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若尔盖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

2021-03-05 10:26冯佳董鑫赵姗姗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若尔盖沙化草甸

冯佳, 董鑫,2,3*, 赵姗姗

1.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 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南充市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0;

3. 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南充 637000;

4.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省若尔盖自然保护区(102 °29′—102 °59′E,33 °25′—34 °80′ N)地处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梅花鹿等珍稀动物为该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1]。该保护区水资源和碳资源非常丰富,为黄河、长江提供充足的水分,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但因其所处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造成了一系列湿地生产力衰退、湿地资源丧失的现象[2]。

从生态保护方面,若尔盖保护区是典型的高寒湿地,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同时分布有国家湿地、黑颈鹤、梅花鹿保护区。并且因其充足的水源,该保护区对黄河的水源补给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以若尔盖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用2004年、2009年Landsat TM影像,2014年、2016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ENVI5.5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5]、景观特征提取,通过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的计算,分析若尔盖保护区若干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对促进该地区湿地资源科学保护和利用,规划和管理有参考意义[4]。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数据准备

为了明显地反应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变化情况,选取间隔3~5年,尽可能比较清晰、含云量在5%以下的遥感数据;同时考虑到遥感影像的特征、研究范围和内容,最终从USGS官网和地理空间数据云选取了2004—2016年夏季(6—9月份)Landsat系列数据(见表1),选用ENVI 5.5模块进行数据预处理(见表2)。

表 1 主要数据Tab.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main data

表 2 数据处理操作Tab. 2 Operation steps and template selection required for data processing

1.2 景观特征提取

经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和研究[6-11],并结合本研究的数据分辨率,将若尔盖保护区覆被类型分为沼泽、湖泊、高覆盖度草甸、低覆盖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沙化地/裸地。

在ENVI5.5中,使用标准假彩色合成四个时相的遥感数据,目视解译分析能够获得图像植被成红色,其突出表现了植被的特征。参考相关研究和资料[12-14],对研究区域景观进行目视解译(见表3)。

1.3 景观分类

选择监督分类法进行景观类型的分类,参考相关文献和目视解译建立感兴趣区域、选择样本。完成之后进行评价,样本分离度结果均大于1.9,说明质量好可使用[15-17]。利用Classification Workflow工具执行分类,生成景观类型分类文件(见图1)。

1.4 转移矩阵分类后处理

将进行分类之后的四期数据,通过Change Detection Statistics工具进行比较得到转移矩阵,选取面积指数变化矩阵分析景观类型动态[18]。

表 3 若尔盖保护区目视解译标志Tab. 3 Visual Interpretation Signs of Zoige Nature Reserve

1.5 选取景观指数

本研究在Fragstats4.2景观分析软件中,主要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他人研究结果和参考相关文献后[19-21],本研究选取①从斑块类型指数:斑块的数目(NP)、斑块类型总面积(CA)、各斑块类型所占保护区景观面积百分比(PLAND)和平均各斑块类型面积(AREA_MN)。②从景观水平指数: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景观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进行分析[22-25]。各景观指数的生态意义如表4所示。

2 结果分析

2.1 转移矩阵面积指数结果分析

经过表5数据分析对比,大致可以得到三个结论:(1)2004—2016年间,沼泽、沼泽化草甸等景观向低、高覆盖度草甸转变的趋势尤为明显;(2)2004—2016年间,沼泽面积逐步减少;2009年后,沼泽面积趋于稳定,减少速率变小;(3)总体上,若尔盖保护区的基本景观生态格局变化不大,草甸是研究区优势度最高的景观类型。

2004—2009年,五年中有40%的沼泽、25%的湖泊转变为沼泽化草甸;32%的沙化地/裸地转变成低覆盖度草甸。可以看出,沼泽化草甸和高、低覆盖度草甸为整个保护区的主体,沼泽、湖泊面积减少,但部分沙化地/裸地开始被利用。

2009—2014年,五年中有47%的沙化地/裸地、44%的沼泽、21%的高覆盖度草甸转变为沼泽化草甸;28%的沼泽转变为高覆盖度草甸,33%的沙化地/裸地转变为低覆盖度草甸。可以看出,沼泽化草甸、低覆盖草甸构成了若尔盖保护区的主体。这五年中,沼泽有很大变化,并且大部分沙化地/裸地开始向草甸转化。

图 1 2004—2016 年若尔盖保护区景观类型分类图Fig. 1 Classification map of landscape types in Zoige Nature Reserve from 2004 to 2016

2014—2016年,两年中有74%的沼泽转变为沼泽化草甸;沼泽化草甸分别有23%和13%转变为低覆盖度草甸和高覆盖度草甸;11%的沙化地/裸地转变为低覆盖度草甸。整体来说,两年变化不大。同时发现,沼泽化草甸、低覆盖度草甸仍是若尔盖保护区的主要景观,沼泽变化仍很大。

2004—2016年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有明显变化,其中,85%的沼泽转变为沼泽化草甸;25%的沼泽化草甸转变为高覆盖度草甸;22%的高覆盖草甸转变为沼泽化草甸;20%、65%沙化地/裸地分别转变为沼泽化草甸、低覆盖度草甸。总的来说,沼泽和沙化地/裸地的改变最为明显,沼泽化草甸,高、低覆盖度草甸为该区域主要景观。

表 4 各景观指数生态意义Tab. 4 Ecological significances of each landscape index

表 5 2004—2016年若尔盖保护区景观类型面积指数变化转移矩阵Tab. 5 Transition Matrix of Landscape Type Area Index Change in Zoige Nature Reserve from 2004 to 2016 单位:hm2

2.2 景观指数结果及分析

将经过前述处理的2004—2016年若尔盖保护区数据导入Fragstats4.2景观分析软件,选择指数进行处理,得到四个时期的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指数。根据输出结果,对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见表6)。

2.2.1 斑块类型水平

本研究通过在Fragstats4.2软件中进行斑块类型指数计算,分析该保护区的斑块类型及动态变化。并且,斑块类型指数也是进行景观水平指数分析的基础[26-28]。

2004年若尔盖保护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排序为高覆盖度草甸>沙化地/裸地>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湖泊;斑块数量排序为沙化地/裸地>高覆盖度草甸>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湖泊,平均斑块面积排序为湖泊>高覆盖度草甸>沼泽>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沙化地/裸地。其中,高覆盖度草甸和沙化地/裸地为保护区的主体,分别占总面积的38.59%和20.41%,且这两部分的斑块数量较高,说明其破碎化程度较严重。

2009年若尔盖保护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排序为低覆盖度草甸>沙化地/裸地>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沼泽>湖泊;斑块数量排序为沙化地/裸地>高覆盖度草甸>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湖泊;平均斑块面积排序为湖泊>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沙化地/裸地>高覆盖度草甸。可以看出,2009年低覆盖度草甸为保护区面积的33.64%,占比最大并且平均斑块面积相对较大,说明低覆盖度草甸在若尔盖保护区内成片分布,连接性好。

2014年若尔盖保护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的排序为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沼泽>沙化地/裸地>湖泊;斑块数量排序为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低覆盖度草甸>沼泽>沙化地/裸地>湖泊;平均斑块面积排序为湖泊>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沼泽>沙化地/裸地。可以得出,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覆盖度草甸构成了若尔盖保护区的主体,分别占了保护区面积的37.29%、36.52%、20.40%,且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覆盖度草甸的斑块数量较多。

2016年若尔盖保护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大小的排序为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沙化地/裸地>沼泽>湖泊;斑块数量排序为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沙化地/裸地>低覆盖度草甸>沼泽>湖泊;平均斑块面积排序为低覆盖度草甸>湖泊>高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沙化地/裸地。可以看出,2016年低覆盖度草甸、沼泽化草甸和高覆盖度草甸为若尔盖保护区的主体,分别占了40.30%、29.01%和26.40%。沼泽化草甸、高覆盖度草甸、沙化地/裸地斑块数量较高,说明其景观破碎化严重。

表 6 若尔盖保护区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指数Tab. 6 Horizontal landscape index of patch types in Zoige Nature Reserve

从PLAND看:2004年至2016年,沼泽化草甸的波动幅度最大,且低覆盖度草甸所占比例最重,湖泊和沼泽的变化比例相对较小。沼泽化草甸、低覆盖度草甸整体呈上升趋势,沙化地/裸地呈下降趋势。在2009年沼泽面积达到一个高峰值,但在之后开始下降。

从NP看:2004年至2016年,沼泽化草甸、沙化地/裸地有较大幅度波动。其中沼泽化草甸整体呈上升趋势,高、低覆盖度草甸和沼泽斑块数量变化不大。2014年,高、低覆盖度和沼泽化草甸达到斑块数量的峰值,沙化地/裸地大幅度下降,沼泽小幅度下降。

从AREA_MN看:2004年至2016年期间,湖泊和沙化地/裸地的波动幅度最大,特别是在2014年出现突变。低覆盖度草甸整体呈上升趋势,沼泽呈下降趋势,沼泽化草甸波动不大。

2.2.2 景观水平

由图2看出,2004年—2009年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形状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聚集度指数逐渐下降,这说明2004—2009年间保护区景观的整体情况开始趋于复杂化,景观聚集程度开始趋于下降。而2014—2016年景观形状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聚集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2016年七年间,若尔盖保护区的景观形状指数下降,说明景观优势度在逐渐减少;景观聚集度指数在逐年升高,说明离散程度在变小。

图3中,从SHDI来看:2004—2009年间若尔盖保护区SHDI略有上升,说明景观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异质性程度都在提高,并且各景观类型间的均匀程度也在上升。2009年—2016年,若尔盖保护区SHDI逐渐下降,说明景观复杂度和异质性开始下降,各类型斑块面积逐渐呈现不均匀化。

从SHEI来看:2004—2009年间若尔盖保护区SHEI也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说明了各斑块面积均匀程度在上升,优势景观类型并不明显。2009年—2016年,若尔盖保护区SHEI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其斑块在面积上分布不均,且说明这七年间有优势明显的景观类型。

图 3 2004-2016 年若尔盖保护区 SHDI、SHEI变化情况Fig. 3 LSI and AI changes in Zoige Nature Reserve from 2004 to 2016

3 讨论

斑块类型方面,2004—2016年12年间,低覆盖度草甸的数量始终在若尔盖保护区占大多数,其次是沼泽化草甸和高覆盖度草甸。可以看出草甸是研究区优势度最高的景观类型。整体景观方面,根据上述景观指数结果说明,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目有所变化,景观破碎程度短期内呈上升趋势;景观优势度逐渐降低、均匀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在景观尺度下湿地仍在退化[29]。

动态变化方面,从图4可以看出2009—2016年间,沼泽转化为草甸的趋势尤为明显,且主要集中于若尔盖保护区的东北和西南方位,说明未来应重点加强这些区域的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且进一步强化局部区域治理措施。

驱动因子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可得,近几十年若尔盖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其中降水量以17.19 mm∙10 a−1的变化速率下降,而气温变化以0.52 ℃∙10 a−1的速率呈上升趋势[30]。现今全球气温升高对湿地水文条件影响很大,这也是导致湿地干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大规模挖渠排水等人为干扰在湿地退化中贡献率较大[29-30]。

图 4 2009-2016 年若尔盖保护区沼泽景观动态变化图Fig. 4 Dynamic change map of swamp landscape in Zoige Nature Reserve from 2009 to 2016

总的来说,基于若尔盖保护区的相关研究表明:湿地景观趋于破碎,沼泽整体数量明显减少,景观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增加。这说明若尔盖保护区的管理仍应该加强,也为之后更好的发挥若尔盖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31]。由于湿地信息的复杂性和退化的过程性,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本文选用Landsat数据的精度不高,且受客观原因限制,并未有机会进行实地采样核验精度,仅利用谷歌地球进行了比对。在后续研究中,应对若尔盖保护区的湿地现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若尔盖沙化草甸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
山地草甸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判定土壤盐渍化、沙化中的应用
2009-2014年吉木乃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馒头草甸
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成因调查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绿龟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