合物(壳聚糖和黄原胶)组成活性覆盖层来降低底泥中重金属Pb、Zn、Ni、Cr、Co、Cd等物质的迁移转化速率,使其固定于底泥中。邹彦江[14]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重金属物质释放、形态转化等过程的影响发现,方解石、沸石能抑制重金属Pb、As、Mn和Cr的释放,羟基磷灰石对As和Mn的释放有抑制作用,且不同覆盖层厚度和不同材料粒径对抑制重金属释放的效果不同;不同覆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重金属易浸出态转变为稳定态,以及可提取态和有效态转变为残渣态。

(2)电动力学处理技术。电动力学方法具有快速、高效、低廉、使用化学药剂少、适用于原位修复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15]。其工作原理是,在污染底泥中施加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荷金属离子定向移动,累积在电极附近,定期清理电极附近底泥即可降低目标淤泥的重金属含量[16]。Pedersen等[17]采用优化的隔室电渗析方法去除港口底泥中的Pb、Cu、Zn,去除率可达73%~96%。杨磊等[15]研究不同电极板间电压、化学增强剂种类和电极材料对底泥含水率、重金属Cd含量的影响表明,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化学增强剂,多孔碳作为电极,施加极板间电压30 V,在0.05 MPa的压力下抽滤,5 h内可使底泥含水率由75.00%降至34.17%,Cd含量由2.000 mg/kg下降至0.178 mg/kg,脱除率达到91%。

(3)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可采用清淤疏浚手段,而在疏浚淤泥资源化利用前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化学药剂与重金属污染淤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氧化、还原、聚合等),使重金属固定于淤泥中或从淤泥中分离/转化成无毒态,从而实现淤泥的“无害化”[16]。Jia等[18]比较不同化学药剂对受Cd污染淤泥中Cd物质的影响发现,疏浚淤泥中添加CaCO3可降低Cd的浸出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常用的固化剂包括硅钙类、磷酸盐类、铁盐类、铝盐类和矿物类等无机固化剂,农家肥、草炭等有机肥固化剂,以及有机和无机固化剂组成的复合固化剂[19]。

另外,一些新兴的物化手段、生物淋滤手段也被应用于去除疏浚淤泥中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重金属。物化方法的工作原理是,在淤泥中添加氧化态零价铁物质(ZVI),使重金属物质吸附在ZVI表面,再利用磁分离技术将形成的重金属-ZVI物质从淤泥中分离出来,从而完成重金属的去除。Feng等[20]利用ZVI,结合磁分离技术将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重金属Cu、Hg、Zn从污染淤泥中去除,从而达到快速治理重金属污染淤泥的目的。生物淋滤方法是通过一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将淤泥中的重金属分离、浸提出来。刁维强等[21]从受重金属(主要是生物可利用态Cd)污染的疏浚淤泥中提取出高产酸丝状真菌黑曲霉,在淤泥浓度为20 g/L、糖浓度为100 g/L、孢子浓度为2×107个/mL的条件下,经过8 d淋洗,淤泥中Cd、Pb、Cu和Zn淋出率分别为93.5%、11.4%、62.3%和68.2%。

1.3 有机物污染底泥

底泥中有机污染物主要以难降解有机物形式存在,能长期残留于底泥层或释放进入上覆水体,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由食物链到达畜禽等,危及生态系统、环境和人类健康。底泥中难降解有机物包括石油烃、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等[22]。针对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通常采用的处理方法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根据处理位置的不同采用原位、异位处理技术。

(1)原位覆盖技术。将新兴的强化吸附剂作为覆盖材料,可以大大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通量以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且泄露风险低,长期修复效果好,是近几年发达国家采用的新型底泥修复技术[23]。对有机污染物而言,矿物质类、生物质类以及纤维类活性炭材料作为覆盖材料的应用最广泛。华山[24]研究活性炭和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对底泥中有机氯农药的吸附效果发现,活性炭的吸附效果更好,150 d后分别减少HCH、DDT泥水通量97%、92%,分别减少DDT、HCH半渗透膜提取量92%、97%。周岩梅等[23]采用2种生物质活性炭(椰壳颗粒和果壳颗粒)对含多环芳烃、酞酸酯和苯系物污染底泥进行原位修复结果表明,在投加活性炭10个月后,底泥孔隙水中3类有机污染物质量浓度降低93.2%以上,修复效果明显,且生物质活性炭比传统煤基活性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小。

(2)原位生物活化技术。原位生物活化技术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使底泥中一些能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受到刺激而活化,从而加速有机物降解。常用的活化技术有生物电化学修复技术、生物强化技术和生物刺激技术。生物电化学修复技术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催化有机物的氧化分解。Zhao等[25]研究发现,对于受有机物污染(总石油烃、多环芳烃和环烯烃等)且有机质含量低的河道底泥的修复,采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地杆菌和脱硫球茎菌属)外加甲醇刺激,200 d后可使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提高1.45倍~4.38倍。传统的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添加外源微生物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但引入外源微生物可能对原生態系统构成威胁。生物刺激技术通过改善底泥环境来刺激土著微生物繁殖,提高其活性,从而促进有机物生物降解[26]。吴小菁等[27]选用乙酸钠、甲醇作为共基质促进底泥中微生物的繁殖,加速底泥中总石油烃、多环芳烃生物的降解速率,最终实现有机物的去除。

(3)异位化学修复技术。常用的化学修复包括原位和异位化学修复技术,但因投加的化学药剂尤其是化学氧化剂类物质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28],因此对于有机物污染底泥多采用异位化学修复方法,通过清淤疏浚手段并向疏浚淤泥中添加化学氧化剂/稳定剂使有机物充分分解或转化为低毒产物。不同有机污染物对氧化剂的选择性不同,常用的化学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硫酸钠、过氧化氢和臭氧等[29]。Usman等[30]比较不同催化剂和化学氧化剂组合对多环芳烃和石油烃污染淤泥的治理效果表明,过氧酸钠+磁铁矿组合和过氧化氢+磁铁矿组合均能有效降解大量烃类物质(40%~70%)。Chen等[31]利用一定温度和零价铁物质激活/催化过硫酸钠的氧化过程,结果显示在70 ℃条件下,添加0.01 g/L零价铁和170 g/L过硫酸钠处理24 h后,淤泥中约90%芳香烃污染物被降解。

1.4 复合污染底泥

对于污染严重的底泥,常含有高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针对复合污染底泥,需要考虑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共性。

(1)原位处理技术。结合上述单一污染物处理技术,原位覆盖技术不仅能有效控制营养盐、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的释放,而且能减少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上覆水的通量。因此,在运用原位覆盖技术前,需要了解底泥中所含污染物的性质,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吸附剂组成高效的复合覆盖层[32]。对于受有机物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沟渠底泥,李泰平等[33]结合物化手段,将OP-10(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强化助剂,利用电动力学技术,实现了疏水性有机物HCB和Zn、Ni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迁移,从而实现了底泥污染物的去除;李亚男等[34]利用生物手段处理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即通过间作玉米-黑麦草,并接种AM真菌修复排污河道底泥,结果Zn、Pb、Cd、Cr等金属吸收效果明显,底泥中有机物(尤其是萘)得到有效降解。

(2)异位处理技术。一般而言,原位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污染程度较低的底泥,而对污染水平较高的底泥,修复难度较大,因此对于这类底泥通常采用异位处理技术。对于受重金属和石油烃污染底泥的修复,Jongchan等[35]采用疏浚法进行异位处置,并将FeCl3作为萃取剂提取淤泥中的Cu、Zn,提取效率分别为70.1%、69.4%。在萃取过程中Fe3+被还原成Fe2+,并作为催化剂参与过氧化氢和过硫酸钠氧化分解石油烃的过程,从而实现淤泥的“无害化”处理。

2 处理技术工程应用分析

近年来,针对不同污染底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都是基于实验室的模拟研究,当这些修复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场地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生环境影响等。因此,对于目前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其适用环境及限制因素,以期为不同污染底泥提供有效、合理的工程化修复手段。

2.1 原位覆盖技术

原位覆盖技术采用的覆盖材料多为生物质、天然矿物等,性状较为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对环境危害较小,修复效果明显[32],具有成本低、施工容易、应用广等优势。郭赟等[36]模拟研究时发现,方解石和沸石组成的覆盖层可稳定削减60%以上的TN、TP释放量,进而开展了太湖流域梁塘河薛家浜段南侧原位活性覆盖工程初试,工程修复效果较好,进而提出底泥覆盖技术可应用于驳岸老旧、大型机械不易到达的河段,无通航、有景观需求的河段,以及环境污染需应急处理的河段。但由于投加覆盖材料会增加底质体积,减少水体库容,改变水底坡度,因此在浅水或对水深有限制的区域不宜采用覆盖技术;一些水流流速快、水力冲刷强的区域会影响覆盖效果,也不宜采用该技术。Samuelsson等[37]采用黏土、碎石灰石、活性炭混合后的黏土混合物对挪威格伦兰峡湾30 m和95 m处底泥(受汞和二英污染)进行了现场原位覆盖修复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覆盖治理14个月后,尽管活性炭能有效减少二英向上覆水的释放量,但活性炭与黏土混合物相较于其他两种材料对底栖生物群落扰动较大,因此对于不同的污染物,覆盖材料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在对覆盖材料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且满足无污染、粒径小、密度适中、孔隙率低、抗扰动力强等要求[32]。

2.2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可实现水生态系统重建,提高水体景观功能等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是维持水环境中微生物的活性、培育动植物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旦水体pH值、温度、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修复效果将会受到干扰,因此存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域,水生动植物的培养或微生物的繁殖较为困难,且存在效率低、周期长的问题,因此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更适用于大面积、低污染负荷的底泥处理[19,28,38]。另外,長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是原位生物修复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Mench等[39]通过分析一些欧洲国家开展的污染土壤、底泥原位植物修复工程认为,试验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植物修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未能长期、有效地提供对底泥原位植物修复监测和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

2.3 异位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作为发展较早,相对成熟的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原位化学处理技术成本相对较低,见效快,操作简单,但在投加试剂量上需谨慎,过量可能致使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生态环境,甚至有些试剂本身会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40-41]。因此,对于污染严重或污染物复杂的区域,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角度,采用异位化学修复技术更加安全。但在疏浚过程中,一方面设备移动会造成底泥扰动、扩散和释放,形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疏浚方式、范围、深度确定的不合理会造成疏浚效果不佳[42]。因此,为了有效清除河湖(库)水体受污染底泥,通常采用环保疏浚技术转移底泥,并通过添加固化剂/稳化剂处理其中的重金属物质,添加化学氧化剂处理其中的有机物。汪华安等[43]通过河道底泥调查、污染风险评估、底泥环保疏浚及底泥固化/稳定化措施对汕头市贵屿镇北港河重金属污染底泥进行修复,为类似水体治理工程提供了思路;Taneez等[44]对法国地中海沿岸清淤疏浚产生的淤泥进行中试规模处理试验,通过现场对铝矾土药剂的不断改良来抑制淤泥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浸出性,使其满足法国《沉积物质量指南》中沉积物安全处置的要求。

异位化学修复工程应用的关键在于清淤疏浚的有效性、环保性,不能将工程疏浚等同于环保疏浚,前者属于水利工程,侧重于疏通河道、增加库容,而环保疏浚属于水生态治理工程,注重在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开展高效的疏浚,最大限度地清除含高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底泥,尽可能避免二次污染。因此,在环保疏浚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底泥污染等级进行划分,进而合理确定疏浚深度和范围,对底泥性质、区域水文地质、地形状况进行分析,协同布局、制定配套的疏浚方案[42]。另外,对于疏浚淤泥的“无害化”处理需要考虑添加药剂的针对性、相互作用性和顺序性。关于添加药剂的针对性,不同固化剂对不同重金属的固化效果不同[19];关于添加药剂的相互作用性,不同药剂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关于添加药剂的顺序性,如修复有机污染物的化学氧化剂可能会因改变底泥中重金属、营养盐等无机污染物的形态而降低复合污染物修复效果,需先添加氧化剂,再使用稳定剂,必要时可开展前期小试试验。

3 建议和展望

包括底泥覆盖、底泥化学固化、生物修复在内的原位处理技术,现阶段仅有少量的试验探索或工程实践,尤其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复杂的水体以及浅水型河(湖、库)而言,在工程成本、效果、内部水生环境等因素的约束下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应用[42]。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水域,开展异位疏浚工程必要性不大,且可能存在疏浚工程开展后产生新的污染问题,难以发挥环保疏浚水质改善的效果。因此,在对不同污染底泥的处理上应分类、分区进行研究。对于污染负荷大、污染物复杂的区域可采取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并在疏浚后配合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强大的生态自净系统。疏浚淤泥需及时进行合理、安全的处置,如对重金属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有机物单一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复合污染淤泥采取“清淤干化+化学氧化+稳定化+资源化利用”处置模式。对于污染程度较轻的区域,可采取生态安全性高的原位控制技术,如原位覆盖技术,并辅以水生植物修复。辅助的生态修复工程需综合考虑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水质、基质和外界条件,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对于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处置,粗略套用常规治理模式,不仅会增加额外的治理成本,而且其治理效果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因此,对底泥中污染物的种类、范围、生态风险级别以及水质治理目标进行全面梳理,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底泥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合理匹配不同技术手段,制定分类、分区、分段的细化处理方案,这种针对不同污染类型的底泥处理与处置方法是底泥处置工程高效化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浩.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节能,2018,37(10):106-107.

[2] 王莉君,吴思麟.南京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及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3):117-122.

[3] 姜珊,孙丙华,徐彪,等.巢湖主要湖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6,35(6):1228-1236.

[4] 张春雷,管非凡,李磊,等.中国疏浚淤泥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进展[J].环境工程,2014,32(12):95-99.

[5] 黄英豪,董婵.淤泥处理技术原理及分类综述[J].人民黄河,2014,36(7):91-94.

[6] 林建伟,朱志良,赵建夫,等.方解石活性覆盖系统抑制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1):121-126.

[7] 汲雨,奚秀清,詹艳慧,等.磁性铁锆改性沸石覆盖对河道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28(2):267-276.

[8] BONAGLIA S, RAMO R, MARZOCCHI U, et al. Capping with Activated Carbon Reduces Nutrient Fluxes, Denitrification and Meiofauna in Contaminated Sediments[J]. Water Research, 2019, 148(1): 515-525.

[9] 刘东方,王希越,王伟斌,等.天津市原位生物化学法治理修复黑臭底泥的试验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17(1):83-88,110.

[10] WANG C, LIU Z, ZHANG Y, et al. Synergistic Removal Effect of P in Sediment of All Fractions by Combining the Modified Bentonite Granules and Submerged Macrophyt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6: 458-467.

[11] 陈啸.无锡聚慧科技:转废为肥 淤泥变农田[J].华人时刊,2015(10):78-79.

[12] 姜昭阳,梁振林,刘扬.滩涂淤泥在人工藻礁制备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4):242-245.

[13] KNOX A S, PALLER M H, DIXON K L. Evaluation of Active Cap Materials for Metal Retention in Sediments[J]. Remediation Journal, 2014, 24(3): 49-69.

[14] 邹彦江.重金属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5:8-25.

[15] 杨磊,张松,何平,等.镉污染底泥电动修复影响因素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16(5):102-107,121.

[16] 胡兰文,陈明,杨泉,等.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进展[J].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123.

[17] PEDERSEN K B, JENSEN P E, OTTOSEN L M, et al. An Optimised Method for Electrodialytic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Harbour Sediments[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5, 173: 432-439.

[18] JIA W, PENG Z L, LIU Y G, et al. A Case Study of Evaluating Zeolite, CaCO3, and MnO2 for Cd-Contaminated Sediment Reuse in Soil[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8, 18(1): 323-332.

[19] 范玉超,王蒙,邰倫伦,等.我国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97-101.

[20] FENG N, GHOVEISI H, BOULARBAH A, et al. Combined Use of Zero Valent Iron and Magnetic Separation for Ex-Situ Removal of Bioavailable Metals from Contaminated Sediments[J].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8, 27(2): 131-146.

[21] 刁维强,王祖伟,徐喆,等.一株黑曲霉的筛选及其对河道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淋滤去除[J].生态学杂志,2019,38(4):1067-1074.

[22] 吴小菁.城市河道底泥有机污染物生物化学联用修复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0-36.

[23] 周岩梅,任传华,孟晓东,等.生物质活性炭原位修复有机物污染底泥技术研究与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43-51.

[24] 华山.多壁碳纳米管和活性炭对湖泊底泥中有机氯农药修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6-26.

[25] ZHAO Y, LI Z, MA J, et al. Enhanced Bioelectroremediation of a Complexly Contaminated River Sediment Through Stimulating Electroactive Degraders with Methanol Supply[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8, 349: 168-176.

[26] 屠明明,王秋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修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8):129-134.

[27] 吴小菁,刘宇,毛彦青,等.共基质生物刺激技术去除城市河道底泥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5,46(2):48-52.

[28] 吴军伟,赵俊松,钟先锦.底泥污染物及其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4):106-107.

[29] 林雅洁,胡婧琳.有机污染场地化学氧化处置方法综述[J].环境工程,2016,34(增刊1):1003-1007.

[30] USMAN M, HANNA K, FAURE P. Remediation of Oil-Contaminated Harbor Sedimentsby Chemical Oxidation[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4: 1100-1107.

[31] CHEN C F, BINH N T, CHEN C W, et al. Removal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from Sediments Using Sodium Persulfate Activated by Temperature and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J]. Air Repair, 2015, 65(4): 375-383.

[32] 朱兰保,盛蒂.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3):38-41,55.

[33] 李泰平,袁松虎,林莉,等.六氯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沉积物的电动力学修复研究[J].环境工程,2009,27(2):105-109.

[34] 李亚男,王艺霏,王国英,等.植物-AM真菌联合修复排污河道复合污染沉积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7,48(6):912-918.

[35] JONGCHAN Y, PILYONG J, DANIEL C W T, et al. Ferric-Enhanced Chemical Remediation of Dredged Marine Sediment Contaminated by Metals and Petroleum Hydrocarbon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 243: 87-93.

[36] 郭赟,赵秀红,黄晓峰,等.原位活性覆盖抑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研究及工程化应用[J].环境工程,2018,36(6):6-11.

[37] SAMUELSSON G S, RAYMOND C, AGRENIUS S, et al. Response of Marine Benthic Fauna to Thin-Layer Capping with Activated Carbon in a Large-Scale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Grenland Fjords, Norwa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7, 24(16): 14218-14233.

[38] 虞洋,梁峙,馬捷,等.底泥修复技术方法和应用前景[J].环境科技,2014,27(1):64-66.

[39] MENCH M, LEPP N, VALRIE B, et al.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 of Phytotechnologies at Field Scale: Outcomes, Assessment and Outlook from COST Action 859[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0, 10(6): 1039-1070.

[40] 钱丹,张金鹏,王宏丽,等.河道底泥处理技术成效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8,1(7):46-48.

[41] 刘畅,庞磊,吕梦怡,等.生物化学法协同修复受污染底泥及条件优化[J].现代化工,2016,36(10):117-121.

[42] 姜霞,王书航,张晴波,等.污染底泥环保疏浚工程的理念·应用条件·关键问题[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0):1497-1504.

[43] 汪华安,丁金伟,郑文棠,等.北港河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置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7,4(2):95-101.

[44] TANEEZ M, HUREL C, MARMIER N. Ex-Situ Evaluation of Bauxite Residues as Amendment for Trace Elements Stabilization in Dredged Sediment from Mediterranean Sea: a Case Study[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98(1-2): 229-234.

【责任编辑 吕艳梅】

猜你喜欢
底泥
黎河污染底泥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河南省淮河流域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潜在风险评价
稻壳基生物炭对不同营养底泥理化性质、上覆水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吉林市排污河底泥的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浅析石河水库库区清淤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抚顺市李石河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物分布及沉积物特征研究
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影响的研究
一种底泥释放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稳定化固化修复工程技术研究
含盐废水尾水排放对近水域水质影响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