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无人舟自横

2021-03-04 07:31仇士鹏
莫愁·时代人物 2021年2期
关键词:篾匠工匠散文

仇士鹏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应该都有一处野渡,它在水天一色的远方沉默,被故乡最长情的夕照眷恋。

《远去的野渡》是一本散文精选集,七十篇长短不一的文章是从作者蒋兴强刊发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上的散文中选出。书名取自获得冰心散文奖的《远去的野渡》一文。

“野渡,顾名思义,野外、偏远,人迹稀少的渡口。”但《远去的野渡》可不是无人问津的冷门。在纸质读物式微的时代,出版社依旧将《远去的野渡》加印两千册,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这可能归功于作者的笔力吧。酿造岁月、从日常生活的积淀中伸出触角,感知每一点闪烁着光芒的伟大与永恒,用渺小的人生碎笔去承载、论述命运的磅礴,这是作者用几十年生命凝练出的智慧与能力。比如《我娘年轻时》,是作者在母亲去世二十余年后才将难以下笔的万语千言抚顺,通过母亲做针线活、下厨房和臜咸菜等情节,把母亲的一生徐徐铺展开来。

命运从来都是厚重的,作者的文字也一样。该用力时字字千钧,无需赘言时惜字如金。它没有風花雪月的浮华,却让那些远去的记忆更加真实、深沉,在时代的脉搏上奏出响亮的声音。

“渡船却如时光,无论走得急与缓,都会留下时间的波纹。”这句话其实也是作者对人间的观照。

在本书中,作者的选材多是位于生活边缘的事物,比如老井、石碾、野渡,木匠、石匠、篾匠等,或堆在墙角,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元素,将它们身上深藏的文化性一一挖掘出来,用博大的情怀、高瞻的视野与开阔的格局将它们在本地风土文化的坐标中洗练、诠释,于是故乡便在日常中扎根、生长,沿着文字葳蕤成悠久的抒情。

尤其是《远去的野渡》一文,凝聚了渠水的灵气与巴蜀大地的风情,时光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以野渡为原点展开,繁华兴盛与落寞孤独在岸上与水中形成烟波浩渺的辩证。野渡无言,乡情无声,当城市文化一往无前的时候,有一些记忆却沉入了时光深处,只能打捞出些许轮廓与光影。恰如作者的一声长叹,“野渡,故乡的野渡,在眼前一片模糊,遥远得恍如隔世。”这种对文化碰撞与更迭的思考,也是这本书的核心与灵魂。

作者还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聚焦。比如《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蔡艺学篾匠》《父亲学石匠》等,生动地展现了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木匠心里,这么多东西,竟有一本明晰的‘谱啊。”这些传统的工艺或许随着时代的进步会逐渐没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封存进历史,但在千年时光中始终熠熠生辉的工匠精神却会在我们的血脉中一直传承下去。

作者在写工匠精神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去践行?评论家张运贵曾写道:“蒋兴强的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严肃、严谨,他的每部作品,都是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反复修改。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之锐利、感知之深刻,这于当下浮躁、喧嚣的文艺界,是稀缺而珍贵的,也正是很多作家应该认真修炼和不断历练的……”对文字一丝不苟,每一句话都要用心血去论证,于是蒋兴强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渐成野渡无人舟自横之姿。

猜你喜欢
篾匠工匠散文
90后大工匠
我与风
东篾匠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光影视界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工匠神形
刘篾匠
篾匠的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