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措施微探

2021-03-05 03:34陈广平
畜牧业环境 2021年5期
关键词:猪群养殖场疫病

陈广平,魏 波

(泗水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泗水 273200)

1 前言

在我国,猪肉一直都是居民消费的主体,猪肉以各种烹饪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猪肉消费持续增长,生猪养殖数量和猪肉产量翻倍增长。到了2018年,猪肉的产量已经占市场肉类总量的60%。所以,猪肉的大量消耗给养殖户们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同时对生猪饲养的标准有了更高要求,生猪饲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养殖密度增加、传染病风险增高,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免疫程序。生猪养殖已经慢慢转为疾病防治,为市场提供健康的肉类。

2 生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1 制定科学喂养计划

科学喂养必须坚持自繁自养,猪舍需要全部消毒后通风静放两月以上,确保干净干燥。按照国家动物防疫标准对牲畜进行免疫,结合环境情况制定合理的喂养计划,根据生猪大小和身体情况记录每日粮食供应量,为猪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元素,适当增加饲料纤维和身体免疫所需药物。制定每日喂养标准,定期检查生猪免疫状况。不定时调整饲养方案,加强猪体抗病能力。

2.2 建立健全猪场门卫制度

条件较好的养殖场应当设有手脚踏消毒、喷雾消毒和进出消毒区域,不同功能机要有严格的进出标准。外来人员和物品不能直接进入厂区,外来肉类产品决不能进入养猪场,生产线的进出口都要留有消毒区域,工作人员在进出时需全面消毒,避免携带病菌进入加工区域。另外,养殖场卫生清理需要做到位,场区内繁殖的鼠虫很可能携带病毒,要设置防虫网等屏障及时消杀,彻底隔绝病毒传播。而且屏障网的缝隙要控制在最小,定期展开安全防疫卫生清洁活动,短周期内开展灭蚊灭鼠活动。

2.3 检测场地

养殖场全面清洁消毒后,登记好进出车辆采集防疫样本进行检验,物资和生活区要定期检查卫生,采用科学防疫措施检查养猪场内是否存在隐藏病毒。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连续检查三次区域内是否呈阴性,是否有猪瘟病毒的痕迹,判断场地卫生是否达到安全标准。

2.4 彻底大清理

养殖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做好定期清理,及时清除场区内及外墙的杂草,同时要做好猪场垃圾的分类处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饲料袋、杂草及废弃物等,在冲洗过程中可以使用高压冲洗设备,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开展清洗工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天花板、墙体、围栏、料槽、漏粪板以及下水道等多个区域的清洁程度。对于有机质区域,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清洁剂,由此来进一步提高粪池的清洁效果,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要及时喷洒生石灰,由此来发挥避免细菌病毒滋生的效用。在完成饲料场清结工作之后,相关人员要及时清洗所用到的设备,并进行干燥处理。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清除猪病毒,工作人员要关注其存活特性,在溶液中适当添加酸化剂来降低pH值,以此来避免滋生猪病毒,这对于提高水质清洁程度而言具有显著效果。

3 生猪疾病流行特征

3.1 传染病占据主要地位

就当前我国的生猪饲养活动来看,目前大多数人处于农村棚舍养殖阶段,负责养殖的人员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同时未具备专业技能,其所使用的养殖场所也未能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群体疫病现象,饲养场负责人为了减少资金投入而使用假劣兽药,甚至出现随意使用抗生素药和消毒药的问题,这不仅会延误疫病的治疗情况,而且会导致猪体内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增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出现传染病的机率。部分饲养场的负责人在免疫方面未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因此在开展相关免疫工作中会导致出猪群器官受损,再加上养殖环境较差,猪群传染病的发病率很难得到控制,这导致猪丹毒、口蹄疫、猪蓝耳等成为常见病症。

3.2 新型疫病种类越来越多

从生猪养殖模式来看,当前逐渐呈现出由农村棚舍化向标准集约化转变,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行业市场经济而言提供了便利,同时为更好地防控疫病提供了客观条件。伴随着疫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新型疫病被发现和诊断,甚至一些疫病的传染源来自国外,例如非洲猪瘟、变异蓝耳病毒、变异PEDV、猪圆环病毒3型、戊型肝炎病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变异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新型H1N2猪流感病毒等。这些疫病的出现对标准化猪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养猪行业造成了影响。

3.3 呼吸道疾病日益严重

部分养殖场为了进一步提高养猪经济效益,他们盲目提高饲养密度,但未能做好配套的环境优化和定期清洁工作,这导致大量的粪尿得不到及时和妥善的处理,而这些排泄物的堆积使得饲养场内H2S、SO2、NH3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加大,再加上场区内温度偏高,适宜病原微生物生存和滋生,因此大大增加了猪群患病的可能性,例如常见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这一病例的出现与猪舍环境、通风情况、有害气体、卫生条件等有着直接关系。在这样的饲养环境中,猪群出现呼吸疾病的可能性高达80%,死亡率更是达到30%,成为疫病防控的难点问题。

3.4 非典型性疾病增多

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对于注意病的控制生物免疫药品的研究也将更加的深入,这些条件都为生猪疾病的有效防治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但是目前生猪流通的环境也在出现变化,免疫治疗的程序也在不断的发展,导致很多流行病原体也在逐渐的变异。毒力和传播的能力也随着发生改变很多生出疾病都有非典型化的病理特征,这就导致当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变,分别是温和性的改变以及非典型性的改变,根本找不到一定发病的症状以及源头,非常典型的病例有非典型性的猪瘟和亚临床猪瘟。临床的病症和解剖的病变,也不是典型的,并且死亡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这种疾病的病程也非常长,新生猪仔容易被感染,死亡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成年猪就没有那么明显,也不容易被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如果出现那么相应的独立也会出现一些改变,这对于生猪饲养容易造成一定的危害,导致对于上述疾病预防工作更加困难。

4 疾病防治策略

4.1 加强生猪饲养管理

对疾病进行防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有效的管理工作,在具体养殖的时候,疾病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猪场的饲养工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猪的死亡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还需要不喂变质的饲料,防止猪中毒,而对于处于妊辰期的母猪也需要做好相对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流产做好保胎工作,通过接种疫苗这种手段预防传染疾病。还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管理制度,确保猪群能够有更加良好的生活规律。在夏季应该安装一些设备,从而给猪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合理搭配日常餐,满足猪群生长需要。

4.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猪群感染疾病大多数都是因为养殖环境不达标所造成的,因此做好卫生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保持猪群生长环境的整洁以及安全性。定期的开展专门的清洁工作,可以降低猪群感染疾病的概率,同时还需要做的就是降低饲养的密度,确保环境的通风状况。在养殖区域内杜绝外来人士进入,还需要规定更加严格的消毒制度。一般情况下经常使用的消毒剂有来苏儿,生石灰等等,这样能够从根源上对疾病发生的情况进行杜绝积极的改善排污应用更多的更好的通风设备,减少细菌的滋生。

4.3 定期药物驱虫

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三大疾病为传染病、普通病还有寄生虫病。其中,寄生虫病在养猪生产中最为常见,因此在养殖时做好驱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步骤。如果想让驱虫效果达到最好,那么首先要挑选合适的驱虫药物,合适的标准包括低价,广泛,效果好,安全等,符合这些标准的药物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其次,正规的养殖场常采用新颖的模式,例如“三维立体”驱虫模式,该模式将猪口服的药物,体外喷淋驱虫药物还有环境消毒这三个方面结合,同时要多次添加剂量小的用于口服的药物,这也是整个流程的关键。在养育肥猪期间要驱虫两次,在了解寄生虫的发病规律后,在下一次寄生虫发病前做好预防的准备,这样才能有效地消灭寄生虫。寄生虫产生的粪便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处理,例如生物安全集中法,可以在栏杆的周围喷洒农药或者杀虫剂,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养殖群的感染机率和养殖的风险。

4.4 加强疾病监测 及时隔离治疗

养殖场检测疾病制度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每个养殖场要做到的三条准则。除此之外,养殖场还要定期检测疾病以便尽早发现养殖群中的疾病。重点检查对生物危害大的感染病,例如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按时间检查有无寄生虫的虫卵。在猪群的饮食、水源、运动等多方面进行抽查,一旦发现疑似感染动物就立马将其隔离并立即治疗。

5 保障猪群健康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猪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因此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变得至关重要。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就需要我们的兽医在平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地为动物们检查健康,及时发现疾病与疫情,同时针对不同疾病做出合理的措施。定期开展检查猪群健康的工作,以此保障消费者购买的猪肉是安全的。平常投放饲料时,不但要补充猪群的营养还要提高其自身对疾病的免疫性。例如我们可以在喂养时往饲料中加入抗体因子,猪吃下这种因子后身体内会产生抗体以此保障自身的健康。企业的帮助也是少不了的,兽医也要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保证给猪喂的饲料是安全且有营养的。运用科学的手段保证每一头猪的生产情况,同时分析猪群的种类和不同的身体状况,根据采集的信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完善饲养的体制。

6 结语

当我们喂养猪群时,一定要注意每种猪群的生理上的不同从而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不断完善饲料的管理工作,用最合理先进的手段喂养猪群,同时对于养殖过程中的预防疾病的工作不能松懈,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口碑,我国的养殖业才能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猪群养殖场疫病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