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农业生产大调查
——种植结构调优拉动农资产品升级

2021-03-06 13:34中国农资魏萌李阳黄敏张依然炼晨徐娜
中国农资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资面积玉米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李阳 黄敏 张依然 炼晨 徐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确保粮食生产成为国内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三月已至,春耕开犁在即,各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对当地用肥结构和农资市场产生了哪些新影响?近日,本报记者聚焦上述问题,从需求侧出发,采访了部分粮食主产区和经作区的相关主体,透过种植结构和需求侧的变化探析农资产品升级与结构调优的方向。

黑龙江:稳大豆、增玉米,基础肥或迎结构性增长

黑龙江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据北大荒农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黑龙江全省的粮食种植面积达2.16亿亩,比2019年增加了约50万亩;全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508.2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3%,比2019年增产7.9亿斤。从种植结构上来看,2020年黑龙江玉米种植面积约为8250万亩,比2019减少了约450万亩,比2015年高峰时期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近2800万亩;受大豆振兴计划及粮补政策倾斜影响,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19年的大豆种植面积约为6419万亩,2020年基本与之持平;水稻的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受种植结构、化肥零增长政策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深入推广等影响,黑龙江省的化肥使用量逐年下降,已从原来的650万-700万吨/年下降至500万吨/年,用肥结构持续优化,施肥水平显著提高。化肥的使用量虽然下降,但粮食的产量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根据黑龙江省委农办的规划,2021年全省的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2.15亿亩以上,其中玉米种植面积9000万亩以上,大豆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

绥化庆绥大庆化肥经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增兵表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焦点主要在玉米和大豆等旱田作物,农民的选择依据较为简单,一是什么综合收益高就种什么,二是当地条件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水田改种旱田的可能性不高,因为东北地区旱田改水田的成本非常高,即便稻米的收购价与大豆和玉米相比较为低迷,种植户也不会轻易改种旱田。

从政府释放的信号也能看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稳大豆和稻谷,增加玉米种植面积。肖增兵认为,从农民种植意愿的角度来看,预计2021年黑龙江地区种植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将高于大豆,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玉米的产量比大豆高,综合效益好;二是自去年7月以来玉米收购价格屡创新高,增加了农民的种植信心;三是近年来绥化、肇东、海伦等地新建了许多乙醇、淀粉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农民卖粮不再是难题。

据记者了解,为弥补临储清空后,养殖和深加工产业的巨大缺口,黑龙江省2021年将响应国家号召大幅扩种玉米,预计新增玉米种植面积在750万亩以上。粮价的全面回暖,尤其是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预计会提高东北地区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刺激其在选种、用肥方面增加投入。作为“用肥大户”,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预计能为全省的基础肥市场带来近20万吨-30万吨的结构性增长空间。

山西:特色经作区逐渐崛起

据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山西省将继续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确保完成47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42.5亿公斤的粮食产量任务。近两年,山西省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还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推动不同资源禀赋区域种植结构向着优质、特色等目标调整。种植结构的调整也对当地农资市场的供需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山西省北部地区由于气候较冷,粮食种植一年只有一季收成,再加上经济附加值低,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差。山西供销农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志伟表示,近两年在山西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主要是从种植玉米调整为种植高粱,特别是在山西的晋中和晋北地区居多,主要原因是近两年高粱的市场价格较高,主要用于酿酒和饲料,经济附加值大于玉米,特别是去年高粱每斤价格卖到2.1元,农民种植积极性显著提高,预计今年改种高粱的农户会有所增加。

据山西农资集团业务管理部副部长刘旺明介绍,为了增加种植收益,山西中北部地区近年开始增加藜麦、荞麦、莜麦等小杂粮种植面积;山西南部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温暖,苹果、梨等果树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以忻州为例,近两年农民开始种植红辣椒,这种辣椒主要用于出口韩国制作口红,经济附加值高,农民接受程度较高;在山西大同,黄花菜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当地还通过延伸产业链,将黄花加工成黄花干菜、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化妆品等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帮助农民提高收益。

受山西省内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民的用肥习惯也有所改变,对于传统的氮磷钾单质肥需求逐年降低。随着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对生物有机肥、液体肥等高端肥料需求逐年增加,对于滴灌设备等需求也有所增加。对此,刘旺明表示,农资服务商应根据农民的用肥需求去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农资产品的一买一卖,转变为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比如农资施肥滴灌设备、农药无人机喷洒、耕种机械等全程农化服务,才能真正顺应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河北: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河北地区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小麦,承德、张家口等北部地区是以春玉米为主,南方则是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据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瑞生介绍,去年河北省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了90万亩左右,相应的今年夏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会有大面积的扩种。北方地区主要种植春玉米、油料作物和棉花,考虑到今年玉米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预计北方春玉米的种植面积也会有所增加,其他蔬菜和果树的种植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为响应农业农村部提高玉米播种面积的号召,今年河北省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明显,有大量休耕地也将转种玉米。河北馆陶丰收农药经理丰怀信表示,以馆陶县为例,新增玉米种植面积预计可达5万亩。去年以来,玉米价格呈现单边上涨的趋势,当地基层收购价最高超过1.4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约30%左右。农民在玉米种植方面会比以往更加舍得投入,所以保守估计馆陶地区今年的玉米底肥需求量会比往年增加5万袋左右,这种情况在整个河北的玉米种植区大致是一样的。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河北省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分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打造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谷子、精品蔬菜、道地中药材、优势食用菌、沙地梨、优质专用葡萄、山地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此,丰怀信说,种植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有效推动了农业能效和农民增收,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用肥格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直接增加了农民对于大品牌、科技含量更高、有机质含量更高、肥效更高的高端肥料需求。

吉林:减肥增效力度较大

一般来说,东北地区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变化呈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而大豆的产量和需肥量都比玉米要低得多。华兴隆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郑秋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粮补政策持续向大豆倾斜,补贴额常年比玉米高200元/亩,再加需求预期较好、收购价屡创新高,大豆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压降了化肥的使用量。整体来看,吉林地区的玉米、大豆及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相对不大。

郑秋平认为,去年以来,玉米收购价格超出预期,种植大户只要没有惜售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收益。考虑到大豆产量偏低等因素,预计2021年吉林省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玉米种植面积增长可能会超过大豆。

不过,受疫情影响,不论种什么,春耕备肥都应提前进行。郑秋平建议,疫情之下农民应根据今年的气候、墒情以及自家耕地的实际情况,尽早选种、备肥,提前与当地正规门店的农化服务人员沟通,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尽可能选购长效缓释性的肥料,减少追肥和人工作业成本。另外,他还提醒农民,由于秸秆全面禁烧,给春耕前的整地带来一定难度,要提前规划,避免因秸秆处理问题导致春耕进度的拖延。

安徽:意向种植面积增长,用肥需求增加

安徽是农业产粮大省,皖北地区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皖中和皖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据记者调查了解,今年安徽省继续推动实施“三扩大一稳定”,即扩大双季稻面积、扩大蓄留再生稻、扩大玉米面积,稳定大豆及杂粮面积,夏粮意向种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小麦种植面积达到4266.5万亩,比上年增加28.7万亩。夏粮面积显著增加,且整体苗情好于去年。

据阜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安徽省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预计稳中有增,春耕备肥充足,全省库存化肥超150万吨、农药1.36万吨、各类农作物种子26.5万吨,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早稻种子约0.8万吨。此外,针对因去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早稻种子区域间不平衡,安徽省农业主管部门还提前调用救灾备荒储备种子20万公斤。春耕备种、备肥量充足。

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部长王涛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皖中和皖南地区的种植结构开始发生改变,之前种植棉花和油菜的农户由于种植成本和难度较高,慢慢开始抛荒改种,加上皖南地区丘陵地带较多,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难度较大,所以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水稻种植户种完第一季水稻后就外出打工,基本不再种植第二季,主要原因是种植双季稻至少要比单季稻多用一倍的人工时间,成本增加不少,收益却并不可观。皖北地区则多属于平原地带,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抛荒情况并不严重,基本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

王涛表示,前几年,安徽市场的化肥销售量一直在下降,跟农户抛荒土地和减少耕种频次有直接关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政府积极作为,鼓励扩大粮食耕种面积,大力制止耕地抛荒。因此可以明显感觉到安徽省农业耕种面积的大幅增加,农民的用肥需求也较前几年有了较大的提升。

江苏:种植结构动态平衡,粮补政策对用肥影响大

江苏省是我国小麦产销大省之一,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四。近些年,由于产销形势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江苏省小麦面积有所起伏,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小麦面积调减较快,2020年为285.8万亩,比2016年减少150.8万亩;南通、泰州、扬州地区稻麦高产稳产,仍是规模种植黄金组合,调减有限,2020年为888.4万亩,比2016年减少33.5万亩;启东、海门等传统油菜、蚕豌豆产区甚至扩种小麦;徐州、连云港等苏北地区小麦主产区因无越冬替代作物,面积保持稳定且居高不下,2020年为2492.1万亩,比2016年增加了94.6万亩。

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明俊告诉记者:“江苏当地以小麦种植为主。小麦在返青早追肥和拔节期间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同时还要配合施用钾磷肥。江苏政府对本地大田作物用肥有一定补贴,价格优势凸显,加大了本地部分化肥品牌的销售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品牌化肥的销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普通小麦的市场价格区间主要取决于收购政策实施情况。近年来,江苏地区最低收购价小幅调低,由2017年的1.18元/斤,下调到2020年的1.12元/斤,对市场的影响尚在可承受范围,说明政策性托底仍然是保证小麦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

针对江苏省种植结构调整问题,徐明俊表示,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难点在于农民,要农民改种别的高效作物,就存在“愿意改的不会改,会改的不愿意改”等问题。例如,到底是种玉米还是种大豆,还是种小麦,农民肯定要根据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决定种什么作物,归根到底还要根据市场收益情况,通过价格和成本来选择不同的作物。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强制让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是有困难的,只能是引导。但政策出台很容易造成“一刀切”和“一窝蜂”,大家蜂拥而至的改种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因此还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进行调整,否则会出现产销过剩的情况,对于农民的伤害可能更大。

云南:经作面积增加较快,用肥水平显著提高

近两年来,云南部分地区的传统大田作物如玉米、水稻、马铃薯等,都在慢慢调整种植结构。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新特肥销售公司副经理兰自忠表示,部分地区的种植户为了追求更高的种植效益,根据海拔、气候等因素种植成葡萄、大棚蔬菜、柑橘、药材三七以及花卉,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种植产业。

随着这几年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的火热,特别是建水和西双版纳,种植结构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州德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葡萄作物经理黄薇表示,西双版纳地区以前种植香蕉为主,现在开始种植葡萄,拥有大概几千亩的阳光玫瑰基地。除了这两个区域外,陆良地区2020年增加了3000亩的红提小苗种植,基本保持原有的红提品种为主,但也有部分人开始种植阳光玫瑰和蓝宝石等品种。

在用肥方面,由于结构调整后种植效益的提高,现在农户对高端肥料的接受度显著增加。黄薇表示,从近年来的肥料销售情况来看,云南省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肥料产品的升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一些进口肥料、价位相对较高的肥料,总用量比之前用量显著提高,相对来说种植户亩经济成本更大了。新品种的市场认可度和经济效益高,在高投入高回报的模式下,农户们也很舍得投入。兰自忠也表示,以前当地农民大多种植大田作物,施肥习惯相对传统,购买的化肥多为15-15-15的普通复合肥,在农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较小;现在种植经济作物,田间管理也更加规范,对农资化肥农药的选择上更为精准,经济作物专用肥、含中微量元素生物菌肥以及含有腐植酸功能性肥料的使用量逐年增多。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在农资的投入上更多,这也是改变种植结构之后对肥料市场的变化影响。

云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也对农资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云南天禾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靖维表示,现在变成小众作物之后,农资企业不能一套产品打天下,要针对每一个独立的市场去构建不同的产品及服务体系。在市场细分前提下,农资企业要以作物为导向,有一些细分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地推进产品。

四川:柑橘面积增加,高端肥前景好

四川与其他省份不同,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丘陵居多,农户家里大多都是“一亩三分地”,种植面积相对偏小且分散。四川金色四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周涛表示,最近几年,在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农户开始种植经济作物。

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四川发展最快的是柑橘。据周涛介绍,目前,南充市正在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营山县全力打造“南充中国晚熟柑橘之乡营山产业带”,乐山市计划打造现代柑橘产业种植百万亩、综合效益百亿元、带动农村百万人增收的“三百”目标等一系列举措使四川柑橘产业不断扩大。从2014年以后,四川柑橘每年以30万亩-50万亩的速度在扩种,特别是晚熟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相比三四年前种植面积翻了三四番。另外,由于这两年猕猴桃溃疡病的爆发,不少农户也开始放弃种植猕猴桃,重新栽种了柑橘。

在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下,四川地区农户们在用肥用药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因为现在四川种植最多也是最火的两个柑橘品种——春见、爱媛都是高经济价值作物,在用肥、用药以及管理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农户投入也比以前种大田作物时增加了很多,尤其是对作物品质、种植效益比较注重。目前眉山地区有近10%的农户都只用进口高端肥料。相比于传统品类的肥料,进口高端肥料的销量也逐年增长,前景也更为广阔。

两广:经作区域细分,用肥结构多元化

两广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经作集中区,同时兼种水稻等大田作物,种植结构较为分散、复杂。近年来,广东省特别是阳江地区有几大变化: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受果树病害影响,蔬菜、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此,广东阳春市润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敖勇表示,广东省现在作物的种植类型、区域相对分散。

“这几年,我们在日常推广中发现,由于不同种类的作物生长规律、对养分的需求都不一样,对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样。”敖勇告诉记者,“作物的区域性导致用肥的区域性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品类细分的特点。”整体来看,农户越来越注重种植效益、追求品质化种植,一些能够提高利用率、让作物的营养更加全面的,能够帮助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现实性问题、针对性问题的新产品,越来越受农户欢迎。

广西倍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敬德表示,今年广西地区种植结构改变主要是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原来广西地区种植水稻面积在3500万 亩-4000万亩,今年预计要增加水稻种植面积10%左右,经济作物面积较往年变化不大。对肥料市场而言,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对尿素、复合肥、钾肥等各肥种的需求预计都会有所增加。

猜你喜欢
农资面积玉米
怎样围面积最大
收玉米啦!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我的玉米送给你
面积最少的国家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