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非机动车停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3-07 12:38李晓艳刘传广袁通淯
艺术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校园对策

李晓艳 刘传广 袁通淯

摘要:非机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在校园内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非机动车辆停放的各种问题。文章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研究对象,对停车现状和交通工具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并梳理校园非机动车停放问题,并从合理规划设计、构建绿色出行方式、优化校园管理、加强外部协调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校园;非机动车;车辆停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1-000-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大量高校开展校园建设工作,校园占地规模也日益扩大。学生将自行车与电动车作为校内代步工具的现象已成为常态[2]。部分高校建校较早,基础设施落后,停车混乱、车位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较严重,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校园承载的压力在不断增大。校园内非机动车的停放是高校当下应重视的问题。文章基于对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非机动车辆停放现状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研究校园非机动车辆停放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

1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交通工具使用情况

1.1 新校区概况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于2004年正式建成并启用,位于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经十东路北侧,西距燕山立交桥10千米,东邻济南东绕城高速公路2千米,距校本部14千米。截至2021年10月,新校区占地面积2 400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1.2 校内交通工具使用情况

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回收有效率97.5%。结果显示,步行依旧是学生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占比高达63.33%。其次是共享单车,达到18.33%,电动车占11.67%。选择私人自行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的学生相对较少。

1.2.1 学生宿舍区域车辆停放情况

选取2021年10月22日21时30分后学生宿舍区域的车辆停放数量作为样本。教学楼、图书馆、自习室等开始清楼,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由学校各处汇聚于学生宿舍区,车辆流动由动态平衡慢慢趋向于静态平衡。实地调研电动车大约2 469辆,私人自行车约349辆,共享单车约336辆(总量2 127辆),机动车约85辆,其分布统计见表1。

1.2.2 教学楼区域车辆停放情況

选取2021年10月22日9时40分至11时15分之间教学楼区域的车辆停放数量作为参考样本。9时25分至9时40分的休息时间为教学楼区域车辆流动的早高峰时间段,9时40分至12时05分为上课时段,但在11时15分下课后会出现车辆流动的小高峰,即在9时40分至11时15分之间校园车辆能够维持浮动较小的动态平衡,车辆停放统计情况见表2。

1.2.3 食堂区域车辆停放情况

选取2021年10月22日12时05分至12时40分之间教学楼区域的车辆停放数量作为参考样本。此时上午的课程全部结束,学生由各教学区域汇至食堂区域,车流量维持着变化幅度较小的动态平衡,车辆停放统计情况见表3。

2 山东建筑大学校内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

随着校内非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非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加剧了校园交通压力,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校园环境秩序,影响了校园整体风貌。

2.1 问卷调查下的校内非机动车停放问题

针对校内非机动车的停放,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回收有效率98%。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校内非机动车停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交通拥堵、混乱,占比50%;划定的非机动车停放区不够,占比49.17%;乱停乱放,占比48.33%;车辆占道,占比45.83%;无遮挡保护占比34.17%;废弃车辆占停车位占比25.83%;充电点分布不合理占比30%;其他占比7.5%。

2.2 实地调研下的非机动车停放存在的问题

对校园内学生宿舍区域、教学楼区域及食堂区域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实际非机动车停放存在以下问题。

2.2.1 道路规划不合理,车流与人流流动的高峰较为集中

新校区建设初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数量基数不大,道路多采用一板二带式设计,普遍较窄。校园主干道除了承担疏通车流、人流工作外,还兼顾车辆停放功能,道路通行压力大,人车混流现象严重,增加了安全隐患。

车流与人流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一是上午大课间学生上下课、转换教室的高峰,二是中午学生结束早课后由教学区域转向食堂区域的高峰,三是晚上下课后学生由教学区域返回宿舍区域的高峰。由于校内道路较窄,行驶路线单一,高峰时段汇聚大量车流和人流,且人车流动的方向基本相同,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同时,各个车辆停放点也难以承受巨大的停放压力。

2.2.2 停车区域划分不明确,停车位数量供不应求,停车不规范

校园内缺少对停放区域的规划设计,停放环境较为简陋,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绿化、道路等没有明确的界限,标识不清,造成车辆停放随意,占据人行道、车行道、公共区域等,对学校整体环境与秩序造成了影响。目前规划的停车区域远远低于需求量,部分车辆不得不停放于规定的停车区域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校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数量会持续增长,学校维护秩序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

另外,还存在部分不文明停车现象,部分人为方便拿取,将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据了人行道、车行道或公共区域,影响了校园交通的畅通。

2.2.3 校内废弃车辆的堆积

停放的车辆中还有不少废弃的非机动车及少数废弃的机动车[3]。由于非机动车价格低廉,所以出现损坏时,多数学生因为修理价格高昂或者由于毕业季无法将其带回去,所以选择丢弃非机动车。废弃车辆长期占据着停车位,使得本身就供不应求的停车位更加紧张,导致车辆只能停放于规定停放处之外。废弃的车辆影响了校园交通,也损害了校园的风貌。

2.2.4 充电桩分布不合理

设置充电桩的初衷是方便学生为电动车充电,避免学生自行接通电源而引起安全事故。但是充电桩的总体分布存在少且密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宿舍楼外电动车扎堆停放、乱停乱放的问题,从而占据了人行道和车行通道,影响了交通。

2.2.5 外来车辆占据停车位

高校办学理念趋向开放式[4],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这也使得校外车辆不断涌入校园。外来车辆多为机动车,停放于道路两旁,对校内非机动车的有序停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校内交通的安全风险。

3 校园内非机动车停放问题的解决之策

3.1 合理规划设计

3.1.1 路网规划设计

道路网络系统是大学校园空间的重要骨架,在整个交通体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5]。校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混杂、交通线路交叉,首先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将道路网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为机动车道路,二级为公共交通道路,三级为非机动车道路、步行道路。新校区道路网为环形道路网和网格形道路网的混合型路网结构。基于此,采用内外环设置的设计方法,以“人车分离、步行优先”为原则,外环为机动车行驶系统,内环为非机动车行驶和步行系统。

3.1.2 机动停车位与非机动停车区规划设计

新校区内自行车的部分停车位采用停车架辅助停车,但多数设施已废弃,且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停车需求,而且并没有为电动车规划停车处。机动车除办公楼附近有固定停车位外,多随意停靠在路边。应采取弹性车位和固定车位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安排自行车停车区,使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停车位,机动车则设置外环集中停车位,为道路留出更多的空间。

第一,固定车位与非机动车停车区。对于机动车,采用集中式的停车方式,在校园入口处、校园外环及综合办公楼区域设置停车位,防止机动车与校内的非机动车交叉干扰,影响步行系统和占用校园内环停车位,缓解校园交通压力。对于非机动车,则在每栋宿舍楼附近设置雨棚式集中停车区,并结合充电桩,方便车辆充电及避雨。对于共享单车,则在校园各处规划露天停放点,分散布置,便于随时使用、管理和维修。

第二,弹性车位。弹性车位使用不同于固定车位的黄色实线划分。对于机动车而言,当学校有临时会议需要集中停放于公共建筑区域时,可在内环路路边或建筑楼前设置临时弹性停车位,用黄色实线划分,引导人们在车位线内停车。而超市、食堂进货,快递投放等可临时将车停靠在路边。

对于非机动车,教学楼和食堂附近车流量大,车辆周转率高,所以应在周边增加非机动车的弹性停车区,原则是固定停车区停放饱和后,再在弹性区停放。按自行车位1.2~2㎡/辆,其他车位按照换算系数计算面积(电动车摩托车换算系数为2,人力三轮为3),用蓝色实线划分弹性停车区。

3.2 重构并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结合智能公交系统、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绿色出行方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停车问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为校园的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3.2.1 发展校园智能公交系统

目前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有317路、161路公交,主要用于校内与校外的联系。除此之外,应发展一种用于校内联系的内部公交系统,根据上下课时间安排班次及发车频率,用餐时段及晚高峰时段适当提高发车频率。智能公交信息系统是以高效、环保、安全、节能为特征的新型交通信息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为道路交通使用者提供真实与及时的信息反馈[6]。将智能公交引入校园,并开发APP在全校推行,实时更新校园公交站点和发车、停车时间,为学生出行提供多种选择,提高出行效率。

3.2.2 发展校园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

校园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是校园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公交系统和停车系统的重要补充[7]。目前校园内的步行道铺装陈旧,步行条件差,急需改善步行系统,优化校园内的步行基础设施,增加步行区域,使步行5~15分钟可达范围内,以步行交通为主。校园并未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应增设自行车道,使步行空间与自行车行驶空间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并将其与景观相结合,形成“景观—步行—自行车”一体化格局,这不仅可以构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而且能为校园互动提供可能。

3.3 优化校园交通管理

3.3.1 定期整改校内车辆

每年都有大量学生毕业离校,许多非机动车辆处理不及时,产生不少废旧车辆,长期占用车位。针对此类情况,学校应建立校园交通管理部门,及时与车主联系商量车辆处理事宜,若联系无果,相关部门人员应及时处理車辆。对于违规停放车辆,应及时归位,并对车主进行教育及处罚。

3.3.2 建设停车诱导设施

随着对停车设施的精细管理,停车收费以及管理效率也会逐渐提高。因此,进一步优化校内停车设施,建设智能停车诱导系统(PGIS)是未来的发展趋势[8]此外,可依托校园官网建设校园停车动态诱导系统,或者开发相关APP软件,让使用者及时了解停车位的相关信息,提供校园停车位信息实时查询服务。新校区内交通标志连续性不足且不明显,内容表达含糊,导致辨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应建立校园交通指示系统,通过明确的指示标识、指示标线,与停车诱导系统相结合,更好地发挥指示系统网络的作用,实现互利共赢。

3.4 加强外部协调

解决停放问题需要完善校园交通管理的相关法律依据,同时对校园周围交通压力较大的道路进行一定的疏导。

3.4.1 完善校园内停车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

校内的交通规章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校内交通规章制度,但学校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中执行力度不足,多数时候除了对违章停车者作口头教育和劝说外,并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校内乱停乱放问题进行直接有效的约束[9]。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完善并细化校内交通规章导则,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推送和普及。一方面警示停车者严格遵守法律和校内交通规章;另一方面完善惩罚制度,且赋予校内交通管理部门实际管理权,从而改善校内车辆停放的现状。

3.4.2 增强校园周围道路的交通疏导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规划研究文件指出:当校园周边道路的车流量超过街道的承载力时,相应的区域势必发生交通拥堵,给校园交通带来压力[10]。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北为世纪大道,南为济南市主干道经十路,西接西门商业街,东接凤鸣路,车流量均较大,社会车辆也可进出校园。为减少校内交通及车辆停放压力,应对校园周边四条道路进行一定程度的交通疏通及引导。

4 结语

针对当前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校内非机动车的停放问题,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了校内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停放现状,梳理当前存在的道路规划不合理、停车位不足、停车区域划分不明确、废旧车辆堆积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坚持“人车分离、步行优先”的原则,采用内外环路线的设计方法,建立弹性车位和固定车位,一方面能解决停车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缓解交通压力。另外从出行方式、管理方式、外部协调等方面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解决新校区内非机动车停放问题,缓解交通压力,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

[1] 章许灏,钟石泉.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大学校园交通规划研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J].城市研究,2018(2):129-135.

[2] 陈安鹭.高校校园交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厦门大学为例[J].安全,2015(S1):60-64.

[3] 李凯.高校校园机动车静态交通规划与管理方法研究:以西安高校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 潘秋艳,汪小宁.高校校园非机动车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20(13):197-198.

[5] 李憬毅.基于停车需求的高校交通系统优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6] 李文兵,何志理.高校车辆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企业导报,2015(19):39.

[7] 周宗渊,陈剑,谢琥.大学校园新校区交通系统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2016(1):88-92.

[8] 赵琦,施丽莎,张琦涵,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校园停车管理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8):113-117.

[9] 黄馨庆,肖上霖,蒋思怡,等.校园交通现状分析与优化设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1):18-22.

[10] 卢倚天.在规划更新过程中营造高效、便捷的校园交通系统: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2016(5):88-93.

作者简介:李晓艳(1981—),女,山东临邑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区域与交通。

刘传广(1998—),男,山东聊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袁通淯(1999—),男,贵州平塘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校园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